李吉银|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_本文原题: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李吉银简介

李吉银|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本文插图
李吉银 , 江苏省特级教师 ,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 扬州市小学语文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扬州市小学语文李吉银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邗江区小语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 , 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校长 ,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党总支书记 。 曾获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 江苏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 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等 。 在《中国教育学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与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 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一百余场 。
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
李吉银
与《语通》的邂逅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 , 只记得“我悄悄地来” , 在学校的阅览室里看到了它——工作之初的那几年 , 功利化的阅读 , 让我一直偏狭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期刊 , 其他方面的教学杂志基本不看——翻阅的次数多了 , 渐渐就被《语通》里面的文章吸引了 , 既有高瞻的理论性略强的文章 , 更多是实操性极强的文章 , 这些文章“讲得清”“读得懂” , 让我这个一线语文教师乐读不疲、获益匪浅 。 那些年 , 我所在的学校是县城最好的小学 , 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对外上一两节公开课 , 自然而然 , 便要查阅大量资料 , 《语通》中有很多教学设计、课堂案例 , 还有文本解读、名师点评一类的文章 , 正好对一线课堂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 它便成了我的枕边书 。
但跟《语通》的零距离亲近 , 还是在2006年 。 那年我在一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 听台湾一位老师讲课 , 颇受启发 , 秉着激情与冲动 , 把听课所得 , 结合自己平时语文教学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 , 敝帚自珍 , 想来想去 , 投给了《语通》 。 不到一个月 , 便接到了编辑部打来的电话 , 说准备刊用 , 要我再按照要求稍作修改 。 《语通》在我的眼里 , 是极其高大上的一本杂志 , 自己的文章有机会在上面发表 , 让我非常激动 , 对编辑的指点 , 我在电话的这头 , 一边“嗯嗯嗯”地答应 , 一边连连点头 。
挂断电话 , 平复了心情 , 问题来了 , 电话里编辑说 的几点修改意见 , 我认真听了 , 但没有用笔及时、全部记下来 , 总感觉有一两点忘记了 , 怕文章修改以后依旧不合要求 , 万一编辑百忙中不乐意了 , 文章岂不是不能发表了 。 鼓足勇气 , 我把电话打到编辑部 , 找到刚才指导我的编辑 , 编辑老师面对我的坦诚 , 又愉快地讲了一遍修改要求 。 终于 , 我的文章如愿在第4期上发表了 。 看到自己的照片、文字第一次出现在《语通》上 , 真让我喜不自胜!
【李吉银|美文欣赏 | 李吉银:幸得一刊 白首不离】那一期的封面人物是小语教学研究的大家汪潮教授 , 前几年我在浙江跟着汪潮老师学习的时候 , 还跟他讲到这期杂志 。 这期杂志的作者中 , 有好几位都是现在全国著名的教学名师 , 《语文纵横谈》栏目刊载的孙双金老师的《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方利民老师的《繁华落尽见真淳——语文课 , 我拿什么给学生?》等文章 , 如今读来 , 一样引人深思 , 给我启迪 。
指导我刊发那篇陋文的编辑老师多年前调离了《语通》 , 但杂志社老师的谦和 , 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也让我更加乐于阅读《语通》 , 自认为写得较好的稿子也会投给《语通》 。 随后的几年 , 我每年都会在《语通》上发一两篇文章 , 这也让我跟几位编辑老师由相识而相知 , 结下了友谊 。
2014年 , 《语通》主编裴海安老师来到扬州参加一个学术活动 , 活动结束后 , 裴主编与几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 我原本没有参加当天的研修活动 , 但一个特级教师朋友觉得我在《语通》也发了几篇文章 , 是裴主编指导过的作者 , 平时也好学上进 , 应该抓住机会 , 当面向裴主编请教一些问题 , 对我定是大有收益 。 这是我第一次与裴主编接触 。 我的特级教师朋友向裴主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名师介绍我的时候 , 有几位竟也听过我的名字 , 这让我少了些拘谨 。 裴主编与我们聊到当下小语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 不无忧思 , 一再问大家怎么解决 。 当我说到习作教学的流弊时 , 裴主编听得很专注 , 我说习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四个“教” , 即老师们思想上认为无法教 , 教学中等于没有教 , 方法上几乎不会教 , 情感上基本不想教 , 在座的几位名师也认同我的想法 , 裴主编还鼓励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实践写出来 。分页标题
在后来的交往中 , 裴主编或者其他编辑老师 , 会把杂志的组稿信息、主办的教研活动信息等等 , 及时地告诉我;编写一些书籍的时候 , 裴主编也会邀我参加 , 给了我很多向全国名师学习的机会 。
《语通》编辑部 , 给我以及像我一样的无数小语教师们 , 打造了一个学习与展示的高端平台 , 我还通过《语通》认识了好多国内小语界的名师大咖 。 还记得2009年 , 《语通》的封面 , 除了封面人物的大照外 , 还有几张内文作者的小照 。 第三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张祖庆老师 。 祖庆比我略长 , 我们在活动中相遇、相识 , 虽联系不多 , 但亦算老友 。 他现在离开了体制 , 我虽感到可惜 , 但也支持他的选择 。 拿到那期杂志后 , 看到他的封面照片旁边我那小小的照片 , 我还跟祖庆笑言:“你是大人物 , 但不要忽略了你身边像我一样的小人物 , 多多关心我们 。 ”祖庆一直很谦虚 , 后来还热情地抬举了我一番、鼓励了我一番 。 我们即使少联系 , 但神交依旧在 , 我仍然在向祖庆学习 。
虽然普通一线教师因为日常教学的需要 , 可能更喜欢实操性强的短小文章 , 诸如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案例赏析等 ,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 需要向教学的更深处漫溯的时候 , 就亟需更宏观、更高位的指引 , 这在《语通》上也能找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 在《语通》上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 , 这无疑让《语通》受到很多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学者的认同 。
2013年的暑期合刊 , 是习作主题 , 我也有一篇习作教学设计刊在其中 , 但我珍藏这本期刊的更重要原因 , 是因为习作主题对我的吸引 , 以及几位名师文章对我的启发 。 卷首是已故小语界泰斗级人物贾志敏老师的《我们缺什么》 , 贾老师说习作教学“现实状况让人堪忧甚至不满”的原因至少有四个:阅读教学糟糕、作文要求过高、教学方法单一、有效批改缺少 。 话语朴实 , 大道至简 。 随后的几篇文章 , 叶黎明博士的《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实践》(5个版面)、吴勇老师的《让教材习作在童年世界中“重生”》(6.5个版面)、何捷老师的《写作“教学进行时”》(8个版面) , 都是名师高文 , 围绕习作话题 , 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习作教学的窗户 , 看到了习作教学“独好”的风景 。 再加上期刊中那么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设计、直指本质的名师点评 , 都会让读者爱不释手——我当然不能例外!所以珍藏着!我还珍藏着每一年这样的专刊!我其实珍藏着近二十年的《语通》 , 只是2009年从县城搬家到市区的时候遗失了几本 , 至今引为憾事 。
每周预告 | 中小学写作教学2020年7月6-12日内容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