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

【经济日报: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从基本面看 ,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总供求基本平衡 ,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 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是人民银行的法定目标 , 在当前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逐步复苏的特定背景下 , 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 , 两手都要硬 。
今年以来 , 我国CPI同比涨幅从年初的5.4%持续回落 。 前5个月平均 , CPI同比上涨4.1% 。 近期有观点认为 , 这是通缩风险的反映 。
在近期CPI回落、PPI涨幅再次落入负值区间之时 , 有人担心这是“通缩风险”的反映 。 而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 , 一些人还在担心CPI涨幅过快会引发通胀风险 。
实际上 , 这些捕风捉影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 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 。
究竟怎样的通胀目标是合适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指出 ,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胀目标 , 从1%到4%可能都是合理的选择区间 。 比如 , 发达国家和人口老龄化经济体最优的通胀目标可能是1%或1.5% , 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年轻化经济体可选择3%或4% , 有些持续高通胀的经济体还可以把通胀目标定得更高一些 , 比如超过4% 。
央行多次分析强调 , 当前我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 。 近日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青年课题组又撰文指出 , 从基本面看 ,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总供求基本平衡 ,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 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
“恶性通胀这一概念与我国事实相去甚远 。 ”课题组认为 , 关于恶性通胀的衡量标准 , 目前尚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物价涨幅“门槛” , 但从多数研究和历史经验来看 , 相关标准均远远超过当前我国物价涨幅 。
可能导致恶性通胀的隐患在我国并不存在 。 从出现恶性通胀经济体的共性教训来看 ,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大规模货币化 , “中央银行不向财政透支”的规则被打破 , 中央银行被当作印钞机直接向财政大规模透支 , 货币无限扩张 , 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失控 。 二是由于爆发战争、政权失序、社会动荡等因素 , 经济秩序紊乱 , 无法有效组织生产 , 供给长期趋于停滞 , 远不能满足各类主体需求 。 三是大宗商品、农产品等重要物资大量依赖进口 , 同时外债攀升 , 一旦遭遇汇率大幅贬值 , 可能引发国内物价快速上涨 。 目前看 , 这三方面隐患在我国并不存在 。
至于通货紧缩 , 课题组认为 , 典型的通货紧缩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总体物价紧缩而非局部物价紧缩 。 二是物价连续一段时间负增长 。 三是伴随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 。 从全球历史看 , 比较典型的通货紧缩主要有美国经济大萧条和2000年前后日本持续通缩 。 这两次通缩均是由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与经济主体债务积压交织共振所导致 , 结合我国经济现状看并不存在发生此类风险的基础 。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 , 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 市场供需状况进一步好转 , 全年物价有望持续运行在合理平稳区间 , 预计全年CPI不会突破3.5%左右的调控目标 。
当前我国CPI波动主要受到食品价格影响 。 “猪肉与果蔬价格下滑 , 带动CPI涨幅回落 。 ”在分析5月CPI涨幅回落的原因时 ,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 。 随着各部门保供稳价举措有力实施 , 复工复产逐步恢复 , 食品价格已多月呈现回落态势 。 全年CPI预计将呈“前高后低、逐季下行”态势 , 明显回升的概率不大 。
非食品和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 , 是总需求仍然偏弱的反映 , 但不会出现典型的通货紧缩 。 随着今年下半年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 , 工业品价格同比降幅有望趋于收窄 , 非食品类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 不存在典型通缩的风险 。 同时 , 我国货币信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 , 2020年5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5% , 有力对冲了疫情影响 , 第二季度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暖向好 , 这与典型的通货紧缩也完全不同 。分页标题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是人民银行的法定目标 , 在当前遭受疫情冲击、经济逐步复苏的特定背景下 , 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 , 两手都要硬 。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 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上年 , 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