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_本文原题: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 , 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插图
图/Alrx Colville
作家李洱 , 喜欢种菜 。
从工作地北京朝阳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车 , 经过50分钟的车程 , 李洱就能回到自己在河北的农家小院 , 院里种着南瓜、苹果、桃子、油桃、山楂...... 。 谈起种的菜 , 他来了精神 , 跟我们拿手比划着:“你们知道么 , 黄瓜三天就能长这么大 。 ”
在李洱看来 , 很多人每天待在家里 , 让写作成为最重要的生活 , 其实“有点不真实” 。
这些年 , 他从专职作家 , 到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半职作家” , 虽然行政事务繁多 , 写作时间往往只能被压缩到晚上10点到凌晨1点半 , 但他还是觉得 , 对写作者来说 , 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是无意义的 , 做不同的工作 , 丰富自己的经验 , 能让自己的写作更有真实感的支撑 。
“写作能够不断地唤醒你的各种经验 , 而且这个经验不断地成长 , 你慢慢会有一种 , 自己在写作当中不断地丰富起来的感觉 , 这个过程 , 在我看来是写作最迷人的一个地方 。 ”

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插图
△ 李洱在单位院子里捡落地的杏
/01 写作者的自省意识
1987年 , 李洱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80年代崭露头角的文坛新秀 , 比如格非、毛尖等作家 , 不少都来自这所学校 。 对大学时代的记忆 , 是校园里浓厚的文学氛围 。 很多同学选择写诗 , 写小说 , 写话剧 , 一到晚上 , 大家聊文学、读诗歌 , 有的同学一星期就能不眠不休写出个长篇小说 。
但李洱觉得80年代对文学的狂热 , 现在看来并不正常 。 在那个上升路径有限的年代 , 文学像是一朝科举 , 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们涌上窄道想要证明自己 。
“八十年代文学成为社会情绪的一个最重要的表达渠道 , 但现在 , 表达的渠道变得非常非常多 , 时间变得非常非常零碎 , 个人经验也变得非常零散, 读者关注的问题也非常分散 。 ”
在这个多元、碎片化的当下 , 年轻写作者往往选择更短的文体 , 或者在平台上通过写短微博、短文的方式去记录情绪和故事 , 这样的写作 , 李洱觉得就像是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一般的文体 , 也是有意义的 。 这是他们对碎片化时代的一种应对方式 。
“他还没有获得对生活的一个比较整体的感受 , 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写作者一定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 当你出乎其外的时候 , 你会作通盘的考虑 , 最后再输出更完整的内容 。 他可能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一步 , 但是时间、经验和写作的训练 , 是有可能让他达到那一步的 , 我觉得对年轻人一定要这个耐心 。 ”
在这种快速变动下 , 写作者的自省意识就变得重要 。
李洱哭笑不得地说起自己曾在网上收到文学青年寄来的小说:“几十万字的小说 , 说这个作品堪比马尔克斯 , 希望下午能够给个反馈” 。 因为久不登录账号未看到私信 , 回复不及时 , 结果发私信的文学青年就发来了一串谩骂 。
李洱笑着说:“这种时候 , 你也知道这个作品不用看了 。 写作者应该永远充满自省意识 , 这么自恋很难有好作品 。 ”

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插图
/02 降噪 , 让其他问题变得次要
李洱常被问及《应物兄》写作过程中他所经历的波折:13年间 , 他经历了工作变动、自己出了车祸差点丧命、母亲病重去世、孩子出生、写坏3台电脑……小说像是有了自我意识一样 , 不断地生长 , 从原计划的20几万字 , 一度写到200万字 , 经过删改才最终以80多万字的样子 , 姗姗登场 。分页标题
这个历时13年完成的小说作品 , 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 , 通过一所儒学研究院的筹建故事 , 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 众相迭生 , 枝节庞杂 , 被论者认为是“升级版《围城》” , 是“了解最近30年的中国知识界”的重要文本 , 一推出就成为了文坛现象级作品 。
“李洱的小说写出来了么?”据说也一度是圈内好友、相熟编辑们打趣的话 。 《收获》主编程永新曾三次赴京 , 登门索稿 。 李洱先请程永新喝酒 , 然后抱歉地说 , 还交不了 。 后来李洱先给了上部 , 本想再“拖延”一阵 , 继续修改 , 结果程永新在2018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发表了上半部 , 并预告了冬卷出下半部 。 听说李洱没改稿 , 还在外地主持文学交流活动 , 直接派人追到当地去“催稿” 。
在日常消耗里 , 在文学圈的中心 , 默默写作 , 李洱将琐碎的生活变成了创作的养料 。 李洱对于写作和时间 , 也有自己笃定的认知: 写作时间的长短和作品的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 但写作者需要有问题意识 , 花时间去沉淀思考 , 去打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
“写作是要解决问题的 。 有问题意识的时候 , 你就会比较专心 , 外面所有的问题 , 对你会构成干扰 , 但是所有干扰的问题 , 只会增加你对你要表达的这个问题的理解 。 你会觉得你的写作变得很重要 , 在重要的写作面前 , 别的问题就变得比较次要了 , 那么所谓次要 , 就是降噪 。 ”

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插图
/03时间会给真诚冷静的写作以补偿
李洱是在2011年调入现代文学馆工作的 。 他一边拿着杯茶喝着 , 一边跟我们介绍馆里的陈设 , 像是一个忠诚的园丁一般 , 对所有的陈设 , 都如数家珍 。
文学馆是文坛大家巴金在80年代倡议建立的 。 为了纪念他 , 巴金的手模也被刻在了文学馆的大门上 , 参访者可以按着手模 , 推开文学馆的门 , 象征着与巴老握手 , 帮助大众打开文学的大门 。
在文学馆的大厅里 , 对于时间刻度的感受就会变得不一般 , 阳光透过彩色玻璃镶嵌画 , 在地上投下光影 , 灵感都是来自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里的场景 , 这些作品曾经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们对自我和对外部时代的认知 。
李洱说起之前与外国作家对谈时 , 一位捷克作家的观点: 写作 , 是为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 。 在他的理解中 , 写作作为一种语言活动 , 写作者用文字词语 , 与外界建立联系 , 它本质上也是为了与他人完成交流 , 当这个交流完成 , 写作者的话就是有意义的 。
“真正有价值的写作 , 往往是一种比较冷静的 , 不会去哗众取宠的 , 这样的写作本身就容易被淹没 , 容易被忽视 。 但是都不要紧 , 时间会给它补偿 。 ”
△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插图
李洱 , 中国先锋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 。 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 , 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 曾在高校任教多年 , 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 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 , 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 。 《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 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 。 主要作品被译为英、德、法、西语、意、韩、捷克语等在海外出版 。 《应物兄》为其最新长篇小说 , 获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 the end -
编辑:孙莳麦
*原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
李洱|《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 购买《应物兄》
一部《应物兄》 , 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 。分页标题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 , 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 , 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 。 所有人 , 我们的父兄和姐妹 , 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 。 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 , 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 , 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 , 或歌或哭 , 从容自若地展开 。 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 , 不断被重新组合 , 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 。 它植根于传统 , 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
《应物兄》的出现 , 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 。 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 , 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 。 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 , 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 , 令人难以忘怀 。 小说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 , 日月之行出于其中 , 星汉灿烂出于其里 。
文学史将证明 , 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 , 《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
我们每个人 , 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 。
【作家及媒体评论】
《应物兄》里的知识是让读者产生信任感的 , 小说家不是带来新的知识 , 而是把默认的知识用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 从而带来真实世界的新鲜感 。
—— 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榜榜首颁奖辞
《应物兄》是写实的 , 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 它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奇妙融合 , 这样的小说 , 正是当代小说的潮流 , 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到21世纪之后出现的新的艺术气象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应物兄》以深厚的文化关怀和广博的典籍知识为底蕴 , 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小说叙事 。 李洱十年磨一剑 , 知难而上 , 选择大学院校为小说展开的生活舞台 , 他有勇气直面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 , 刻画当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 对他们的秉持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立场 , 既细致准确地表现 , 也恰到好处地反讽 , 从中寻求一条当代生活的精神之道 。 小说刻画人物用笔自然却精妙传神 , 以应物兄为代表的当代文人群像个个栩栩如生 , 意味深长 。 小说的语言清俊明朗 , 却也幽默横生 。 小说体大思精而举重若轻 , 从当代精神生活的深处走出 , 有如长风出谷 , 春流解冻 , 展现出当代社会的千姿百态 , 万种风貌 。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以才学入小说 , 这个类型的小说家 , 前面有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钱锺书,李洱是第三个 。 李洱要处理的问题 , 比前两位要大很多 。 李洱之所以有野心把那么多知识点囊括进13年的写作 , 无非是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追问中国今天的知识分子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
八十余万字的《应物兄》是2000年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卓越之作 。 关于这部小说有许多可谈之处 。 首先 , 在小说语言普遍粗鄙化的当下 , 《应物兄》恢复了现代中文小说自诞生之日便具有的特色 , 即知识分子书面语传统 , 而且将这种书面语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性和当下性 , 即描述复杂事物的及物性 。 其次 , 李洱在虚构领域熟练地调动各种知识体系 , 使得小说充满了智性色彩 , 这种智性与知识分子的知识炫耀无关 , 而是与从晚清到当下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历史诉求、现实关切及其反思相关 。 具体的事件和充沛的知识与深刻的自省意识之间形成的叙事张力 , 展现当代中国小说应该具备的深刻、复杂的智慧品格 。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
《应物兄》里有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 。 ”这对于生于1960年代的李洱同龄人来说 , 《应物兄》隐藏着秘密的代际知识图谱 , 或者说“成长遗址” , 引发了同代人强烈的共鸣 。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
李洱的语言生成方式极为高妙 。 他的语言是君子的语言 , 温润如玉 。分页标题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评论家敬文东
《应物兄》是今年浓度最高的作品 , 我很久没有看到具有如此总体性的文本了 , 当代小说更多是碎片化、现代性、后现代气质特征 , 但李洱的文本特征席卷了理论视野 。 《应物兄》延续了李洱之前最好的东西 , 但又不是当年的李洱——《花腔》成为一种题材 , 《石榴树上结樱桃》成为他的语法 , 《应物兄》文本激活出很多副文本 , 体现了作家巨大的野心 , 以及被野心激活实现的文本 。
——著名作家毛尖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战乱时代 , 而在今天平静如水的日子下 , 《应物兄》描绘的是更加复杂、更加暧昧的知识分子图像 。 外国人要了解最近30年的中国知识界 , 看这部小说就够了 。 相比《繁花》里突出的两个字“不响” , 《应物兄》里充斥着对话 , 而这正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现实 。
——著名作家金宇澄
有别于卡夫卡式的抽象隐喻 , 《应物兄》更接近穆齐尔的大百科式书写 。 但穆齐尔的小说对中国读者难度极大 , 《应物兄》的可读性却极强 。
【文学当代|李洱:写作者要有自省意识和问题意识,花时间去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著名作家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