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在线|与肿瘤患者和静脉血栓患者最相关 浙大邵逸夫医院摘得浙江省医院品管大赛进阶组两个金奖


6月24日 , 浙江省医疗服务管理评价中心、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公布了第六届浙江省医院品管大赛结果 。 经过书面、面谈及现场发表等环节综合评比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患者营养规范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全员联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两个项目以最高分囊括进阶组全部金奖 。
据了解 , 这是该大赛举办六年来 , 第一次由一家医院同时包揽两个金奖 。 这意味着邵逸夫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行业内追求卓越的标杆和典范 。

浙医在线|与肿瘤患者和静脉血栓患者最相关 浙大邵逸夫医院摘得浙江省医院品管大赛进阶组两个金奖
本文插图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 , 此次获奖 , 既是对邵逸夫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持续改进的一种肯定 , 同时 , 也是邵逸夫医院一直以来强化现代化医院管理 , 践行“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以创新思维管理临床”的管理理念的最好诠释 。
重视肿瘤患者营养
建立全闭环的营养监管体系
成为全国首个
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
抗肿瘤治疗已进入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 。 营养干预(营养筛查、评估及治疗)已日渐成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是 , 中国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令人担忧 , 且营养治疗常常不规范 。
一份对中国住院肿瘤患者的调查报告显示 , 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率高达40.2% , 营养不足率为28% , 一半以上有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未给予营养治疗 。
随着肿瘤患者营养规范化治疗的迫切性获得广泛认可 , 去年4月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联合CSCO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委员会等多个分会共同发起“全国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建设项目(简称 GPS) 。
凭借在全国肿瘤营养诊疗领域的强大影响力 , 邵逸夫医院率先启动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建设 , 由医疗副院长担任组长 , 质管办牵头 , 联合医务科、护理部、信息中心以及组织肿瘤内科、放疗科、肿瘤外科等相关肿瘤科室和药学部、营养科等骨干医护成员组成 , 项目组在有限时间内有序实施规范和流程梳理、电子病历(EMR)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标准操作程序(SOP)及标准病例宣教培训、临床巡查及研讨、指标数据监测 , 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并具有可复制性的肿瘤营养监管体系 , 并于去年11月29日通过评审 , 成为首个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兼肿瘤内科主任潘宏铭教授介绍 , 在GPS体系保障下 , 通过肿瘤患者营养规范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 , 邵逸夫医院对每位肿瘤患者形成闭环管理 , 患者住院及门诊随访 , 营养情况都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科学合理的筛查、评估及处理 , 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降低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 。 截至目前 , 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项目已启动58家国家级和145家省(市)级指导中心建设 。
肿瘤患者营养干预有多重要?
59岁胃癌患者
7次化疗体重掉了28斤
营养干预后慢慢恢复状态
“潘主任 , 我实在吃不消了 , 能不能帮我看看 , 调整调整治疗方案?”前段时间 , 59岁的胃癌患者何先生(化名)坐着轮椅来到潘宏铭教授诊室 , 全身瘦得皮包骨 , 1.78米的个子 , 只有100多斤 。
前段时间 , 何先生确诊胃癌 , 术前在当地医院做了3次化疗 , 手术后又做了4次化疗 , 化疗副反应挺大 , 没胃口 , 人一天比一天消瘦 , 还出现手指麻木、背痛等症状 , 体重下降了21% , 足足轻了28斤 , 到后期路都走不动了 。
经过详细问诊 , 潘教授把何先生的情况输入营养监管系统 , 随即 , 营养高风险提示就跳出来了 。
“这个患者基本的治疗方案是对的 , 治疗上最大的问题是化疗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营养干预 , 医生给他开了两箱营养素 , 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服用 。 ” 分页标题
之后 , 潘宏铭教授仔细问询了何先生家里营养素的品牌 , 确认可以服用后 , 耐心指导他如何进行营养治疗 , 同时加以口服化疗药治疗 。 经过一段时间调整 , 潘教授团队回访时 , 何先生胃口已好了起来 , 也开始慢慢长肉 , 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
还有一个女患者让潘教授印象深刻 。 一个多月前 , 69岁的黄女士(化名)和家属找到潘教授寻求帮助 。 从2017年12月开始 , 黄女士反复咳嗽、发烧 , 去当地医院做CT , 发现左右肺里有多发肿块 , 癌胚抗原指标有上升 , 初步诊断是肺癌晚期 , 支气管镜活检、核磁共振、肺穿刺活检、基因检测都做了 , 花了近六万块钱 。
收治入院后 , 潘教授先通过GPS系统进行评估 , 发现黄女士营养风险很高 , 1.5米的个子 , 只有70斤 。 进一步检查 , 潘教授发现 , 黄女士是重度营养不良合并肺部感染 , 并非肺癌晚期 。
潘教授团队为黄女士制订了饮食加口服营养补充治疗 , 随着摄入能量逐步增加 , 饮食结构不断调整 , 经过一个月的营养治疗 , 黄女士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中 。
“这个患者20多年一直吃素 , 营养摄入不足 , 身体抵抗力就会变弱 , 给很多疾病可乘之机 。 ”潘教授坦言 。
规范、创新、个体化、可复制
全省院内VTE防治建设领头雁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简称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 是住院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 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干预、规范化治疗 , 能有效降低VT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在邵逸夫医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专家应可净教授的推动下 , 邵逸夫医院从2007年就开始关注住院患者VTE的预防评估和宣教 , 并开始构建院内VTE防治体系 。
经过13年的发展 , 目前 , 邵逸夫医院VTE防治有一套规范的运行模式 。 从患者入院→VTE相关风险评估和健康宣教→甄别中高危患者→临床筛查、专科会诊、多学科会诊→评估出血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预防治疗→动态评估→出院随诊 。 这套规范流程的背后 , 是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在内的完善质控体系 。 在评估低危或者中高危患者的过程中 , 有两个标识 , 高危病人的风险标识和确诊VTE病人的终身标识 。 特别是终身标识 , 只要患者以后到邵逸夫医院看病 , 不管什么病 , 只要打开患者的电子病历 , 他的VTE终身标识就会跳出来 , 这就提醒医生注意防范风险 。
“VTE的核心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 。 ”邵逸夫医院医务科主任陈文军说道 , “邵逸夫医院依托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 , 依托邵医独有的文化特色 , 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 结合国内实情建设临床信息化系统 , 规范化个体化制订防治方案 , 另一方面通过外挂信息系统 , 让好的东西可复制、可分享 , 目前我们的VTE系统已被全国5个省份、30多家医疗机构复制借鉴 。 ”
邵逸夫医院VTE项目依托强大的信息系统、流程管理 , 创新的模式 , 规范可行落地 , 成为浙江省院内VTE防治建设的领头雁 。 并与上海、江苏、安徽等三家知名医院共同致力长三角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一体化项目建设 。
晚期肺癌患者
入院2小时后突发肺栓塞
肺栓塞快速反应小组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以患者为中心 , 邵逸夫医院VTE体系建设做得有多细致?
应可净教授举了个例子 。 我们都知道 , 一般住院患者的诊治流程 , 是医生开了处方 , 有专门的人去药房取药 。 但针对肺栓塞这样“要命”的急症 , 医院打破常规 , 在呼吸内科和ICU常备肺栓塞救命的溶栓药 ,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救治时间 。 这么贵的溶栓药 , 我们作为常备药直接放在科室里 , 体现了医院将‘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服务点滴 。 ”
在邵逸夫医院 , VTE防治已经融入日常的医疗实践当中 。
“像这种肺栓塞猝死的救治成功率 , 文献记载的数据仅在5%到10%之间 , 我们能够将这类病人抢救成功 , 是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及水平的体现 , 这离不开VTE体系的深入人心及多学科的快速联动 , 更凸显了‘全员联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个金奖项目背后的价值所在——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 。 ”应可净说 。分页标题
创新开展“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具有邵医模式的临床项目制建设
“邵逸夫医院抓医疗质量提升 , 是以临床项目制建设为主 , 汲取国际经验 , 走出医疗质量改进和提升的‘邵医模式’ 。 ”蔡秀军院长表示 。
为满足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追求和保障患者安全 , 邵逸夫医院对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规划设计 , 广泛开展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 开院至今累计开展1000余个项目并结题 。
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渗透的同时 , 邵逸夫医院又不断开拓创新 , 形成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邵医模式” 。 近两年来 , 通过体系化建设 , 院内开展了多项多部门团队合作的项目制建设 , 如疼痛管理、癌痛规范化治疗、日间手术、快速康复等项目 , 在持续质量改进方面硕果累累 , 并在国家或省举行的各类品管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 。
采访人员 金晶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浙医在线|与肿瘤患者和静脉血栓患者最相关 浙大邵逸夫医院摘得浙江省医院品管大赛进阶组两个金奖】编辑 潘雷监制 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