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_本文原题:江津40年老饭店 , 做14年“亏本生意” , 原因很暖心
一家40年的“老饭店”
一份14年的“老承诺”
前后30位老顾客的美好“家园”
这是一个关于“空巢”与爱的故事
……
在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 , 有一间大桥饭店 , 店主张成书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 本该早已安享晚年的她 , 却坚守在这间不起眼的老店里 , 先后与30余位当地留守老人做了超过14年的“亏本生意” , 用一手精湛的厨艺与一份执着的热情 , 为老人们打造出了一片生活和心灵双重归宿的美好“家园” 。
01
老人 老店
一日三餐只需10元
大桥村 , 地处江津区腹心地带 , 位于风景秀丽的羊儿山下 。
一条穿场而过的公路 , 道路两侧修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 , 加上1000多位场镇居民 , 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羊儿山
“上世纪90年代时 , 这里是大桥乡 , 有9000多居民 , 后来很多人外出打工 , 赚到钱到城里买房安家 , 现在这里住的很多是老人了 。 ”谈起现状 , 这是大桥村现任村党委书记周家帮的直观感受 。
与之相匹配的是 , 场镇上仅有的两家餐馆也已开张多年 。 其中一家 , 即是张成书所经营的“大桥饭店” 。
“菜来了 , 菜来了!今天还有个人(自己)包的粽子!”6月28日 , 临近中午12点 , 饭店内陆续有顾客前来 , 张成书热情招呼 , 给客人端上饭菜时还不忘推荐几句自家包的粽子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张成书和老人们一起合影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虽说饭店门脸较小 , 桌椅紧张 , 但来这里的客人大都是常来的熟客 , 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靠门的那一桌——尽管那是一张可坐八九个人的大桌子 。
“今天有些啥子?”
“好菜多 , 还有过年熏得腊猪脚 , 炖汤安逸的很 。 ”
时钟指向12点 , 门外陆续走进了几位顾客 , 一边和张成书搭话一边在那张大桌子旁坐了下来 。 这些顾客几乎都是年已古稀的老人 。 待他们坐定后 , 张成书就开始传菜 , 炖鸡汤、腊猪脚汤、青椒炒肉、南瓜丝……很快10来个热腾腾的家常菜上桌 。
“老人进老店 , 10块钱吃三顿 , 安逸哦 。 ”由于熟悉 , 旁边一位客人打趣地说了一句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丰盛的午餐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张幺嬢 , 这家店有多老了?”
“1979年我们承包过来 , 马上40年了 。 ”
“这里原本生产队食堂 , 那个时候啥子都讲承包 , 我们7个人就承包下来了 。 最开始 , 店的名字都没有 , 就做豆花饭 , 现在 , 卖的菜多了 , 不过其他人都走了 , 进城过安逸日子去了 , 就剩我和老万 。 ”
吃完饭 , 老人们并没有急着走 , 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天 。 而采访人员对“老店”的询问兴许是勾起了张成书的回忆 , 她的话越来越多 。
02
承诺 坚持
14年有了30余位“老顾客”
“这些老人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吃饭的啊 。 ”
“有先有后 , 最开始就黄嬢嬢一位 。 ”
此时 , 客人们已陆续用完午餐 , 张成书一边收拾店面一边回忆道 。
她口中的“黄嬢嬢”叫黄银书 , 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 。 由于故土难离 , 老人没有随儿女进城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 每天的买菜做饭对老人逐渐成为了一道难题 , 也让儿女们担心 。 因为就住在饭店附近 , 老人的子女就尝试着询问张成书的意见 , 看能否就近“搭个伙” 。分页标题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开心的吃粽子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都是乡亲 , 多双筷子而已 。 ”张成书说 , 黄银书老人想吃的饭菜其实很简单 , 几个清淡的小菜 , 一碗米饭就能解决 , “人老了 , 吃不了多少 , 吃完饭 , 坐一哈 , 摆哈龙门阵 , 就是图个乐 。 ”
张成书没有想到的是 , 黄银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 陆续有好几位老人上门来表示 , 想搭伙吃饭 。
“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人 。 ”最开始 , 张成书和合伙人万昌辉商量 , 根本没打算收饭钱 。 可老人们都表示 , 自己不想“占便宜” , “吃饭给钱 , 天经地义 。 ”于是 , 张成书和万昌辉商量出了现在的标准: 1天三顿 , 1人10元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为老人们炒回锅肉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黄嬢嬢2006年开始来的 , 前年满百岁走了(意为‘去世’) 。 现在一晃都14年了 , 开始来搭伙的 , 也有人走了 , 现在好几个都是后头来的 。 ”张成书说 , 来搭伙的老人一直不固定 , 有的人后来被儿女接走了 , 有的人真“走了” 。 不过 , 也不断有老人加到这支队伍里 , “前前后后有30多人了吧 。 ”
“我也有过不做了的想法 。 ”时至今天 , 张成书自己也是71岁的老人了 , 5个儿女也多次提出让母亲转让店铺进城共享天伦之乐 。 可每次当她说起这个想法时 , 老人们虽说大都表示理解和赞同 , 可言行之间就会显得十分落寞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在大桥饭店“搭伙”的老人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看到老哥哥老姐姐些这样 , 心里头就不是很舒服 , 就趁做得动再做一段时间吧 。 ”张成书说 , 儿女们总觉得自己是不是给老人们承诺了什么 , 其实自己和老人们之间完全来去自由 , 连每天10元的伙食费也全靠老人们自觉给 , 自己从来没记过账 。
“儿孙自有儿孙福 , 这些老哥哥老姐姐都还能生活自理 , 大家觉得没必要去给儿孙添麻烦 , 来我这里吃饭 , 就是信得过我 ,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 ”对自己的坚持 , 张成书这样解释道 。
03
生意 情谊
“亏本生意”还想传下去
如今 , 在张成书这里搭伙的老人基本保持在8至10人 , 年龄最大的91岁 , 最年轻的也有78岁了 , 其中89岁的刘培书老人搭伙时间已有11年 , 是目前资格最老的“搭伙人” , 而且就因为在这里搭伙 , 老人家里连灶都没装 。
而这只是“堂食”的范围 。 两年前 , 曾一直在饭店搭伙的陈烈琴和张成在两位老人卧床不起 , 张成书就承担起了两位老人一天三顿的 “外卖”业务——每天饭点前后都会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的床前 , 收费却依然是那个标准:1天三顿 , 1人10元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张成书的“外卖”服务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这些事 , 在许多人看来 , 张成书完全是在做 “亏本生意” 。
“就一个炒肉丝 , 成本都是十几块 , 她还每顿弄得有荤有素 , 10来个菜 , 不亏才怪 。 ”不仅是外人 , 连在“大桥饭店”做了很久的厨师肖木荣也对这样的做法表示不解 。
“时间长了 , 自己都记不得为啥子这么做了 。 ”对于旁人的不解 , 张成书自己想起来有时也觉得有些“不解” , “我都是有曾孙的人了 , 饭店赚的钱对我来说其实也是可有可无 , 可就舍不得和这群老哥哥老姐姐说再见 。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在大桥饭店“搭伙”的老人 。 采访人员 贺奎 摄
“张幺嬢那家人 , 心都好 。 ” 许多熟悉的大桥村民都这么评价道——张成书的5个儿女对母亲的“亏本生意”一直没有半句抱怨 , 还时不时到饭店里帮忙搭把手 , 而张成书似乎也有将饭店传到儿女手中的意思 。
“我只要做得动 , 饭店就会做下去 。 但我做不动了 , 把饭店转给别人 , 也不能勉强别人做亏本生意 , 儿孙们愿意接最好 , 我肯定要让他们接着做 , 让大桥的老哥哥老姐姐们有个好吃饭、摆龙门阵的去处 , 不为别的 , 就为把这份情谊传下去把 。 ”

江津网|江津40年老饭店,做14年“亏本生意”,原因很暖心
本文插图
尊老爱老是美德 爱老助老是责任
近年来 , 尊老、爱老、助老的氛围日益浓厚 , 5000年中华文明中的尊老传统在中国与日俱新 。 据统计数据显示 , 截至2019年 , 中国农村留守老人超过5000万 , 如何满足这一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生活、心理上的多方面需求 , 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统筹谋划 , 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善意善行 。
张成书坚持了14年的“承诺” , 在习惯了价值交换的市场经济中显得尤为可贵 , 愿这份善意与善行继续绵延 , 愿更多的“大桥饭店”成为留守老人们生活和心灵的共同归宿 。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采访人员 贺奎 胡德赛 苏展
编辑:丁胜 编审:胡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