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我读《闹城》初稿时,被惊艳到了 | 杨澜
_本文原题:我读《闹城》初稿时 , 被惊艳到了 | 杨澜
学者余世存在读完《闹城》的全部书稿时 , 不禁感叹苏丹为我们贡献了一部个人成长史和社会变迁史的杰作 。
本文插图
《闹城》 知名设计师、清华美院教授苏丹 著
“闹城”即山西太原 。
苏丹在太原城长大 , “他的成长经历 , 涉及的人物、场景足够丰富 , 个人群像、众生相 , 足够超越局部的太原一地 , 而反映我们社会的变迁 。 ”
“跟我们常见的文人回忆不同 , 苏丹笔下有专业眼光 , 空间意识更是他的当行本色 。 书中的乡愁虽然也有自然风光 , 但更多是工业化下的条块分割 , 是强烈的空间感而非自然感 , 是变动感而非岁月感 。 ”
另一方面 , 《闹城》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配图 。
不仅收录了杜宝印、刘力国、王宏剑、王宁等多位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近50幅为专门针对本书而绘制的插图) , 还有众多珍贵的相关历史影像资料 。
“我读这本书的一些初稿的时候惊着了 , 这里面的插图 , 都是当代艺术的观念和理念出发 , 但是画得如此贴切 , 和内容的呼应 , 我也惊着了 , 我说要为这些文字去创作这些作品得花多少功夫啊 。
文字和这些艺术作品、照片 , 真的相得益彰 , 在其他地方不可能一下看得这么完整 , 它具有一种连贯性和系统性 , 所以真的让人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 ”
——知名媒体人杨澜
▼
01
1967年2月25日凌晨 , 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的产房里 , 一声响亮的哭声划破寒冷冬夜 , 宣告一个新的生命离开温暖的母体 , 来到那个暴虐的时代 , 进入那个纷乱的社会 。 ……从自然节气角度来说 , 二月降生对于羊羔而言 , 是一个残酷的时段 。
本文插图
《我的心像山峰一样伟岸 4》油画 , 作者:刘力国
02
由于从小教育环境不佳 , 我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都很不好 , 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一名教师 , 这都得益于父亲从小的教育 , 主要体现在写作方面 。
父亲爱读书 , 那时候没有书架 , 他读过的书就放入纸箱堆在床底 。 这些纸箱就是我们幼时藏猫猫的掩体 , 也是老鼠的巢穴 。 每一次清理卫生从床底拖出这些纸箱 , 都会发现老鼠的踪迹 。 它们在诗集上排泄 , 留下地图一样的尿印和一粒粒黑色的粪便 。 另一方面 , 它们不识字 , 却爱啃那些书本 , 留下成堆的纸屑 。
比之老鼠 , 我也好不到哪里去 。 小时候风行用纸折的“元宝”游戏时 , 我发现了这些书的另一个用途 , 于是开始撕书 , 结果被他一顿胖揍 。
本文插图
《灯下伏案工作的父亲》素描 , 作者:王宁
03
母亲 1962 年从师范学校毕业 , 1963 年经人介绍和父亲结识 。 由于妈妈家庭背景比较复杂 ,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对年轻人择偶影响是很大的 。 因此介绍人也向父亲坦诚地提到了这一点 , 他们说妈妈什么都好 , 就是出身不好 , 父母不知下落 , 以及从小寄养在资本家亲属家里等等 。 好在父亲开明豁达且骨子里有一股叛逆精神 , 倒是没有在乎这一点 。
他们第一次约会地点选在了人民公园 , 两个人沿着湖边慢慢走了一圈 。 那时候的年轻人谈恋爱都比较腼腆 , 父亲打破僵局的方式毫无创意可言 , 他问妈妈:“你叫什么名字?”妈妈落落大方地说:“我叫宋伯元 , 宋庆龄的宋、伯乐的伯……”妈妈字正腔圆的发音产生了作用 , 一个南蛮子在山西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遭遇了像广播电台里一样的北京口音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中国女孩》油画 , 作者:祁志龙
04
像妈妈这种性格的人就比一般人有更大的社交面 , 同事、学生、家长来拜年的就非常非常多 , 络绎不绝的人群一般会持续到大年初七左右 。 尤其那种学生们成群结队 , 穿着一新、满面春风地进来齐刷刷一起大声说“宋老师 , 过年好”的情形 , 回想起来真是温暖 。
来家里拜年的学生中不仅有好学生 , 比如矿中历史上凤毛麟角考上大学的那几个学生 , 也有走上歧途、名声响亮的几位“老炮” 。
一次 , 一个叫崔敏的好学生来到我家给妈妈拜年 , 转弯抹角地表达出想吃好东西的愿望 。 妈妈就友好耐心地询问她想吃什么 , 糖果、瓜子、水果一样一样地问了个遍 。 结果都未能令崔敏如意 , 最后该学生“不怀好意”地慢吞吞地说:“宋老师 , 我看到你们家地上有花生皮皮呢!”这句话让妈妈恍然大悟 , 忙不迭地从柜子里取出当时的奢侈美食——烤花生 。
赵华根也是妈妈最早的学生之一 , 他进过少管所 , 后来又成了“社会人”中颇有名气的大哥 。 但是此人人性不错 , 一直记得妈妈对他的关心 , 只要不是服刑期间 , 每逢过年都会登门拜年 。 记得他在八十年代末的一次拜年 , 还带着两个随从 , 后来才听说是在被追捕期间冒着风险来给老师拜年的……
本文插图
《大拜年》素描 , 作者:王宁
05
当劁猪者三下五除二完成了阉割的活计 , 此时 , 最迷人的一幕出现了 , 在孩童们幸灾乐祸的欢呼雀跃的衬托下 , 劁猪者扬手扔出那土豆大小腥臊的睾丸 , 久候的看家狗儿飞身跃起 , 衔走了这味道独特的肉团 , 逃之夭夭 。 贪吃的狗儿这最后的一跃 , 彻底了断了这猪繁衍后代的念想……
本文插图
《劁猪》素描 , 作者:王宁
06
“过去残酷的 , 今天想起来都很温暖 。 ”
本文插图
《童年》油画 , 作者:杜宝印
07
故乡东、北、西三面都被山围着 , 每一座山都有着轰轰烈烈的历史和热血沸腾的当下 。 东山上曾经惨烈的战火 , 西山下响着隆隆的采煤声 , 卧虎山上总是人头攒动、红旗猎猎飘扬 , 它们构成了这座城市沸腾的天际线和壮怀激烈的历史 。
本文插图
《家乡》油画 , 作者:于会见
08
“闹” , 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动词 , 泛指一切行动和动作 。
它可以指制作物件 , 从小东西到房子的装修都可以用“闹” , 比如“闹装潢”;也可以指做事情 , 比如“闹红火”“闹么子”“闹球甚了!”;还可以指整治人 , 如“闹你个孙子”“闹他”等 。
山西方言中也只有“闹”差一点变成国人尽知的通用语 。 “闹”一夜走红和 CBA 有关 , 几年前 , 山西汾酒篮球队主场对阵北京首钢队的比赛震惊中国篮坛 , 让首钢队感受到了地狱般的客场滋味 。 全场球迷雷鸣般的“闹他”声震耳欲聋 , 第二天 , 北京的报纸和主要网络报道中都在议论“闹他” , 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家媒体给出恰当的解释 。
本文插图
《幸福时刻》油画 , 作者:宋永平
09
乡音终究像是一种洗不净的文身 , 记录着一个部落的密码 , 乡音在口音中的比重还折射了每一个人的长征轨迹 。 但口音和故乡的距离却是乡愁的刻度 ,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时候乡音越淡乡愁却越浓 , 距离越远情感却越近 。 方言的底色如浮云一样 , 长长长 , 长长长消……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记忆》油画 , 作者:杜宝印
本文插图
《与我同行》油画 , 作者:邓箭今
10
本文插图
《巴洛克》油画 , 作者:宋永平
11
幼儿园的设置与其说是一项福利 , 不如说是工业制造业进一步控制工人们时间的策略 。
上班之前 , 人们先把孩子交到一群陌生人手中看护 , 然后全身心投入只争朝夕的工作中 。 下班之后 , 他们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懈怠去接孩子、做饭 , 留给家庭的基本上可以说是垃圾时间了 。 回到家里的工人们基本上没有精力和兴趣再与孩子们相处、玩耍 , 他们大多已被榨干了最后的一点活力 。
他们对幼儿园充满信任 , 认定这种抚育模式是经过科学分析和验证的 , 是绝对正确的 。 同时 , 他们对时间加以计量和盘算 , 忠诚地按照钟表的刻度进行严格的自我控制 。
本文插图
《儿童开会》系列之一?油画 , 作者:唐志冈
本文插图
《和平战略 -2》油画 , 作者:张炜
12
我少年时代的记忆总是难以摆脱“饥饿”的阴影 , 这里的“饥饿”指的是那种因美食的匮乏而剩余的欲望 。 日常生活里粗粮、清汤寡水的少许细粮是饭食的主体 , 尤其在多产杂粮的山西 。 玉米面、高粱面、红薯粉是主要的供应 , 不多的白面是留在节假日里享用的 , 更不用说大米了 。
本文插图
《红色记忆·秋凉》雕塑 , 作者:陈文令
13
那瓶被我觊觎已久的香油就在那里高傲地挺立着 , 像孤岛上的灯塔 , 刹那间蓬荜生辉 , 狭小昏暗的厨房像天堂一样明亮 。 我按捺一下激动无比的心情才把它夺在手中 , 然后找来一只巨大的搪瓷缸子 , 将香油咕嘟咕嘟猛倒一气 。
相信人类历史上如此的第一大口香油应该是我喝的 , 接下来 , 同样神奇无比的事情发生了:我无法接受闻起来香满人间的东西倒入嘴中寡然无味的事实 , 于是又喝了一口下去 。 此时悲凉的感觉升腾了起来 , 它不但乏味 , 还有几分反胃 。
接下来的麻烦事是如何处理剩在缸底的那厚厚一层香油 , 全喝下去绝对是受不了的 , 最后我一狠心 , 把油全部倒入水池 。
结果呢 , 从那天下午到夜里 , 整个单元的下水道里都向外散发出粮食质朴的香味 , 像突如其来的社会福利久久不散 , 这简直就是困顿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次恩典 , 让人们幸福得不知所措 , 却让肇事的我胆战心惊 。
本文插图
《香的油》素描 , 作者:杜宝印
14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 , 我感觉那种令人窒息的约束感愈加强烈 。
班级里的打斗、折腾消耗了大多过剩的精力 , 社区里惊心动魄的家族间斗殴 , 流氓团伙的横行乡里 , 家庭里和哥哥的竞争、夺食的失落以及各种偷吃引发的训诫、责骂、体罚……在这方狭小天地 , 我们无法执掌自己的命运 , 如此匆忙、疲惫 。 潜意识里 , 我一直想回到过去 , 回到农耕文化的母体中 , 在那里我才会有爱、自信、自主和自觉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集体罚站》素描 , 作者:王宁
15
本文插图
《孤独的天使》摄影作品 , 作者:刘瑾
16
1978 年 , 我进入初中 , 而此时正值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拐点 。
“文革”结束后是中国社会迸发巨大能量的时期 , 如同一个被去除束缚的身体 , 长久麻木的神经开始恢复知觉 , 痛感和幸福重新回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
《春天的阳光》油画 , 作者:宋永红
17
父亲在一次期末考试前大声鼓励我说:“这次好好考 , 每进步一个名次 , 奖励人民币一毛钱!”听到这句话时 , 我仿佛看到了过去国产战争片中国民党军官的形象 , 听到了“弟兄们 , 给我冲!老子有赏!”那句陈旧的台词 。 结果我又一次让他们失望了……
那是人生中又一个暗无天日的时期 , 我厌恶上学 , 更害怕下学回家 。 因为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都和我家住在一个单元里 , 这种便利条件致使我每一天的“错误行为”都会被告知家长 , 然后就是难熬的一个晚上 。 久违的体罚又一次莅临日常生活 , 甚至变成了每日晚餐的前菜 , 让我带着恐惧、就着羞辱和自卑下咽 。 而且打击力度与日俱增 , 达到了一生中的峰值 。 在班级里 , 我变成了一个反面的典型和恶作剧的高手 。
本文插图
《又不是一百分》油画 , 作者:王兴伟
18
那时能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是社区里的英雄 , 其事迹被人们添油加醋后到处传扬 , 他们的家长也总是满面春光 。 我们子弟中学在以往的高考历史上 , 最高纪录是一年内考上两名本科生 , 之后基本上年年“光头” 。 要上大学 , 必须先考入市属或省属重点高中 , 否则基本等同进入绝望的境地了 。
如果当时我把考大学的想法说出来 , 一定会被周围人当作笑话 , 因为我糟糕的学习状态早已是众人皆知 。 学校里不止一个老师曾经对我妈妈说过:“你们家苏丹 , 还想考大学?门儿都没有!”
这话对当时的我算不上什么打击 , 因为我从小就做好了上山下乡的准备 , 只是社会制度和风尚的急剧转变令我猝不及防 , 但周围同事这样的评价的确会让父母羞愧难当 。
本文插图
《白日梦》丙烯画 , 作者:刘野
19
本文插图
【苏丹|我读《闹城》初稿时,被惊艳到了 | 杨澜】《解放》综合材料作品 , 作者:李天元
20
在城市粗糙的生活环境中 , 澡堂的温情是势不可挡的 , 褪去满是油污和灰尘的工装 , 之后 , 一切都是柔软温润的 。 肉身的曲线 , 荡漾的池水 , 润滑的泡沫 。 弥漫的水蒸气会进一步柔化空间僵直的轮廓 , 其中若隐若现的身体看上去有了几分美学的意味 。
水流沐浴身体的感觉之美妙也是实实在在的 , 每一次流淌都是一次洗心革面的清洗 , 都有一层启蒙的意味 。
本文插图
《慰藉之浴》油画 , 作者:宋永红
本文插图
《陌生环境》系列之二 油画 , 作者:宋永红
21
挖菜窖是一种社会行为 , 往往由一个家庭组织众多邻居参与完成 , 一般耗时三四天 。 挖菜窖的过程是孩子们快乐无比并充满期待的时候 , 因为孩子们早已感觉到 , 未来他们将主宰这个地下空间 。 菜窖挖好之后的初始阶段 , 家长们貌似控制着一切 , 但终究成年人块头大 , 出入那个狭小的空间会有诸多不便 , 于是权力逐渐交还到了孩子们手中 。 “小鬼当家”之后 , 菜窖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本质的变化 , 储物性质退居二线 , 孩子们把它打造成了自己的天堂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地下空间》速写 , 作者:岳祥
22
电影院是电影的殿堂 , 是这种叙事最契合的场所 。 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 拒绝影片之外的声音 , 排斥放映室投射光柱之外的光芒 。
本文插图
《电影院空间》素描 , 作者:苏丹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人们早已把我忘记 , 但我还是能准确辨认出故人的每一张脸 。
社会环境的巨变以及残忍的时光已经抹去了他们脸上社会性的浓妆 , 透出人性的底色 。 他们该秃顶的秃顶 , 该缩颈的缩颈 , 大家都在默默地接受岁月的宣判 , 等待宿命的来临 。 ”
本文插图
《闹城》
苏丹 著
★知名设计师、清华美院教授苏丹回忆山西往事 , 看顽劣少年如何成长为清华教授
“闹城”即山西太原 。 一座大型重工业社区 , 被安放于古老的太原城中 , 形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熟人社会 , 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厂房成了孩子们的后花园 , 而“我”是那群最能折腾的顽童中的一个 。
★真实记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北方日常生活图景 , 捕捉各行各业人物群像
做面食、挖菜窖、看露天电影、去集体大澡堂洗澡 , 那是北方人记忆深处的场景;八级工匠、崩爆米花的人、采购员、民兵 , 那是往昔岁月里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 。 这是活生生的“口述历史” 。
★余世存倾情作序 , 贾樟柯、朱大可、杨澜诚挚推荐
苏丹教授的《闹城》是一本拿起来就要一口气读完的书 。 这不仅因为他把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都激活了 , 还在于他带领我们用艺术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 , 看到真实背后的荒诞、残酷背后的温情 。 书中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对记忆的艺术化处理 , 都让人着迷 。
——杨澜
太原道上的苏丹先生 , 为我们证明了触键写作的流畅快感 , 互动交流的写作延伸 。 这是一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试验 , 也是一次行为艺术 。 苏丹赋予芯片情感 , 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故乡 。
——贾樟柯
苏丹的私人记忆 , 以家庭树、邻里和校园为轴心 , 借助有序的时空罗织丰富的细节 , 细腻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北方人的日常生活图景 。 这种高品质的私人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只要这种文本足够多 , 就能填补“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历史空白 。
——朱大可
本文插图
- 苏丹卿|安徽的大山深处也有一条“九寨沟”,人迹罕至,堪称世界一绝
- 苏丹卿|甘肃这座寺鲜为人知,寺内古柏已有2500年,堪称“陇右第一名刹”
- 苏丹卿|安徽这座山古称“西黄山”,堪称“皖南小九寨”,很多人没听说过
- 苏丹卿|这条始建于唐代的古道,令徽州人发家致富,是中国三大商派之一
- 苏丹卿|苏州最耀眼湖泊,建了一个超级高的大“裤衩”,曾被网友吐槽丑
- 苏丹卿|苍山之巅藏有神秘湖泊,相传观音在此放养黑龙,成为大理胜景之一
- 苏丹卿|甘肃这个地方很多人没去过,藏有明代伏羲庙,其规模为国内最大
- 苏丹卿|武汉这条街喊了5年“拆迁”,依旧充满烟火气,物美价廉值得一去
- 夜话知书|这是我读过最牛的一段话(转发)
- 苏丹卿|它是山东第一大山,刻有世界最大“寿仙”,齐鲁大地实在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