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_本文原题: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也许B站也没想到 , 一支《后浪》 , 竟然会在互联网上激起那么大的水花 。
“那些口口声声 ,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 应该看着你们 。 ”5月3日晚 , B站发布了这样一段演讲视频 , 献礼五四青年节 。 在视频中 , 演员何冰以老一辈的口吻向新一代的年轻人表达了真诚的赞美与祝福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这是一个赞扬年轻人自由与活力的视频 。 在视频里 , 青年们在旅游 , 滑翔 , 潜水 , 摄影 , 打电竞 , 跳宅舞……“你所热爱的 , 正是你的生活 。 ”鲜衣怒马 , 意气风发 , 多么潇洒自在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很快 , 《后浪》刷爆了网络 , 引发了强烈的关注 。 一夜之间 , 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前浪”、“后浪”大讨论 , 将话题的中心放到了“年轻人”这个群体上 。
喜欢它的人说《后浪》给了他希望 , 让他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积极向上 , 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 也让他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因为有人认可我的可能性 。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质疑它的人觉得它违背了五四精神 , 是赤裸裸的“消费主义”陷阱——视频中的年轻人们可以负担得起全球旅行的费用 , 可以购买昂贵的摄影设备 , 可以把冲浪 , 潜水 , 跳伞当作自己的日常运动……这样的“富家子弟” , 真的可以代表最广大的青年集体 , 被称为“后浪”吗?
在这场争论中 , 身为一个五年B站老粉的我 , 是纠结的 。 当我第一次看完《后浪》时 , 我确确实实感到了热血澎湃 , 那是一种能被前辈认可的喜悦 , 是一种身为年轻一代的自豪 , 是对志同道合的伙伴的肯定 , 是对未来无限希望的肯定……这份热血是真实的 , 它确确实实地鼓舞了我 。 看完《后浪》的当晚 , 我甚至一鼓作气 , 把鸽了许久的微积分笔记补完了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可当我刷完一遍知乎 , 了解了这样的“自由”带来的高昂费用 , 知道了身边还有千千万万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年轻人 , 也知道了许许多多被莫名代言的年轻人的怒火 。
我震惊了 , 也迷茫了 。 我忽然之间意识到我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 仿佛之前的踌躇满志都是虚假的一般 , 我困惑了 , 困惑我是不是别人口中的“鸡汤受害者” , 轻而易举地被一个视频带动情绪;困惑我喜欢了这么久的B站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言的“变了质” 。 带着这样的困惑再看《后浪》 , 我竟然感到浑身不自在 , 感到嫉妒 , 感到愤愤不平——“那一夜的真心 , 终究还是错付了 。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可是在我冷静下来之后 , 我竟然又开始怀念当时那个看完《后浪》后心潮澎湃 , 连夜刷完微积分笔记的我 。 她有希望有动力 , 比现在这个一脸丧气的我强多了 。
从本质上来分析 , 《后浪》不过是个商业广告 , 它所宣扬的核心思想不是五四精神 , 而是B站自己的核心理念——“兴趣”;它所歌颂的也不是传统的劳动青年 , 而是B站上那些去制作视频 , 分享兴趣的年轻人 。 也正是因为《后浪》是由b站制作的 , 它有它固有的局限性 。 它注定不能承载太多与B站无关的内容 , 它不能像央视等主流媒体一样去宣扬那些核心正能量 , 去赞美那些每年五四青年节都会去赞美的人——军人、运动员、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志愿者……
这样的年轻人形象确实是正面的 , 积极的 , 但却不符合B站投放《后浪》的心理预期——B站想要的不是我们在看完视频后一边感慨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 一边刷一句“年轻人好样的” , 而是吸引我们去效仿视频中的年轻人 , 去制作上传视频 , 去分享自己的兴趣 , 去为B站带来流量 。分页标题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所以说B站做错了吗?没有 。 它甚至都没有“变味” , 一直都在宣扬自己的核心理念 , 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 。 只不过是这一次蹭五四的热度蹭得用力过猛 , 翻车了罢了 。
所以与其对B站群起而攻之 , 揪着视频中所展现出来的物质享受不放 , 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场闹剧的背后所反应出来的一种病态的情绪——对阶级飞跃的不自信 。
纵观批评《后浪》的言论 , 可以发现在激愤的文字背后 , 包含着多少有些悲观的论调:低端点的一帧帧截屏 , 然后评估旅行的费用 , 摄影设备的费用 , 冲浪、潜水、滑雪的费用 , 最后哀怨的说一句“这就是后浪的生活吗 , 爱了爱了 。 ”;高端一点的摆出数据 , 从贫困人口到失业率 , 再到人均收入 , 最后痛心疾首——“像后浪那样的中高层阶级 , 全中国又有几人?!”这样的言论很有市场 , 因为确实切中了许多年轻人的痛点:他们渴望着阶级飞跃 , 却又觉得飞跃太过艰难 , 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这样的言论也很有欺骗性 , 它让很多人无法意识到视频中的那些年轻人也许并不高人一等 。 他们可能也就是家境比较殷实 , 能负担得起孩子的兴趣课程 , 他们可能也是白手起家 , 他们可能也要肉疼好久 , 才买下一台昂贵的设备 , 潜水冲浪等对他们而言可能也是一次难得的享受 , 甚至是一份不得不做的职业 , 他们可能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 而我们却在过多的声讨中把他们抬高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 最终导致了对立 。 我们在自己给自己找不快 , 自己给自己立假想敌 , 希望这样可以成为我们安于现状的借口 。
其实 , 我们这群看到《后浪》 , 为《后浪》争论的人是幸运的 , 因为我们已经身处在一个比较高的阶级 。 我们可能没有iPad , 但可以用手机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可能没机会去马尔代夫冲浪 , 却可以在一个假日背上背包 , 到处走一走 。 所以与其把目光锁定在自己与“后浪”之间的差距上 , 不如放眼去看看那些根本就不知道B站 , 根本就不知道后浪的年轻人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中国有超过3.4亿的青年 , 而B站用户总数也不过9000万上下 。 在这一大半未曾使用过B站的青年中 , 可能有不少只是单纯的对B站不感兴趣 , 但可能更多的人是把抖音、快手当作主要的娱乐工具 , 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到互联网 , 接触到B站的资本和媒介 。
这样的青年在我们自嘲不配成为“后浪”时 , 又该何去何从?他们是否在仰望我们?他们若是要想从底层跨越到我们所身处的一层 , 又要比我们所希望的阶级跨越困难多少?而他们是否也会像我们中的一些一样心灰意冷?
我不知道答案 。 正如我们所抨击的那样 , 高层的人不会理解我们的痛苦 , 我们也很难理解真正的底层人的痛苦 , 希冀与梦想 。 莫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 我们总在仰望 , 却不知道身后的人也在仰望我们 。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即使如此 , 我依旧相信 , 我们仍然是相通的 。
我们有在琐碎的日常中欢笑的能力 , 有不甘于现状的野心 , 有向上仰望的梦想 。
可能我们梦想的终点不尽相同 , 但我们都在路上 。 你可能穿着粗糙的迷彩服 , 我可能穿着廉价的T恤衫;你的梦想不会因为肩上的砖块而变得低贱 , 我的梦想也不会因为我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而变得高贵 。 我们都是青年 , 都是后浪 。 就算生活老是一地鸡毛 , 那又怎样?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 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 , 依然热爱生活 。分页标题

南审青年|我愿意做《后浪》里的后浪
本文插图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 只是向上走 ,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 能做事的做事 , 能发声的发声 。 有一分热 , 发一分光 , 就令萤火一般 ,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 不必等候炬火 。
文案来源 | 融媒体中心 钱心怡 邓昊旻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