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_本文原题:从拿针到拿笔 , 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上世纪90年代初 , 在成昆铁路5633次列车闷热的车厢里 , 她穿行在被鸡鸭牲畜撕咬、被钢筋划破的座椅之间 。
她将这些残破的座套一个个拆下来 , 再用出汗打滑的手握住榔头和细钉 , 把缝补好的座套套好并装订在座椅上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朱有银/摄
角落处袭来的阵阵怪味 , 让她一下车就忍不住呕吐和流泪 。
她想:“这绝对是天底下最脏最破的火车 。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李锴/摄
进入本世纪后的最初几年 , 在一张小桌上 , 她经常一字一句地誊抄经老通讯员认真修改后传真给她的稿件 , 准备通过“车递”的方式投往报社 。
再往后 , 她所写的文字被登载在了《****》的重要版面上【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 摆到了原铁路总公司领导的案头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徐继忠/摄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她叫胡庭芬 , 是成都车辆段攀枝花运用车间的一名车辆电工 。
今年是成昆铁路50周岁生日 , 也是胡庭芬与成昆铁路结缘的第50个年头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黄琛/摄
1970年 , 胡庭芬的父亲来到成昆铁路工作 , 同年胡庭芬出生 。
5岁时 , 胡庭芬随家人来到攀枝花 , 在西昌机务段密地机务分段轨道上奔跑玩耍的时光 , 是她快乐的童年记忆 , 却也给司机叔叔们制造了很多“惊吓” 。
1991年 , 胡庭芬从西昌铁路技校毕业 , 成为原西昌车辆段攀枝花客技站的车辆检修人员 , 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如今铁路上已几乎消失的工种——缝纫工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来源:网络
正如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 , 提起“织女”生涯 , 胡庭芬至今仍是“一把辛酸泪” 。
想到自己将一直在脏污的车厢里工作 。
“那种无望让我都想跳下金沙江来个一干二净” 。
多年后 , “慢火车”经升级改造后 , 给农副产品和家禽家畜准备了专车专座 , 做到了人畜分离、客货分离 , 曾经车厢里脏得无法落脚的场景渐成过往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李锴/摄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1998年 , 成昆铁路要开行到首都北京的全列空调列车 , 胡庭芬正好去了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空电班组 , 成了一名车辆电工 。
为尽快掌握空调列车的检修技术 , 包括她在内的60名青工被送到长沙铁道学院进行强化培训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朱有银/摄
对从未接触过空调客车的胡庭芬等人而言 , 经过仅仅40天的培训就要承担起从外局调来的二手空调客车上线运行整修任务 , 可谓困难重重 。
胡庭芬只有拿着书本 , 对着控制箱一个个查找、一个个处理 , 直到接线完毕 , 看到所有的指示灯都正常亮起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黄琛/摄
尽管工作岗位几经调整 , 胡庭芬对文字世界的热爱与向往始终没变 。
从小酷爱看书写作的她 , 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张桌子 , 让她写字 。
“后来这梦想真的实现了 , 我成为车间通讯员 , 每当看到自己的稿件被刊登在报纸上就很欣喜 。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黄琛/摄
因一次春运宣传策划的需要 , 她被车间抽调负责春运宣传工作 , 后来成为宣传战线上最铁杆的“编外骨干” , 被大家亲切地唤作“芬姐” 。
看过她的文字后 , 同事们都说:“你还是去写文章吧 , 这比修电茶炉更适合你 。 ”
“我的确更适合替兄弟姐妹们摇旗呐喊 。 ” 胡庭芬笑言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徐继忠/摄
那时候 , 她特别喜欢宣传一线 , 书写现场的工人 。
“我出身一线 , 知道一线职工的艰辛与不易 , 对他们的每个动作细节和心理细节都了如指掌、感同身受 。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黄琛/摄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在胡庭芬看来 , 正是一个个一线职工在为成昆铁路夯基垒土 , 并为成昆铁路一笔一画涂上斑斓且鲜活的色彩 , 他们才是最值得歌颂、最值得赞扬、最值得敬仰的人 。
“我觉得我的笔为这样一群人而写 , 我的文字才有价值有意义 。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黄琛/摄
《成昆线上雏鹰翱翔》《让成昆精神恒久闪光》《小慢车后面是温暖的家》等稿件的刊发与传播 , 不仅成为成昆铁路人的集体记忆与珍藏 , 也为未来人们通过这些文字与时光里的成昆故事不期而遇提供了可能 。
最有温度的丈量 , 莫过于“人”的尺度 。
“我喜欢写 , 不只因为我对写作的偏爱 , 更出于我对和我一样的兄弟姐妹的感情 。 我们所做的一切 , 需要展示到众人面前 。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徐继忠/摄
谈及“南行记” , 胡庭芬说 , “看了‘南行记’ , 我们很自豪 , 特别是小站的职工 , 大家觉得得到了肯定 。 ”
1970年至2020年 , 50年弹指一挥间 。
今年9月 , 胡庭芬就要退休了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徐继忠/摄
颇具个性的成昆铁路 , 哺育了一代代同样个性鲜明、满怀才情的铁路文青 。
在他们的笔下 , 一个个微小而丰沛的故事 , 串联起一站一段的无数风景 , 从各自的位置发光发亮 , 构成了成昆铁路50年的立体长卷 , 并铺向未来 。

胡庭芬|从拿针到拿笔,成昆铁路哺育的一代个性文青
本文插图
李锴/摄
文/全媒体采访人员 徐青青
-END-
来源 | 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编辑丨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