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_本文原题:每个摸鱼的年轻人 , 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一心多用”达人们 , 只恨自己不是八爪鱼 。
最近 , 微博上冒出了一群“一心多用”达人 , 他们声称自己拥有同时做几件事的技能 , 而且不这么做就难受得不行 。
点开一看 , 我发现 , 这不就是我自己吗?
所谓“一心多用” , 就是能同时做三件事情 , 就坚决不做两件 。 就算把自己“忙得够呛” , 也不能停下来:
看书的时候必须边听音乐 , 同时还要不时刷下朋友圈;
做家务的时候不能光做家务 , 必须听点学习类音频;
吃饭时候不能埋头吃 , 必须看点视频、同时在微信聊下八卦;
走路的时候 , 也试图背点单词、想想工作计划......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职场妈妈不得不在家务和工作中长出三头六臂 , 但如今仿佛所有人都这么忙 。
我敢打赌 ,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 一定同时正在做着其他事情 。
但你有没有想过 ,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养成了“一心多用”的习惯?
不同时做几件事 , 我就感到焦虑
人类大概从来没有如此“充实”过 。
每天早上洗漱 , Alice总会把手机放在镜面支架上 , 边刷牙边看会儿B站的财经科普 , 不然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镜面手机支架:有需求 , 就有创造 。 /telemessage.com
Alice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在某段时间 , 如果手、耳朵、眼睛、嘴巴的其中一个找不到事情做了 , 就会感到焦虑 。 ”
Alice并不是一个人 。
如果说“午饭吃什么”是一个难题 , 那么“午饭看什么”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 每到午饭时间 , 饥肠辘辘地把外卖提上来之后 , Kris并不会马上吃 , 而是忍着饥饿找个下饭的视频 。
先微博、B站翻一阵:看综艺有点浪费时间、想看的纪录片还没更新、想看的电影好像都看完了......实在找不到看什么 , 就打开聊天窗口向朋友求个推荐 。在这一顿精心挑选之后 , 外卖大概率已经凉了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边吃饭边看视频 , 是视频和饭的一场争夺注意力竞赛 。 /图虫创意
对Kris来说 , 不看点视频下饭 , 这顿饭等于白吃 。 但是 , 等到晚上有时间看视频了 , 他却还得做点其他事情来“下视频” 。
如果你在晚上“突袭”他家 , 将会看到他正半躺在懒人沙发上 , 腿上放着笔记本电脑 , 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遥控器 , 时而刷一会儿朋友圈和公众号文章 , 时而瞄一眼电视节目 , 然后时不时再腾出手来抓一把零食往嘴里塞......忙得不可开交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对大多数人来说 , 耳机的发明 , 也助长了“一心多用” 。
周末洗碗拖地的时候 , 小白一定要同时听点书 。 虽然总是听着听着就跑神了 , 但她心想: “总算没把时间浪费在做家务这种机械劳动上 。 ”
运动的时候 , 小白总是忍不住与耳机里的音乐保持同步节奏 , 越跑越得劲 。 但如果蓝牙耳机没电了 , 跑步就到此为止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当然 , 运动的同时 , 条件允许的话 , 也可以做点工作 。
这还没完 , 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 , 小白则会点开付费课程听一听 。 小白说:“如果听睡着了 , 是赚到”、“如果越听越清醒 , 那说明我学到了 。 ” 分页标题
就算是工作、学习的时候 , 大家也学会了用多屏幕来帮助自己“一心多用” 。
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火了 , 正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的熊博士不甘寂寞 。 在他的书桌上摆着两台笔记本电脑 , 一个用来准备论文答辩 , 一个用来Pick“姐姐” , 娱乐学习两不误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姐姐的诱惑更大还是论文的诱惑更大?答案马上见分晓 。 /@Bearhow
工作的时候 , 办公室摸鱼达人小北则习惯于在办公软件、新闻网页、聊天窗口和淘宝之间频繁切换 。 一会儿写点文字;一会儿想想另一个工作任务;一会儿打开微信在群里吐槽几句;一会儿又切换成网页 , 点进了某某明星出轨的新闻里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指日可待的成功人士 。
2018年 , 国家统计局的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调查显示 , 在北京 , 年轻人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 甚至休息日平均也要工作7小时42分钟 , 而个人平均每天自由支配时间 , 则只有3小时56分钟 , 其中还没扣除可能被“弹性工作”侵占的那一部分 。
当闲暇时间被工作琐事不断挤压 , “一心多用”就成了人们对抗时间焦虑的杀手锏 。
Alice是她、是我、也是你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从工作桌面看繁忙程度 。 /Unsplash
明明被填满了 , 还是感觉焦虑和无聊
事实上 , 看似精明的“一心多用”达人们 , 往往无时不刻都在“翻车” 。
比如 , 边走路边听书很可能会一不小心忽略地上的水坑 , 或者被路边水果摊转移了注意;边看电影边吃饭的结果要么是饭凉了 , 要么是低头吃饭的一刹那错过了重要情节;而边看综艺边抄写论文的结果可能是抄串行.....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大型翻车现场 。 /@本布朗费
美国神经学家丹尼尔·利瓦廷解释说 ,“当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时 , 其实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真的同时在做几件事 , 而是脑神经元快速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 , 迅速且不断地消耗掉神经能源” , 所以一心多用难免翻车 。
与其说“一心多用”让我们更充实了 , 不如说那只是一剂心理安慰 。
一方面 , 我们生活的社会有太多关于 “时间管理”的蛊惑 , 比如那句著名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 至今仍被奉为金科玉律 。
在强调要利用好碎片时间的各种“人生导师”和快节奏生活观念的不断鼓励之下 , 谁敢贸然停下步伐?谁又忍受得了一刻空白呢?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小猪罗志祥出轨事件 , 突然变成了时间管理学上的一个里程碑 。 大家很会抓重点啊 。
另一方面 , 信息焦虑催促着我们“一心多用” 。
归根结底 , 我们不敢只做一件事情 , 是因为我们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热点每时每刻都在更新 , 短视频和音频让知识变着花样在你眼前飘来飘去 ,仿佛错过一个就会损失巨大 。
除此之外 , 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 我们真的越来越无法忍受“无聊” 。
2014年 ,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要求一群受试者不带任何东西 , 独自待在密闭的房间15分钟 , 什么都不做 。 结果发现 , 大家变得焦躁不安 。 在最后一次实验里 , 甚至有2/3男性以及1/4女性主动选择“电击”来结束无聊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人们经常羡慕猫抗无聊的能力 。 /Pixabay
在日常生活中 , 随时在线的手机 , 随时可看的娱乐节目 , 无处不在的“知识碎片” , 随叫随到的外卖和触手可及的零食 , 就像一次次“电击” , 及时把我们从无聊中拯救出来 。
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加大“剂量” , 不停地转换频道 , 不停地用更多的内容来填充自己 。
结果是 , “一心多用”的剂量越大 , 我们越空虚 。
试着只做一件事 , 发呆也行
你上一次专心做一件事情是什么时候?
我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 , 在阿姨家找到了一本叫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小说 , 看了几页就入戏了 , 于是坐在地板上读了起来 。
当阿姨喊吃饭的时候 , 我一抬头 , 才发现天都黑了 。 那个下午 , 我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 我的时间被折叠进主人公汤姆·索亚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里了 , 心情也随之忽悲忽喜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怀念那种心无旁骛的感觉 。 /Unsplash
那种专注的感觉 , 事后想起来还挺幸福的 。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 “心流(flow)”的心理学概念 , 说的正是这种专注的过程中心里充盈、满足的愉悦感 。
小时候 , 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庄子写《庖丁解牛》 , 能把屠宰活生生写成具有节奏感的乐舞:“......手之所触 , 肩之所倚 , 足之所履 , 膝之所踦 , 砉然向然 , 奏刀騞然 , 莫不中音 。 合于《桑林》之舞 , 乃中《经首》之会 。 ” 现在看来 , 这不正是一种专注的魅力吗?
处于专注的“心流”之中 , 我们会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的忧虑感会消失 。
不信你想想 , 你上一次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 , 比如不被打扰地写一篇文章、心无旁骛地熨一件衣服 , 或者是不紧不慢地做一顿喜欢的饭......那种感觉是不是很快乐?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也许我们需要向动物们取经如何专注而酣畅淋漓地吃饭 。 /Unsplash
但其实 ,即便你一件事情也不做地处在“空着”的状态 , 也可能是一种生产力 。
想象一下 , 当你把碎片时间 , 把零零散散地放在看似有用——但实际上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的时间 , 重新堆到一起 , 什么都不做 , 就只是发呆 , 会发生什么?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说 ,这种“空着”的状态 , 是“梦之飞鸟” , 会“孵化体验之蛋” 。
也就是说 ,让自己陷入无所事事的遐想 , 让灵魂飘到各处游荡 , 是“孵化”创造力的开始 。
我们都不愿让自己“空着” , 生怕错过、痛恨无聊 , 但事实上它可以激发惊天动地的奇思妙想 。
如果牛顿天天守在实验室 , 没有坐在苹果树下消磨时光 , 那后来也就没有地心引力之说了 。
回想一下电影《帕特森》里那位不起眼的公交车司机 , 如果不是那些一个人静静放空的时刻 , 他也不会捕捉到那一个个流动的灵感 , 就不会写出那些迷人的诗句了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主人公帕特森经常一个人干坐着 , 看起来很无聊 , 实际上他很享受这样的静谧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也许是公交车司机这份工作 , 让他足够“无聊" 。 /《帕特森》
所以 , 不妨试着按下暂停键 , 让自己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跳出来一下 , 静静地看完一个电影、专注地吃一顿饭 , 或者只是让脑子放空 , 在月亮初升的夜晚悠闲地散个步 。分页标题
也许只有这样 , 我们才会拥有更清晰的眼睛 , 既看见眼前的美和宁静 , 也看清自己身处的环境和未来的路 。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
本文插图
【新周刊|每个摸鱼的年轻人,都假装在处理“多任务”工作| 原创】你清澈的眼睛里 , 倒映着蓝天和白云 。 /《幸福的拉扎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