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勒坎,石军、魏峰、董巍在这里值守
本文插图
张斌
本文插图
作业平台 。
6月15日 , 恰勒坎小站 , 中午12时 , 气温高达41摄氏度 。 戈壁滩上能活动的动物都躲藏起来 , 只有黑鹰在低空盘旋 。 大白和小黑在门口踱步 。
小院里一块十几平方米的土地上 , 几簇蜀葵在顽强的开放着 , 白色的、紫色的 。 核桃大的野西瓜缀在藤蔓上 , 趴在1平方米的地上 , 向前努力生长着 , 不紧不慢 。
本文插图
野西瓜缀在藤蔓上 。
恰勒坎是2014年开始 , 吐哈油田在这里的新的勘探开发区块 , 最高峰时候有几百人在这里打井 , 是一个热闹的地方 。 随着勘探进入后期 , 人越来越少 。
石军、魏峰和董巍在这里值守 , 管理50多口井 , 正常巡检15口油井 。
本文插图
认真巡检 。
恰勒坎周边是百里戈壁和红色高山 , 夏季洪水 , 冲刷出各种河床 。 进入这里需要走十几公里的河床 。 如果遇上洪水高发期 , 外面的人进不来 , 里面的人出不去 。 他们就只能吃采油厂储备的战备口粮——方便面、火腿肠 。
早上最先起床的是董巍 , 7时核算小站上一天的产量、配注量等数据 , 向32公里外的玉果采油工区中控汇报 。 做完这一切 , 石军和魏峰已经在各自宿舍吃了从家中带来的芝麻糊、牛奶伴馕饼等早餐 。
本文插图
认真记录 。
在石军的招呼下 , 大家凑在一起 , 开始一天的工作量安排 。 班前安全讲话、学习采油厂下发的文件精神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 。 然后 , 分组工作:石军和魏峰开车 , 开始对这里的所有井进行巡检 , 每天两次;董巍到站里查看压缩机运行 , 查看设备运行状况 。 偶尔 , 遇到压缩机故障或者注水泵异常等情况 , 3人合作 , 一起解决问题 。
本文插图
认真检查 。
小站不大 , 很多人来了 , 又走 。 真正留下来的就他们三个人 。 每次他们要上够35天 , 才能回家休息 。 刚接班时 , 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 但时间长了 , 要说的话已经说完 。 每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排解寂寞 。
本文插图
给花儿浇水 。
石军是这里的元老级的人 , 在这里工作了已经第七个年头 。 作为油二代的石军 , 平时一身红工服 , 看不出异样 , 就像他的朋友圈签名一样——“开心工作 , 快乐生活!”休假时 , 他会带上爱人 , 和车友会朋友一起拉练 。
有时 , 他开车到几公里外的最佳观测点——山头 , 眺望恰勒坎的全景——云卷云舒 , 红色和青色的山脉交替 , 油井指甲盖大 , 抽油机山下摆动 。 石军说:“大家说这里的山漂亮 , 真的待在这里需要很大勇气和耐力 。 ”
本文插图
小站全景 。
他把井场变幻的风景拍下来发给妻子、孩子 。 他说:“井场风景分享给家人 , 也算和家人有个聊的话题 。 ”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拍客 。
已过知天命年纪的董师傅 , 平时没多少爱好 , 只是下班在石军的带动下 , 到院子里一起走走圈子、说说话 。 孩子已经大四了 。 在这一山旮旯里一待就是五年 , 董巍想着 , 等退休了 , 好好陪陪爱人和老人 。 有机会的话 , 他也想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 , 说这些的时候 , 董师傅脸颊泛着丝丝红晕 , 眼角有珍珠般的东西在闪烁……
魏峰是这个站唯一的年轻人——1980年出生 。 在这里工作了两年 , 业余时间他选择上上网 , 逗逗院子里的两条狗、一只猫 。 只要魏峰一扬手 , 大白和小黑在面前窜上跳下 , 他蹲下来 , 它们又像个乖巧的孩子 , 等着他抚摸它们的毛发 。
本文插图
大白和小黑上窜下跳 。
三个人 , 自己做饭 , 每个星期去距离40公里外的镇子买一次菜 。 吃饭时间 , 厨房里魏峰麻利地洗菜、配菜 , 烧一道蔬菜汤 。 被大家称为大厨的石军 , 从小跟母亲学习烧得一手好菜——茄子炒辣椒西红柿、炖排骨、烧土鸡、炝莲白 , 只见他上下掂锅 , 炉火噗呲冒出十几厘米高 , 十几分钟后 , 炝莲白、清炒菜花在他手里出锅了 。 吃完饭 , 董巍洗碗 , 收拾厨房 。
本文插图
自己动手做饭 , 丰衣足食 。
他们说:“大家分工明确 , 都有事做 , 挺好 。 ”
本文插图
魏峰洗菜 , 配菜 。
本文插图
石军炒菜 。
本文插图
董巍刷碗 。
傍晚时分 , 气温降低 。 不喜欢沉闷的石军吆喝俩同事在院子里“承办”一些他的“歌迷会” 。 台上 , 他抑扬顿挫弹着吉他 , 台下八零后魏峰和六零后董巍应声、鼓掌 。 小站的侦查兵大白和小黑上窜下跳 , 撒着欢儿……
本文插图
抑扬顿挫弹着吉他 。
本文插图
联系方式:010-64523406
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
策划统筹:王玉青
编辑:王琳琳
校对:李诗琪
【|恰勒坎,石军、魏峰、董巍在这里值守】审核: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