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被善意感动的缅甸之行

【环球网|被善意感动的缅甸之行】
_本文原题:被善意感动的缅甸之行
【环球时报特约采访人员 葛莉娜】多年的战乱让缅甸成了目前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 然而贫穷并没有夺走缅甸人民淳朴的眼神、真挚的笑容 , 更没有让他们丧失虔诚的信仰、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善好施的品德 。 他们用微笑和善意感染着来到这片被誉为“万塔之国”的每一个人 , 回想起去年在缅甸的旅行 , 还常常被那些不经意的善待感动 。

环球网|被善意感动的缅甸之行
本文插图
落地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是晚上8点多 , 机场换外币的柜台已经关闭 , 出发前就已联系好的当地包车师傅小雄接到我们说 , “不要紧 , 明天带你们去银行换 , 车费不着急付 。 ”快到酒店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水果摊 , 各种水果很是诱人 , 我们感叹没有当地的钱买不了 , 小雄说 , “我先借给你们 。 ”我惊讶地问:“我们连车费还没付 , 你还借钱给我们?”小雄说 , “那有什么关系 。 ”
曼德勒 , 这个曾经几代王朝建都的地方 , 被称为“多宝之城” , 已被联合国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 在欣毕梅佛塔 , 同伴因看得太出神 , 没注意脚下的水差点滑倒 , 被卖花的小姑娘上前扶住 。 接着小姑娘主动扫了地上的水 , 我们决定从她那里买花 。 结果她带着我们在各个最佳角度为我们拍照 , 而卖花的费用约合人民币只有5元 。
在缅甸 , 不管是寺庙、景区还是车站旁 , 都可以看到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 , 那是为了给过路口渴的人饮用 。 身为佛教国家 , 缅甸虽不富裕 , 但人们普遍乐于捐献、施舍和帮助别人 。 全国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 , 全国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布施的 。 不过信奉佛教的缅甸人并不刻板 , 他们建造的寺院佛塔千姿百态 , 色彩丰富 , 人们通过艺术将自己奉献给信仰 。 在曼德勒 , 除了奶油蛋糕似的欣毕梅佛塔 , 马哈牟尼寺是金色的 , 固都陶佛塔是白色的 , 马哈昂美寺是黄色的 , 曼德勒皇宫是红色的 , 宝迦雅寺是黑色的 , 乌本桥的落日是粉色的……这里的寺庙五颜六色 , 但当地人的微笑都是蜜糖色的 。
在进入缅甸的寺庙、佛塔前都要脱鞋 , 在缅甸人看来 , 鞋是不洁的 。 我在达宾纽寺的后门看到不远处还有一座佛塔 , 于是想过去 , 但因把鞋脱在了正门 , 路上的碎石硌得我无法前进 。 正准备放弃时 , 被旁边两个聊天的男孩看到 , 其中一人过来脱下鞋放在我的面前 , 示意我可以穿 。 我说我可能要过去看一段时间才能回来 , 他微笑着说没关系 , 他在这里等 。 就这样我不好意思地穿着男孩的鞋离开了 , 他就这样一直在原地等我 。
在阿比雅达那寺门口 , 我被沙画吸引了 , 蒲甘的民间艺术家用伊洛瓦底江中的沙子与蒲甘平原上两种天然颜色的沙绘制着佛国的神秘 。 皮肤晒得油黑的画家给我讲述着每一幅画的寓意(如图) , 并且说买不买都没关系 , 有人欣赏他的画就很开心 。 我买了一幅后问他是否有没做成画的沙子 , 他说这里没有 , 在家里 , 然后要了我的酒店地址说晚上送过去 。 因为要赶去瑞山陀塔 , 我们匆匆离开了 。
50米高的瑞山陀塔曾是观看日出、日落的最佳地点 , 不过为了安全 , 如今蒲甘所有的佛塔都不让攀爬了 。 但这没关系 , 全世界的人们或登上瞭望塔 , 或聚集在高处的土坡上 , 在金色或粉色的苍穹下 , 等待着那一轮红日在白色雾霭笼罩的塔林中升起或落下 , 静谧而苍茫 。 古老的辉煌、壮丽的自然、朴素的信仰 , 无声却充满力量 。 晚上回到酒店 , 前台说有人给我留了东西 , 交到我手里的是三个干干净净的透明袋子 , 里面装着红、黄、黑三种颜色的沙子 , 那一刻 , 我的鼻子一阵阵发酸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