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从脱贫到富民——大别山里古村落的新实践
_本文原题:从脱贫到富民——大别山里古村落的新实践
本文插图
【新华社|从脱贫到富民——大别山里古村落的新实践】
道元古村一处民居 。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尚营 摄
新华社合肥6月6日电(采访人员 陈尚营)道元古村 , 大别山里曾经的贫困古村 , 如今是不少城里人中意的旅游目的地 。 村里刚刚落幕的插秧节 , 又吸引了不少游客 。 人们来到古村 , 脱鞋走进水田 , 体验如何插秧 。
“让群众脱贫 , 过上小康生活 , 是我们前几年做的事 。 接下来 , 就是想办法让村民们能赚更多钱 , 日子越过越好 。 ”云峰村党支部书记方少文说 。
这个名字古朴的小村落 , 是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云峰村的一部分 。 古村四周山套着山 , 峡谷连着峡谷 , 这里住了14户人家 , 曾经7户都是贫困户 。
中国通过精准施策为脱贫攻坚做了大量工作 , 要求到2020年 , 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 如今的道元古村 , 不光贫困户全部脱贫 , 还被游客们视为“世外桃源” 。
方少文告诉采访人员 , 古村里每家每户还保留着少见的夯土房 , 在大别山区 , 这样成规模的传统民居近乎绝迹 , “我们在保护民居的同时搞乡村旅游 , 让游客体验传统乡村生活 , 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 。
本文插图
游客在古民居前留影 。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尚营 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 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
安徽省潜山市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认为 , 要逐步将聚焦贫困户的“扶贫”转型到针对村级发展的“扶村” , 提升村级发展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带动力 。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通过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 , 推进乡村振兴 , 确保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
73岁的刘圣先是道元古村里的贫困户 , 以往守着两亩薄田 , 日子过得紧巴 。 不过 , 老刘是用牛耕田的好把式 , 他懂牛的脾性 , 一头大水牛在他的手下 , 总是很听话 。 刘圣先没想到 , 以前的苦差事 , 现在成了“风景线” 。 “我用牛犁个田 , 都有好多人拍照 , 怪难为情 。 ”
本文插图
游客正在体验插秧 。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尚营 摄
让老刘更没想到的是 , 自己曾经嫌弃的夯土房成了景点 , 游客来了总会进去参观 。 如今 , 村里的公司流转了家里的水田 , 老刘也被聘为专业的种田人 。
“光种田一年能挣四五万 , 以前想都不敢想 。 ”刘圣先说 , 家里还有3亩茶园 , 游客来了还可以卖点土特产 , 日子越过越好 。 刘圣先家还养了一箱蜜蜂 , 光卖蜂蜜 , 一年还能挣六七千块 。
方少文说 , 在大山里 , 像刘圣先这样的贫困户 , 必须想办法让他们持续稳定脱贫 , 而乡村旅游既可以富民也可以富村 , 是实现乡村振兴一条可靠的路 。
“农村脱贫给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 在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 , 要加大人、财、物等要素支持力度 , 包括人才、基建等 。 ”王绍南说 。
- 青苗法|青苗法旨在富民,为何却遭司马光抵制?司马光:改良常平法即可
- 新华社|江西广昌:莲池旗袍秀
- 新华社|河北武邑:旧河道变身生态公园
- 新华社|重庆万州:洪水过后清淤忙
- 新华社|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一条“臭水沟”的华丽转身
- 平安乡|200元/篇/《脱贫攻坚诗文集》稿件征稿启事
- 新华社|长江重庆段迎入汛以来最大洪水
- 新华社|俄罗斯部分地区遭遇洪水侵袭
- 新华社|浙江秀洲:严阵以待确保安全度汛
- 新华社|山东荣成:赶海寻“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