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

近日 , 福建三明一家面馆的老板分享了一段暖心的视频 。 当时店里人不多 , 小朋友跟家长一起来吃面 , 他很有礼貌地问店长“请问 , 我可不可以脱一下鞋子?”店长回答说“可以” , 小家伙解释到 , 因为面馆的桌子椅子对他来说太高了 , 他不想穿鞋踩在椅子上 。 网友:“小朋友家教很好 , 有礼貌又敢说话 。 ”“家长也很棒 , 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去协商解决问题 。 ”

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
文章图片

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
文章图片

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
文章图片
网友评论
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
文章图片

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
文章图片
延伸阅读:让孩子懂事 , 并不只立规矩那么简单前不久我带孩子回老家省亲 , 还参加了几场老友聚会 。 朋友们几年不见 , 分外亲热 。 来不及寒暄 , 她们往往便转头招呼自己的孩子过来:“快喊阿姨好!”还让孩子过来拥抱我 。
那一刻 , 年幼的娃娃们大多是眼神迟疑 , 举止拘谨 , 态度回避的 。 孩子们不认识我 , 不想跟我亲近 , 这我完全可以理解 。 然而 , 他们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对我抱歉地说“这孩子太认生” , 甚至当面训他“不懂事” , 那场面真的很尴尬 。
而我 , 从不要求我的孩子去和“陌生人”亲热 。
其实 , 我很清楚朋友们为什么会这样 。 他们试图规范孩子的言行 , 帮助孩子努力遵循社交礼仪:见到长辈打招呼 , 懂事的孩子应该有礼貌……
培养出在人际关系中懂事且规矩的孩子 , 似乎是每个家长的愿望 。 一方面这满足了父母自己的人际关系需求 , 另一方面 , 家长也期待自己的孩子从小懂事守规矩 , 未来则会在人群中获得更多的认可 。
出于同样的动机 , 在孩子的社交冲突中 , 父母们也会要求孩子“懂事、守规矩” , 例如 , 孩子情绪爆发 , 使劲拍打了一下父亲的腿 , 或者推搡了同伴 , 很多父母会逼着孩子第一时间道歉——在他们看来 , “发脾气”是非常糟糕的状况 , “打人”更是完全不能接受 。
然而 , 什么才是“懂事守规矩”呢?
懂事 , 即我们常说的情商高 , 能够理解他人 , 具备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 。 这个能力如何养成呢?我想 , 首先取决于孩子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自己的感受曾被人真正感受到 , 自己的遭遇被人体谅 , 自己的情感被人共情……
倘若一个孩子 , 甚至是一个成人 , 他从未有过此类体验 , 却被要求具有共情他人的能力 , 具备体谅他人的情商 , 恐怕就是奢谈——谁能从口袋里掏出自己根本没有的东西来呢?
举个例子说 ,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学会分享 。 分享固然是一种“品质” ,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上看 , 分享的前提首先是当事人内心充盈 , 也就是说 , 一个人只有切实感觉到“自己有 , 而且很丰富” , 才愿意拿出来与他人分享 。 倘若他的真实感受是“自己很匮乏 , 一旦奉上就不再拥有” , 又怎能甘心分享呢?若是在诱惑、威胁和恐惧中“不得不献出” , 则势必加剧其匮乏感 。
在日常育儿过程中 , 有时会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要求一两岁的幼儿把玩具和食物分享给小伙伴 , 而孩子不愿意 , 这个时候 , 父母常常会说 , 你真小气 , 你要学着分享 , 不然别人就不喜欢你了……更有甚者 , 在孩子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 , 父母将孩子的玩具、食品强行替代孩子“分享”出去 。 分页标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 , 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会分享 ,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看来 , 玩具、食物 , 都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 被强行划分出去 , 会带来身体被侵犯的感觉 。 这时候 , 孩子的哭闹不是小气(顺便说一句 , “小气、吝啬”等词语 , 是一种道德评价 , 可以用于评价道德观念业已形成的人 , 而不能扣在婴幼儿身上) , 而是在表达自己切实感受到的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 。
长期沉浸在类似的教养情境中 , 孩子的内心多半会深深植入一种或许伴随终身的匮乏感 , 他一再体验到自己的身体边界被破坏 , 任何人都可以“侵犯”自己 , 慢慢地 , 对这种被侵犯的感受习以为常 , 有朝一日 , 面临校园霸凌甚至性侵犯时 , 他恐怕也无力反抗 。
在太多的校园霸凌乃至性侵犯案件中 , 人们往往十分讶异:当事人怎么不反抗呢?要知道 , 反抗的力量 , 或许在他还是个婴幼儿时 。 就被慢慢侵蚀耗尽了 。
与此同时 , 被如此教养的孩子 , 也很难理解“他人的物品不可以随便动”的道理 , 慢慢地就长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模样 , 他们对边界漠视 , 不懂得尊重他人 , 肆意侵犯他人利益 。 同时 , 遭遇侵犯时 , 又怂成了一团 。
【推荐萌娃面馆吃饭突然提出要脱鞋,老板不仅不忍拒绝,还反手点了个赞】所以 , 当我们要求孩子懂事之前 , 可能首先需要父母能先设法去理解孩子 。 比如 , 在孩子遇到陌生人不想打招呼的时候 , 父母不要去强迫他 , 而能在他耳边轻声告诉他:“我知道你有点紧张了 , 是吗?那么 , 等你准备好了 , 我们再去打招呼如何?”
或者 , 我们干脆不去要求 , 而是身体力行地做好自己 , 行为举止合乎礼貌 , 孩子看在眼里 , 随着他们长大 , 内心越来越有力量时 , 父母的言行都会内化在心中 。 到那时 , 见面打招呼才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
立规矩 , 又是什么呢?往小处说 , 大概是每个家庭的风格 。 比如吃饭的时候请长辈先吃 , 别人帮助你的时候 , 要说谢谢 。 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内核 , 即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质 。
而如果立规矩伴随着的是羞辱和惩罚 。 那就违背了立规矩的初衷 , 就和培养孩子懂事之前需要先懂得孩子一样 , 希望孩子尊重他人 , 前提也是要先尊重孩子 , 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 。
建立规则 , 大概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 。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吃饭过程中不讲话 , 那么全家都应该在吃饭过程中不说话 , 慢慢地孩子就会潜移默化这些规矩;而不是成人可以在进食过程中讲话 , 只有孩子需要“守规矩” 。
不以恐吓威胁为手段 。 如果父母非常不希望孩子做某些行为 , 那么应该直接告知孩子哪些行为不可以做 , 而不需要恐吓孩子:如果你这样做 , 会发生可怕的事情 , 会遭致何种惩处……以夸大危险的方式描述后果 , 期待借此震慑孩子 , 只会模糊规则的意义 。
规则应在行为发生之前讲明 。 孩子的一切行为 , 都需要在一个有规则、有限制的领域内实施 , 而这些规则是事前的约定 , 而不能事后立法 。 否则对孩子来说 , 一切行为举止的后果都是无法预见的 , 是在不可知的领域内撞运气 , 只是有时候运气不错 , 恰好逃避了责罚 , 有时候运气不佳 , 所以遭致惩罚 , 由此规则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
界限与规则 , 是约束 , 更是保护 , 它的存在给孩子带来稳定踏实的感觉 , 如果我们可以在建立规则的时候 , 抱持温柔且坚定的态度 , 并且在行为发生前树立边界 ,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禁止的 , 那些行为是自由的 , 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定 , 体会到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