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原创 栋哥历史 2020-02-13 23:56:59近代以来 , 西方人掌握了对历史的解释权 , 西方人在解释历史事件时经常隐藏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 , 把不利于自己的一面隐藏起来 , 再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 然后让各国编入历史教材进行学习 。 对冷战的解释就是如此 。美国既是冷战的主角 , 又是胜利者 , 对冷战的曲解自然不可避免 。美国正统派历史学者认为 , 苏联是冷战的始作俑者 。 修正派认为 , 美国是冷战的发起者 。 还有一派认为 , 一个巴掌拍不响 , 冷战是在美苏双方的互动中产生的 , 双方都有责任 。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中国学者徐弃郁观点则是 , 美苏双方都有对抗的需求 。苏联一直比较封闭 , 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其他欧洲国家 。 二战中 , 苏军一路打到了柏林 , 苏联士兵一路上看到了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很高 。 苏联高层担忧民心不稳 , 就像沙俄当年追击法军 , 进入巴黎 , 引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一样 。 所以 , 苏联希望借外部压力来稳定内部 。对美国来说 , 苏联不可能被纳入美国的体系 , 美国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敌 , 对内可以凝聚民心 , 激励斗志 , 对外可以让盟友更紧密的团结在自己周围 。 于是 , 根据乔治·凯南的建议 , 展开了对苏遏制战略 。 冷战就此爆发 。以上几种观点 , 到底哪一种更有道理呢 。我是这么认为的 , 美国人的观点是为了混淆视听 , 隐藏真实原因 。 徐弃郁的观点则延续了官方学者的一贯作风 , 跟高中教科书和央视《大国崛起》一脉相承 , 看似很有道理 , 实则不够深入 。那么 , 冷战爆发的真实、深入的原因是什么呢?先看一下冷战爆发的时间线 。1946年3月5日 ,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 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 , 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 标志着以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时间距离1945年9月3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只过去了六个月零两天 。 这间隔时间实在是太短 。二战结束后 , 美国、苏联、英国在国内外都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 , 英美政客竟然有时间做出开启“冷战”的决策 。 可见 , “冷战”事关重大 , 绝非临时起意 。其实 , 还有一个人也预见到了战后的美苏对抗 , 这个人就是希特勒 。二战末期 , 在苏军攻入柏林之前 , 希特勒一直觉得盟军内部会出现分裂 , 美苏闹掰 , 然后苏联人就会向德国提出媾和 。 因为如果不这样 , 那美国就会占领整个西欧 , 苏联就会占领东欧 , 美苏就会直接对抗 , 不符合苏联的利益 。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当然 , 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出现 , 希特勒的愿望落空了 。 因为罗斯福的水平更高 , 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 , 所以在雅尔塔会议上许给了苏联很多战略利益 , 在欧洲和远东的很多领土上都接受了苏联提出的要求 , 给了苏联一颗定心丸 。其实 , 在二战尚未结束时 , 就有很多人预料到战争结束后美苏会陷入对抗 , 包括上面提到的希特勒、罗斯福 , 还有丘吉尔 , 可能苏联人也预料到了 。 毕竟俄国(沙俄、苏联)与西方对抗了一百多年了 , 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14国武装干涉苏联都是明证 , 预测到也不是什么难事 。总之一句话 , 很多人预测到二战后美苏会重新陷入对抗 。 只是没想到冷战开启的如此之快 。所以 , 二战结束后 , 美国挑起冷战符合人们的预期 。 发生冷战不奇怪 , 不发生冷战才奇怪 。 美国挑起冷战不是单纯的因为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或军事等 , 而是因为这些因素的集合 , 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大陆均势 。是的 , 你没有看错 , 就是“搅屎棍”英国的传统艺能 ,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看家本领 , 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的本土面积远不如法国和德国大 , 人口数量也没有优势 。 之所以能称霸欧洲三百年 , 靠的就是“大陆均势” 。 不允许欧陆出现霸主 , 谁强大 , 英国就联合其他欧洲国家来削弱它 , 以此来维持欧陆各国的势力均衡 。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二战后 ,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 。 美国所在的美洲就像一个大型岛屿 , 美国就是一个大号版的英国 , 亚欧大陆就像一个大号版的欧洲大陆 , 所以 , 美国必须要像英国爸爸学习 , 实行大陆均势政策 。只不过 , 美国的实力比英国强多了 , 亚欧大陆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和苏联相互牵制 , 唯一能牵制苏联的纳粹德国已经灰飞烟灭了 。 况且 , 二战的爆发证明 , 牵制也是不靠谱的 , 法国没有能够牵制住德国 。所以 , 美国就对“大陆均势”政策进行了一些改进 , 改为美国用军事基地亲自围堵、遏制苏联 , 目标是让苏联分崩离析 , 打掉亚欧大路上最强大的国家 , 维持亚欧大陆势力的均衡 。事实上 , 美国也确实做到了 。 只不过 , 美国不想让其他国家知道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 , 如果下一个强国知道这些 , 那美国就不好开展下一次“冷战”了 。大家也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抛开“上帝视角”重新解读冷战形成的原因原创 地缘分析君 2019-12-07 21:19:10谁控制了过去 , 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 , 谁就控制了过去 。——《1984》乔治·奥威尔1945年注定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年 。 它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 , 这一年里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是必须被关注的一年 , 战争在夺走数以万计的生命的同时 , 也摧毁了重建家园的基础 , “希望”成为最珍贵的“物资”;它还是历史转折的一年 , 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权力格局 , 冷战的阴云出现在天空的边缘 。 冷战为什么会发生?笔者抛开“上帝视角” , 与读者一起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一年 , 去探寻这一答案 。“战略迷雾”:判断苏联的意图为了更好地论述 , 我们选择以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战略规划作为切入点 。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切入点 , 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美国是战后世界格局的最主要设计者 。 二是因为可兹利用的对美国行为的研究成果较为充分 , 便于论述和分析 。 因此 , 笔者认为 , 以战后初期美国的战略规划作为切入点是合理的 。言归正传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彻底打碎了世界的原貌——一片废墟的欧洲和东亚出现了巨大的权利真空 , 与此同时原本处于世界权力中心之外的美国和苏联正式崛起为世界的“两极” 。 这一点不需要所谓的“上帝视角”就可以被观察到——在二战尚未结束之前 ,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都已经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了 。 因此 , 摆在美国(也包括英国)政策制定者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 , “苏联行为的意图是什么?”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国内体制和斯大林高超的政治手腕 , 战后初期的美英决策者无法准确预判苏联将来要干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 , 丘吉尔选择回归传统的欧洲外交思维 , 以权力和均势思维看待苏联 。 此时美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 曾作为大同盟中坚的罗斯福总统病逝 , 新上任的杜鲁门总统没有与苏联打交道的经验 。 不仅如此 , 美国本身也是自1919年巴黎和会以来第一次踏入国际舞台的中心 , 理想主义与现实需要还无法做到协调一致 , 对苏联意图的理解更是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 总体来说 , 此一时期 , 美国对苏联意图的判断有四种:第一种判断以杜鲁门总统为代表 , 少数美国政策制定者从国内政治经验出发 , 认为可以与苏联打交道 。 他们认为美苏之间的摩擦主要来自于“误解” 。 杜鲁门总统相信 , 他可以通过与斯大林的面对面会谈得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但是 , 除了杜鲁门总统之外 , 绝大多数的美国政策制定者都不这么乐观 。 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对斯大林的让步以及苏联对波兰、罗马尼亚的控制 , 使他们对苏联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 。 不过 , 他们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一部分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 , 他们认为 , 二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 , 正好为苏联影响力的扩张提供了温床 , 苏联也乐于借此途径对外扩张 。 相比美国人 , 丘吉尔对这种看法更为支持 。 另一部分人是从历史经验出发 ,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苏联的某些行为与沙皇俄国非常相似 , 因此 , 这部分人推断出 , 苏联实力一旦恢复也一定会走沙俄的老路 , 比如在波兰、达达尼尔海峡和朝鲜等地寻求主导地位 。 最后一部分人则将苏联的“心理”变化作为出发点 , 认为自苏联成立以来 , 经历了西方干涉的内战、一战后的外交孤立和二战的残酷破坏 , 因此它不会相信任何“苏联得不到控制的东西” 。 因此 , 控制东欧和东北亚部分地区被苏联人视为“生存必需品” 。 西方国家在这些地区的行为都将被苏联视为挑战 , 因此这部分人主张美国应该在事实上接受势力范围的安排 。 后来闻名于世的乔治·凯南就是最后这种观点的拥护者 。如果我们以“上帝视角”来回顾这段历史的话可以发现 , 上述观点都有道理 , 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验 。 但是 , 我们必须知道 , 当时的美国政策制定者们是无法准确判定这些的 。 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从最坏的可能出发制定最有利于美国自身的战略 。分页标题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在战略迷雾之下 , 雅尔塔会议成为西方观察苏联意图的窗口最坏的可能:美国战略的逻辑在无法准确判断苏联意图的情况下 ,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只能从最坏的可能出发 , 依靠自身的能力制定最有利于本国的安全战略 。战后初期的美国在经济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 这一点是毋庸置的 。 同时美国还掌握着核武器的垄断以及绝对优势的战略轰炸力量 。 因此 , 美国认定 , 一旦与苏联爆发战争(这就是最坏的可能) , 即使苏联军队顺利进入西欧和东北亚 , 美国的战略轰炸力量也有能力阻止苏联对欧洲工业力量的有效利用 , 阻断苏联获得外国资源的渠道 。与苏联开战是最坏的可能 , 幸运的是这也是可能性较小的一个——战略迷雾下的美国还是理性的判断出二战对苏联工业的破坏将会迫使苏联在10年内不敢采取进攻行为 。 那么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对抗苏联的主要手段就需要转移到延缓苏联工业复兴的进程上来 。 从雅尔塔会议和苏联对战后德国赔偿的要求上可以看出 , 阻止或者至少拖延苏联利用德国的赔偿是最直接的手段 。在阻止苏联工业复兴的同时 , 美国也必须加强自身的战略优势 。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相对苏联的优势地位 。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维持美国对西半球资源的绝对控制和获得从西半球经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欧亚大陆两端的基地链以及航空过境权 。从自身优势出发 , 立足美苏开战这一最坏可能 , 制定遏制苏联工业复兴和构建自身战略优势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逐渐形成 。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战后美国开始打造海外军事基地网络战略的实施:冷战格局的初步形成在确立了上述逻辑之后 , 如何实施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 关键的问题在于 ,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在面对意图不明的苏联的同时 , 也必须面对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破坏这一现实 。 战后的欧洲一片凋敝 , 食品和取暖用的燃料严重短缺 。 这一情况令美国人想起了一战后的惨状 。 不论是出于对历史重演的警惕还是出于对现实可能的担忧 , 美国政策制定者们十分担心欧洲陷入混乱 。 因此 , 食品和燃料的应急需求成为在欧洲的美国占领当局的头号问题 , 而在这些需求中 , 煤炭生产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矛盾的是 , 当时欧洲煤炭的主要产地在德国 。 可是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与赔偿的安排 , 导致恢复德国的煤炭生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 恢复德国的煤炭生产就必须重启部分德国工业 , 这是刚刚走出战争的欧洲国家无法接受的——德国侵略的噩梦再次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 法国就是典型的代表 , 戴高乐甚至效法一战再次提出了肢解德国的想法 , 苏联也急于从德国获得赔偿并搬走德国的工业设施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认识到了德国工业对欧洲走出战后危机的重要性 , 也认识到了欧洲国家对德国复兴的恐惧 。 从而提出了苏联可以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获得一定比例的赔偿(只25%的比例 , 但是没有设定总额) , 但鲁尔和莱茵河工业区必须控制在英美手中的战略方针 。 这一方针既是重建欧洲的关键、也符合上文提到的阻止苏联利用德国工业的战略 。 由此 , 我们可以看到 , 后来决定欧洲格局的经济一体化思想其实早在欧共体诞生之前就出现了 。 这一现实还有助于解释冷战研究中的多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始终反对苏联提出的中立的德国统一计划;为什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不惜以分裂为代价如此坚定的站在西方阵营中;为什么法国与德国和美国的态度始终是那么若即若离 。除了德国 , 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布局也相继展开 。 上文提到 , 一旦美苏开战 , 美国在军事上最大的优势就是战略轰炸能力和核垄断 。 因此 , 打造一条从西半球延伸到欧亚大陆的基地链就成为必须 。 所在 , 在日本投降之前 , 美国政策制定者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对战前日本占领的诸多太平洋岛屿的控制和托管 。另一方面 , 虽然罗斯福和杜鲁门在斯大林面前刻意的疏远丘吉尔 , 但是战后英美的军事合作却丝毫没有停止 。 对于大英帝国来说 , 战后其殖民帝国也发生了一个至关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的事实——印度地位的下降和中东地位的上升 。 在大英帝国原本的战略中 , 印度是其最终要的殖民地 , 中东的作用是连接英国与印度的交通线 。 但是二战结束后 , 这样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中东地区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临近苏联南部的地理位置 , 其重要性开始超过印度 。 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在1947年就开始了印度的独立计划 , 但对中东却始终没有 , 甚至不惜在1956年与法国和以色列一起发动苏伊士战争的原因 。 美国也希望利用英国对中东的统治 , 堵住苏联进入印度洋和地中海的通道 。 英美特殊关系和军事合作逐步加深 。
冷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被美国隐藏了70年
战后的欧洲结论和思考:安全困境的悖论通过上述分析 , 我们可以发现 , 被后世称为“遏制战略”的乔治·凯南战略诞生之前 , 美国就已经开始实施“遏制”了 。 这一行为的逻辑在于 , 美国无法准确判断苏联的意图 , 因此不得不以最坏的可能规划自身的安全战略 。 重建德国、欧洲经济一体化、成立北约、占领日本、打造海外基地网络等等行为实施的逻辑也在于此 。 冷战的格局由此开始形成 。值得思考的是 , 如果我们以“上帝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的话 , 可以清楚的看到 , 斯大林的行为同样是克制和谨慎的 。 不论斯大林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 但是苏联始终没有采取咄咄逼人的挑衅行为 , 其行动主要集中在东欧、朝鲜和伊朗北部——这些被视为是苏联自身的势力范围之中 。 因此 , 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 即美国和苏联的行为都是谨慎和防御性质的 , 都是担心对方的挑战而做出预防性的行为;但是在无法准确得知对方意图的情况下 , 一方的行为会被另一方视为敌对行动 , 从而一步步陷入对抗 。 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常见词汇 。但是 , “安全困境”的结论是建立在拥有“上帝视角”的前提下 。 换句话说就是 , 我们通过事后的分析了解到双方都是防御性的意图之后 , 才得出的这样的结论 , 认为如果当时各退一步结果会更好 。 但是现实中 , 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 正如笔者在文章第一部分中分析的 , 当时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不知道苏联的确切意图是什么 , 苏联同样不能准确的理解美国的行为 。 因此 , 美国从最坏的可能出发制定对抗苏联的战略 , 并在乔治·凯南加入后最终形成了决定冷战格局的“遏制战略” 。 这样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 , 笔者认为 , “安全困境”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冷战形成的原因 , 但是不能用来评价美国冷战战略的对错 。 幸运的是 , 美国和苏联的历任政策制定者都保持了足够的理智和谨慎 , 使冷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 。总的来说 , “上帝视角”与“战略迷雾”都是解读历史的可供选择的视角——“上帝视角”有利于统揽全局 , 对历史全貌有一个总括性的了解;“战略迷雾”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当时的政策制定者的所思所想 。 通过以不同的视角分析冷战的发生 , 这既是历史研究的乐趣 , 也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权力优势》 , (美)梅尔文·莱弗勒《1945》 , (美)迈克尔·内伯格《冷战》 ,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