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_本文原题: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汇口与桑落洲 , 也许只有一首诗的距离 。
“莫问桑田事 , 但看桑落洲 。 数家新住处 , 昔日大江流 。 古岸崩欲尽 , 平沙长未休 。 想应百年后 , 人世更悠悠 。 ”追溯汇口镇的历史起源 , 唐代诗人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描写的情景 , 就是对汇口镇前世今生的真实写照 。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大江东去 , 江水滔滔 。 细细品味汇口古镇 , 你就会被拽进属于古桑落洲的世界 。
位于皖鄂赣三省结合部 , 素有八百里皖江“第一镇”之称的汇口镇 , 原是古桑落洲的一部分 , 曾属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管辖 , 今汇口集镇一条街和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德化街”“德化路” , 这是为汇口留下的历史印迹 。
1914年 , 民国政府为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 , 改德化县为九江县 。 1936年 ,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为解决两省(江西省、安徽省)两县(九江县、宿松县)修堤防汛矛盾 , 提出划江而治 , 将九江县桑落乡划归宿松县管辖 。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鸟瞰汇口街
关于桑落洲名字的来历 , 清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古迹中载:“桑落洲古即是名 , 因植桑者多 , 葚熟取以酿酒 , 味最美 , 故典中有桑落酒 。 ”此外 , 当地还有一种传说 , 汉武帝南行巡狩到此 , 在寻阳江射中了一条蛟 , 在江心洲上把蛟给煮了 , 喝了当地人用桑葚酿的酒 , 因酒的味道甚美 , 赐名“桑落酒” 。 后来 , 人们就将该洲称作桑落洲 。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郑先红、李艺 , 都是汇口移民的后代 , 两人都热衷于地方文史研究工作 。
郑先红介绍 , 据《九江府志》记载 , 桑落洲原是长江中游泥沙淤积成的一个沙洲 , 几经沧桑 , 沙洲南岸不断崩塌 , 北岸河道淤塞 , 逐渐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 。 桑落洲处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 , 上通川渝 , 扼两湖 , 下通江浙 , 控两江 , 属军事要冲 ,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公元200年 , 东吴名将周瑜在桑落洲操练水师 , 修建城池 , 打造九宫八卦阵 。 在赤壁大战时 , 东吴大将程普跟周瑜为左右都督 , 在桑落洲驻扎 。 程普军队扎营的地方 , 被后世称之为程家营(程营乡、程营村的来历) 。 东晋的卢循、刘裕与刘毅 , 南朝的陈霸先与王僧辨 , 元朝的余阙与赵普胜 , 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 , 清朝曾国藩的湘军与石达开、陈玉成的太平天国军 , 民国李烈均与汤芗铭等等曾多次在此挥师对垒 , 铁血鏖兵 , 在这里留下了如程营、郭营、桂营、韦营、七百户营等许多带有战争痕迹的地名 。
漫步在长江外滩 , 汇口镇的清幽与宁静 , 别具一格的岁月底蕴与文化熏陶 , 总有一个转角让你放慢脚步 。
李艺介绍 , 生活在汇口镇的居民 , 基本都是移民的后代 , 有的移民是在战争中从军营里留下来的将士及其家眷 , 有的移民是从外地逃荒逃难过来的 , 有的移民是从外地“躲反”(躲避战乱)过来的 。 汇口移民经历了两大重要历史时期 , 一是明朝初期 , 由于战乱 , 原居民大都逃离家园 , 这里地广人稀 , 朝廷安排军队在此拓荒种地 , 实行军屯 。 据说曹湖、王湾等地王姓人家 , 就是当年屯垦士兵的后裔 。 期间 , 还有不少人家是从江西各地奉诏移民的 。 二是民国时期 , 从安徽庐江和枞阳、桐城逃荒逃难过来了不少移民 , 分别聚居在今团结村、西湖村、三洲村 。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 , 社会动荡不安 , 人们居无定所、四处逃难 , 荒无人烟的桑落洲便成了江边避难所 。分页标题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李艺与方中立合影
年近八旬的方中立老人是枞阳移民的后代 , 民国时期他父亲带着一家人从枞阳逃荒到了这里 。 老人回忆 , 1920年安庆一个叫滕逸泰的人 , 出资在今三洲村长江江滩修筑永丰圩 , 围垦造田 。 当时的三洲圩内只有30来户居民 , 到解放初期 , 增长到100多户;如今发展到1000多户 , 耕地达6000多亩 。
李艺的祖籍在桐城 , 1958年他父亲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了这里 , 他是在汇口出生长大 。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 三洲村永丰圩外的江边 , 全部都是杨树林 , 最粗的杨树直径达一米多 , 杨树上面的鸟窝比较多 , 人们都抢着掏鸟窝做柴火 , 一个鸟窝的柴火能烧好几天 。 江边除生长着杨树之外 , 还生长着许多野生的乌桕树 , 每到秋天树叶全部都是红的 , 非常漂亮 , 最粗的有碗口粗 , 后来它们都被江水“崩岸”崩掉了 。 那时 , 圩内还有许多长满芦苇的沼泽地 , 到九十年代中期 , 从长江抽沙填池 , 全部改造成了耕地 。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鸟瞰三洲村
勇敢、百折不挠的三洲村移民 , 凭着智慧和勤劳 , 创造出了三洲村农耕文化从无到有的历史 , 铁匠、木匠、漆匠、银匠等个体手工业 , 雨后春笋;轮窑厂、榨油厂、航运码头等新业态 , 方兴未艾 , 三洲村处处散发着文明、进步的光辉 。
“三洲辣椒”曾一度成为汇口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和响亮名片 , 三洲村种植的辣椒 , 以个头大、颜色艳、辣中带甜 , 深受武汉、安庆、南京等地顾客的青睐 , 特别是南昌人最爱吃三洲的辣椒 , 以致于船一到岸就被南昌市民抢购一空 。 那时 , 三洲辣椒都是通过机帆船由八里江从鄱阳湖口进入 , 经赣江直达南昌码头 。 时至今天 , 在南昌人的记忆中 , 只要一提到三洲辣椒 , 他们都还津津乐道 。 过去 , 汇口因土地肥沃 , 盛产棉花、油菜、小麦、辣椒、玉米、高粱等经济类作物 , 还被授予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 , 曾因棉花单产高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称号 , 1979年2月受到国务院表彰 。 棉花生产还带动了棉花加工业的发展 , 如轧花厂、纺织厂、油脂厂等 。 汇口油厂曾获“安徽省明星乡镇企业”称号 。
如今 , 汇口镇乘着新时代发展的快车 , 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 同马大堤堤顶公路、坝滨公路、北沿江一级公路纵贯东西;汇口集镇、程营集镇建设加速前进 , 商贸活跃 , 市场繁荣;万亩稻虾养殖基地遍布各村 , 农村产业化发展效应日益明显 。
汇口 , 因长江主流、支流和鄱阳湖三水汇合之口而得名“汇口” 。 新中国成立后 , “汇口”才被作为县域行政建制名称标注在行政版图上 , 曾属坝头区、复兴区、红旗人民公社管辖 , 1992年3月 , 全县撤区并乡调整区划 , 汇口乡与程营乡合并为汇口镇 。
“年年一小淹 , 几年一大淹 , 大堤时常溃堤 。 ”是过去汇口水患频繁的真实写照 , 见证着汇口这方水土的沧桑变迁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汇口的历史 , 就是一部与水患斗争的历史 。 据《九江县志》记载 , 民国时期这里遭受水灾年有9次 , 平均4年一遇 。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2016年7月汇口发生洪涝灾害
1361年 , 朱元璋攻下陈友谅的江州(今九江)和洪州(今南昌)等广大地区后 , 即遣都水营田使康茂才到桑落洲 , 利用兵士屯垦 , 以供军需 。 康茂才带领兵士经过两年的不懈奋斗 , 修建了防洪和排涝工程 , 在桑落洲大圩内开挖了翟家河、长夹河、占港、皇坝沟、清水港等大动脉水系 , 完工后的桑落洲可谓是小沟通大沟 , 大沟通河湖 , 基本解决了桑落洲的洪涝灾害 , 使饱受水患之苦的当地居民得以安居乐业 , 开发桑落洲屯田垦荒的目标得以实现 。 后来 , 人们为纪念康茂才的丰功伟绩 , 将其修建的30余里长的防洪大堤命名为“康公堤” 。 今康公村由此得名 。 1838年 , 林则徐奏请到桑落洲修堤 , 联合安徽、湖北、江西三省同仁共同修建 , 大堤没有建好 , 林则徐就被派往广东主持禁烟工作 。 后来 , 该堤被称之为同仁堤 。 1892年 , 张之洞对桑落洲堤重修了一次 。 新中国成立后 , 于1960年将同仁堤和马华堤并圩 , 命名为同马大堤 , 并利用数十年时间 , 先后完成减压井工程、堤身护坡工程、锥探灌浆工程、堤顶公路工程等一系列建设 。 同马大堤从黄梅入境18公里的汇口镇张墩段 , 是1954年江堤决口处 , 历来为防汛险区 。 2000年国家投资新建的10公里砼护坡 , 是安徽省境内长江大堤的第一个标准化示范工程 。分页标题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鸟瞰长江同马大堤汇口段
从小在三洲村长大的李艺 , 记忆犹新 。 1977年夏天 , 长江汇口段的河口闸被暴涨的洪水冲破 , 汹涌的洪水将三洲村居民建在中坝的砖瓦房几乎全部冲塌 , 幸亏当地居民提前携家带口逃到同马大堤上 , 否则殃及性命 。 在同马大堤上望着自己的家园浸泡在洪水之中 , 个个欲哭无泪 。 而建在前坝的房子 , 因地势较高些 , 大多数安然无恙 。 汲取此次教训 , 全村居民决定将中坝加宽加高 。 大家靠肩挑背扛 , 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 , 就将中坝修建成高4米、宽约15米的大坝 , 使中坝在1983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16年的洪灾中都经受住了考验 。
饱经战乱和自然灾害洗礼的桑落洲 ,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 , 吸引了李白、陶渊明、骆宾王、王勃、文天祥、刘基等历代文人墨客竞相登临 , 在此挥毫泼墨 , 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 。 “桑落洲渚连 , 沧江无云烟 。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余里 。 ”“桑落洲前路 , 江流自北南 。 ”“桑落洲边春草生 , 宜城九酝空传名 。 ”“桑落洲前秋兴孤 , 白云远见近还无 。 ”“桑落洲前泊舟好 , 对面推篷看五老 。 ”……读罢这一首首诗作 , 一片神奇、充满无限意境的桑落洲就在眼前 。
梦幻般的桑落洲 , 一座美丽的传奇古镇 。 依稀中 , 她似乎是一袭素衣的女子 , 在等待着一场久别的重逢 。 每一个走进汇口镇的人 , 与她仿佛只隔着一首诗的距离 。
此外 , 带“营”字、“墩”字等地名 , 刻下了移民文化的印记 , 让人们看到了多元化的移民传统习俗在这里从交织到共生 , 再到融合的过程 , 让一辈又一辈的移民后代得以水乳交融、和谐共处 。
“再不听话 , 我把你撂到八里江去!” 这是宿松民间大人吓唬小孩子常唠叨在嘴边的一句话 。 这句话道出了八里江的壮阔 。 据湖口县志记载:长江湖口八里江 , 江段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 , 八里江江段是以八里江口为界的上下约40公里的长江江段 。 在汇口镇 , 八里江这个名字的得来 , 是当地人见从归林距离江边有8华里的路程 , 便于称呼 , 即把在长江的这段水域取名八里江 。 归林是汇口镇的一个自然村 , 坐落在长江西岸的沙洲之上 , 以东的江对岸是江西湖口县 , 以南是九江县江洲镇 , 以西紧邻湖北省黄梅县刘佐乡 ,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鸡鸣三省”之地 。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长江八里江
八里江水域因江湖交汇 , 鱼类资源丰富 , 有适合江豚充裕的饵料 , 而成为长江江豚集群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 , 这里江豚常年出没 。 随着长江水环境的变化 , 这种称之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种群数量正呈现锐减趋势 , 保护江豚刻不容缓 。 2018年6月 , “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在汇口镇成立 , 建立了“八里江江豚观测站” , 当地志愿者组成江豚护卫队 , 常年在江边巡逻 , 加强对长江江豚的保护 。 此举不仅是为了保全这一珍稀物种 , 让中国人的子孙后代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精灵” , 而且也是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 2019年10月11日 , 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专程到八里江拍摄江豚及志愿者保护江豚的事迹 。
千年古洲——汇口 , 不仅是闻名皖西南地区的移民文化之乡、水文化之乡 , 还是书法人才辈出的书法之乡 。分页标题
说汇口是“书法之乡”一点不为过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书法家 , 黄鹤筹便是其中之一 。 黄鹤筹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出生于1895年 , 1981年9月病故 , 终年86岁 。 其擅长楷、行、草 , 人称其楷书“正而不窘 , 庄而不滞 , 厚重力强 , 气势磅礴” 。 其行书功底颇深 , 兼收并蓄王羲之、张旭、怀素诸家之长 , 形成流畅、洒脱、秀颖、飘逸的独家气韵与风格 。 他所书的《汉大将韩信拜将台》碑 , 至今仍在陕西汉中广场上矗立 。 解放后 , 他多次应广州出口公司之请 , 书写屏对条幅出国 , 深受海外书法家和侨胞的喜爱 。 1965年 , 他书写的川产竹帘屏对 , 被收印于《中国工艺美术》一书中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2002年以来 , 汇口镇多次组织举办了皖鄂赣三边名家书画展、皖鄂赣三边诗书画作品展 , 使这里诗书画创作更加蔚然成风 。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宿松都市网|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本文插图
黄鹤筹书法作品
在历史上 , 有众多历史典故和桑落洲有关 , 如周瑜点将台 , 九宫八卦阵 , 周瑜墓 , 巢湖城 , 牧鹅林 , 桃花林(邓林) , 五柳庄 , 归林滩 , 桃花源 , 雷池等等 。 这些典故的口口相传 , 使有着千年历史的桑落洲更加充满神秘的色彩 。 然而 , 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 以及频繁的战乱和水灾 , 让桑落洲的典故逐渐淹没在长江的滚滚波涛之中了 , 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桑落洲的前世今生呢?
昔人已去 , 江水悠悠 。 汇口 , 一座被历史尘封的桑落古洲 , 依旧绽放于唐诗宋词之中 。 故里江山 , 风云变幻 , 过往淹灭 , 旧事尘封……
来源:皖江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