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我们的童年,都由哪几本书构成?|每周一问
_本文原题:我们的童年 , 都由哪几本书构成?|每周一问
本文插图
最近大家又纷纷在网上感慨“时代变了” “我老了” 。
原因是最近陆续有博主分享了几张图片:有小朋友看见软盘 , 问“这不是保存的图标吗?” 有小朋友吐槽:“都说充电插口麻烦 , 为什么不发明可拆卸的手机电池?”
还有家长用“电视机没信号”时候的雪花屏来形容眩晕的感觉 , 却发现现在的孩子已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雪花屏”了 , 因为现在显示屏没信号是都会显示一张默认背景图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我们的所有经历都在同代人中最有共鸣 , 而随着年代变化 , 不同时代人的记忆已经千差万别 。
读书也是一样 。 不知道大家在书店里有没有走进过童书区 , 现在的绘本各式各样 , 让小时候捧着几本书翻来覆去读的我们羡慕嫉妒 。 但是 , 即便这样 , 相信大家也不时怀念起自己小时候爱不释手的那几本书 。
这周我们单向社群便做了题为“儿时一本书”的征集 , 让大家在儿童节之前回到自己的童年时光:
1.
@编号1910
小时候三四岁的样子 , 暂住在姥姥家 , 看多了家里人读书 , 我便也要读 。 找到一个有图有画有文字的小册子 , 没事就翻着看 , 一行行一页页的 (地)“读着”文字 。 爸妈接我回家 , 临走时 , 我还正正经经跟老舅借这本书 , 哪想众人哄笑 , 竟然也没借给我带走 , 不免心中各种失落 。 后来忘记具体哪年 , 长大了 , 再回姥姥家玩的时候又翻到了那本书 , 终于明白当年众人哄笑的原因了 , 那本“书”是冰箱说明书……真羡慕现在小孩子有各种绘本……
2.
@梦里游鱼?
《亲亲我的宝贝》 (《你是我的宝贝》)黄蓓佳
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小孩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故事 。 读的时候没有很小很小的年纪 , 但是故事里的纯真、善良的人性直戳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 推荐此书 , 希望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们读到 。
3.
@李精一
5、6 岁的时候吧 , 我妈给我买了两本全彩绘的安徒生童话 , 一本书一个故事那种 。 印象中装订很精美 , 我如获至宝看得很小心 。 后面有一次去了伯伯家 , 才发现伯伯家的姐姐居然有全套 , 姑姑家的姐姐也有全套 , 而且还是我妈送的 。 小的时候没想那么多 , 长大了有一次想起来问问我妈 , 她解释说那个时候家里不太富裕 , 要送姐姐们礼物 , 所以就只好亏待我一下了 。 (怎么突然变成忆苦思甜)
4.
@董董
《儿童文学》当年在报刊亭看到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 一个月五块五的杂志成了每月的期待 。 记得最深的是当年连载的小说“杨梅” , 文字描写的忧郁和孤独记忆尤深 , 甚至还依稀记得插图上的那个瘦弱小女孩 。 童年的日子里有《儿童文学》的陪伴真的幸运 。
本文插图
5.
@天王亨利
我来自甘肃农村 , 印象中 , 接触的最初的文学作品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 大概五年级左右 , 从村里一个年长几岁的哥们那里借来的 。 只不过这两本书对于一个 11 岁的孩子 , 过于高深了 , 算是囫囵吞枣的 (地)读了一遍吧 。 真正意义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 是路遥先生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 大概六年级或者初一看的 , 还是找那个哥们借来的 。 作为一名甘肃人 , 对于书中描写的陕北农村代入感太强了:同样的黄土 , 同样的干旱少雨 , 同样的风沙漫天 。分页标题
那时候父母整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 , 走出农村 。 我就是不希望一辈子都和黄土打交道 , 所以通过努力来到了大城市 。
6.
@王烁
小学的时候 , 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现在很具体的情节已经被淡忘了 , 但是仍然模糊地记得一个片段: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安静下来并通过触摸水的质感学习说“水”这个字 。 读着那一段文字的时候 , 我的手心好像也感受到冰凉的水的流动 , 好像也有一双大手包裹着我当时小小的手 , 暖意从那双手的掌心传递到我的掌心 。 刚刚突然想起这种感觉 , 心里仍然会涌动一种温和的感动 。
本文插图
7.
@祖国栋梁刘婷
小时候 , 我爸一直把我当男孩养 , 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种要强 。 初中的时候 , 数学拖后腿 。 有一次 , 他带我去新华书店 。 我在那儿看故事书类的 , 只记得看的津津有味 。 突然 , 我爸拿着一本超级厚的数学辅导书给我 , 问我 , 这本怎么样 。 我说 , 不要 , 太贵了 。 最后走的时候 , 他竟然买了 , 那本超级厚的数学辅导书 。 我被气哭了 。 不是因为没有买我喜欢的书 , 而是为爸爸竟然知道我数学不好 , 竟然带着我去解决这个问题 。 后来才整明白 , 是被这浓浓的父爱压力压哭的 。
8.
@cocozza
小时候还没学会认字的时候 ,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小老虎和小熊》的绘本 , 讲的是生活在一起的一只小老虎和一只小熊的故事 。 我印象最深的 , 是有一次他们从河里捡到了一个印着“巴拿马”的箱子 , 箱子上还飘着香蕉的清香 , 于是他们就收拾家当、决定到这个叫做“巴拿马”的地方去探险 。
当然 , 虽然经历了千难万险 , 问了很多小伙伴 , 小老虎和小熊也没能找到巴拿马 。 对于他们而言 , 巴拿马成了一个永远美丽的远方 , 但远方的美丽 , 不正是在于其不能到达吗?
巴拿马也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 , 虽然后来读到了海子的那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 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可以寄托我所有梦想的巴拿马 。
小老虎:“我们的生活多美好啊 。 我们拥有一切 。 我们的心所渴望的一切 。 我们什么都不用怕 , 因为我们强健有力 , 熊 , 难道不是这样吗?”
小熊说:“当然啦 。 我壮得像头大熊 , 你壮得像只大老虎 , 这就足够了 。 ”
本文插图
9.
@谢谢谢露
家在粤北山区 , 小学的学校在村里 。 小时候上学周边是没有书城的 , 但幸运的是在上五六年级时 , 学校有了个图书屋 。 每周三每周五中午就会开门 , 每次我都是排队在最前几位的 , 等着老师开门 , 然后跑进去挑书 。 一次可以借 6 本 , 那是我童年时光最为幸福的一段了 。
小小的图书屋让有机会进入小山村以外的世界 。 深海里各种神奇生物 , 伊索寓言、童话故事、侦探小说、科幻、武林小说、感恩文集……多少年过去了 , 这几年经常想起在图书屋借书的时光 , 每每想到总会感到自己分外幸运 , 虽然身处山村 , 但终归有书陪伴 。
记忆最深的应该是一套科幻小说 , 似乎有 7 本 , 书名不记得了 。 那段时间为了抢先看完 , 总是和同学比谁先找到最新一本 , 先找到的那个人一定可以嘚瑟一周 。 大家为一本书而“斗争”的快乐与骄傲 ,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了 。
小时候也很爱看武侠小说 , 要是去到外公家 , 就会把他看的武侠小说都拿走 , 说下次带回给他 。 然而大多食言 。 后来外公去世了 , 长大了的我 , 书也找不到了 。
小学是要上早读课的 , 但有一阵沉迷于看武侠小说的我 , 早读课也看 。 被班长抓了好几次 , 说身为副班长带坏头 。 但只要书没有被彻底缴上去前 , 我还是照旧 , 当然 , 最后还是被没收了 。 哈哈 , 那个班长还是喜欢我的人 , 想起他六年级花了 50 块钱买了一本童话故事集送我 , 也不知道哪里来这么多钱 , 毕竟那会大家几毛都是有钱人了 。 最痛心的是 , 新书刚到手 , 被姐姐拿走说借看看 , 一周后书烂得不成样 , 气到不行 。 后来也不知道那本书怎么样了 , 也不知道那个男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分页标题
特别想自己有钱 , 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捐赠一个小图书室 , 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无边界的知识中遨游 , 让孩子们感受到 , 虽然是山区 , 但书籍会带来太多的幸福与美好 。
也很希望类似单向空间这些做书的机构 , 可以把书籍传递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 , 可以有这类定向捐赠书籍给山区的活动 。
希望每个朋友 , 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快乐 , 与幸福 。
10.
@张小圆
童年最喜欢的书可能是 , 儒勒法尔纳的科幻小说 , 感觉他真的很厉害!什么八十天环游地球啦 , 海底两万里啦 , 情节又吸引人又合理 。 八十天环游地球里面那个因为过了日界线结果回来发现最后多了一天赢得比赛的场景真的让人很高兴 。
再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 这简直是基建文的开山鼻祖嘛 。 虽然实际上这属于流浪文学的范畴 , 但是对于小朋友来说 , 就是看着鲁滨逊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荒岛上发家致富(?)不断得到正向反馈的过程就很有趣 。
本文插图
11.
@刘lisa
小时候读过一本儿童童话 。 妈妈买回来的厚厚一本 。 插图之精良让隔壁的姐姐们 , 妈妈的同事小姐姐也爱不释手 。 我因为不识字也会缠着小姐姐读给我听 , 她有时候读着读着自己也会看进去 , 感叹几句 。 现在每每看到儿童读物幼稚的画风就会想念小时候的那本儿童童话 , 也很想再买一本回来哪怕是二手的 。 第一张是丑小鸭 , 秋天的时候萧索的水粉画扑面了季节的变化 , 还有日本故事里的素与红 , 以及小泰莱莎剪贴的主角小姑凉至今难忘 。 是否小孩子的读物就是幼稚的 , 鲜艳的 , 而从小读过的书里这本的印象最最隽永深刻 。 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童话书了 。 其艺术感的成熟和多变仿佛对小朋友多了一份沟通和尊重 , 可以反复地翻看流连 , 可以不是打打闹闹 。 深度和难懂并不一定双生 , 俯身视之只是因为小朋友年纪小还未经历长大的洗礼 , 并不因为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 。
12.
@巴西mu
说起读书 , 自认为还是比较幸运的小孩 , 这一点真心要感谢我的妈妈 , 在那个年代 , 妈妈算是高材生了 。 还没上小学的时候 , 家里有一本破破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每天晚上都要求妈妈给我读 , 那时候 , 一大长串的人名 , 真是头疼 , 虽然只是听故事 , 估计也是死了一大片的脑细胞 。 后来上了小学 , 学校组织大家订阅《作文向导》和《优秀作文》 , 全学校只有我一人订阅了 , 每个月邮局的工作人员专程给我送一次书 , 幸福感真是爆棚 。 每次期末考试 , 我和妈妈的约定都是 , 如果考试第一名 , 就可以拿到 50 元钱 , 去新华书店一顿挥霍 , 而每次我都会买和学习相关的书 , 最奢侈的一次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 , 由于价格原因 , 买了没有拼音的那本 , 自此开启了左手新华字典 , 右手《安徒生童话》的日子 。 再后来 , 初二的时候 , 阑尾炎手术住院时 , 妈妈送了我一本书《16 岁女孩在美国》 ,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 也是这本书让我和全班同学都有了更多的交集 , 每个同学都想看这本书 , 排队来借 , 甚至还手动做了一个借阅表 。 但是也听说 , 有好几名同学 , 因为这本书挨了爸妈一顿揍 , 原因是因为不好好学习 , 看闲书 。 想想 , 我妈妈还是很开明的 , 好幸福 。
本文插图
13.
@猫
99 年生的 , 读小学一二年级那会儿正是成功学和国学热席卷全中国的时候 。 我爹买了本《陈安之说成功》之后就特别望子成才 , 逼着我背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一类的“国学入门”书籍 。 虽说小时候为了在班级里出风头背了不少 , 但里头内容其实一知半解 。 (也好在那一知半解)等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喜欢偷着看我爹大学时延期没还的《世界文学名著节选》 , 卞之琳译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 杨绛译的《堂吉诃德》 , 果戈里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我当时翻来覆去看的部分 。分页标题
小时候觉得这些东西很真实 , 那些被老师称为“戏剧”的东西好像就是我们的日常的一部分 。
【巴拿马|我们的童年,都由哪几本书构成?|每周一问】14.
@佳音
我就是那种一本故事书翻来覆去看很久的小孩 。 幼儿时期看《大闹天宫》 , 是那种有拼音、字很少的彩页图画书 。 一开始不识字 , 但是喜欢孙悟空 , 每天睡前都吵着要爷爷一遍一遍给我念 。 到后来念得实在太多了 , 里面讲的什么都记住了 。 我妈说 , 那时候过年 , 我表演的家庭节目就是给大家“朗读”《大闹天宫》 。 她说 , 其实她知道我根本还不会认字 , 都是每天听着爷爷的人工“循环播放”给背出来的 。
父母希望我从小爱上读书 , 可小孩子都是读书“破”万卷的 。 那本最喜欢的《大闹天宫》老房子里现存三本(两本是破的) , 是当时每次不小心撕烂了一本 , 父母就马上再了买一本 。
本文插图
15.
@ T.K.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 , 是很少拥有课外书的 。 有一年我爸带回了三本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一千零一夜》《红楼梦(少儿版)》 , 好像是买给我姐看的 。 但是我姐没看 , 我便拿来翻 , 印象最深的是产生了几个问题:
1.《红楼梦》里有一章节是“王熙凤借刀杀人” , 可是我看了整篇文章 , 都没看到“刀” , 王熙凤借的刀在哪呢?
2.《十万个为什么》里讲了一些历史故事 , 每篇后面都说真相如何 , 还有待考究 。 我每次看完 , 反而留下更多问题了 , 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始终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16.
@Duo
“冒险小虎队”系列的书 , 当时也算比较流行了 , 每一章最后是个问题 , 用特殊解谜卡片在指定区域就可以看到答案;我还记得我转学前的班级里 , 有一个同学家里是开报亭的 , 报亭里一直进这个系列最新的书 , 他很大方地拿来给同学们分享 , 后来我觉得应该要支持一下善良的他 , 还去他家报亭买了一册 , 我一直记得 , 书名是《河边寻宝》;那时候大书店里也有很多这个系列的书 , 但可能为了防止人偷拿卡片 , 所以可以翻阅的书都没有卡片 , 虽然有些信息不用卡片也可以看到 , 但很不尽兴 , 我就把我那本书里的卡片带去书店看其他系列的书 , 就这样看了好多 。 后来长大了 , 这本《河边寻宝》捐给了山区小学 。 说实话 , 现在想来竟然也有一点不舍 , 毕竟我只有这么一本 , 并且它承载了我童年转学前很多回忆 。 但是 , 如果这本书曾经让另外的小朋友有过快乐的阅读体验 , 那也很不错 。
本文插图
17.
@Cindy森蝶
小学大概三年级的时候 , 看过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 那个时候很羡慕小豆豆能在巴学园这样的地方上学 。 [捂脸]
18.
@9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组织我们购买的《窗边的小豆豆》 , 当时完全被与自己一样无厘头的小豆豆还有巴学园的点点滴滴所吸引 , 超级羡慕他们的电车教室 。 (今年已经 22 岁了 十分喜欢日本文学 就在刚刚我才意识到小学一年级读的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写的)
19.
@windera
在成年人的世界浸泡太久之后 , 提起童年都太奢侈 。
看到单向街发起的这个话题 , 顿时内心漫起太多柔软 。
我的童年过的还是非常愉快的 , 虽然物质并不富裕 。 父母日日为生活忙碌 , 根本无暇顾及到我太多 , 但这也恰恰培养及成就了我的自由意志 。
童年时期 , 我家的书基本上都是还在念高中舅舅的书 , 而我从小就有“与生俱来”的能力 , 随便抓起一本书就能看 , 且总能看出端庄的好了(当然了 , 这是略长大后才懂得的能力) , 哪怕是物理之类的书籍 。 还未入小学前 , 唯一记得起的也就一本书 , 书名早已不知云云 , 但书中那个“杀鸡取卵”的故事 , 至今都未忘记过 。分页标题
上了小学之后 , 图书资源略微好了些 , 三四年级开始 , 我们便有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 在周边大都还在读安徒生童话的时候 , 我却早早读完了格林童话 , 因此太过陈旧的图书室已然不能满足我读书的本能需求了 , 那时候 , 也没有向父母寻求帮助(买书)的意识 。 无童话书可看了 , 我便开始随意翻各种“乱七八糟”的书 , 哪怕是教你如何打乒乓球 , 那时候 , 有段时间异常迷恋乒乓球 , 看来我从小就是个兴趣驱动看书的类型啊 。
之后有印象的便是五六年级的时候了 , 那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总会带很多她买给她儿子(比我们小一年级)的书 。 我也因此看了很多故事类型书籍 。 那些书籍从封面到内页都很华丽 , 如今“司马光砸缸”、“咖啡的由来”的故事细节至今都还能记得 。
那时候 , 也因为在文采上崭露头角 , 语文老师便特意单独给过不少书让我读 。 唯一记得起就是有本书太晦涩难读了 ,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 。
如今在这而立之年 , 是真真地感谢父母给予的宽松而自在的童年的成长环境的——它没有扼杀我的好奇心 , 没有阻碍我的真情实感、我的共情能力、我的同理心以及求真求实的价值观 , 它让我的智识开发的是如此之好 。
后来我读了理工科 , 从事着最贴近时代脉搏的行业 , 但那些孩童时代读过的书 , 对我依然影响深远 。 看书 , 那是一辈子的事儿了 。
20.
@张龙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老爸出差给我带书回来 , 那时候还不知道叫绘本 , 都叫画书 。 精装本还挺贵 , 新华书店不搞活动 28 一本 。 《拇指小人》应该是我最爱的 , 里面的绘画和故事情节应该是最贴近现代绘本的 , 有在鲸鱼岛的小人 , 有半夜给老爷爷老奶奶帮忙做鞋子的小人 , 有和妖怪斗智斗勇的小人 , 有中国神话性质的小人……那时候看的 (得)我只想用小叮当的任意伸缩门变小了 。
我的绘本至今还都保持完整 , 自己看的时候从来不折页 , 现在看书还保持这个习惯 。 现在的小朋友也太幸福了 , 各种绘本童书那么美 , 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 , 顺便光明正大的看他的故事书 , 哈哈!
最后吐槽下《葫芦爸爸》 , 那剧情真是没谁了!
本文插图
21.
@小琳子
抛砖引玉一下~前两天某二手书平台首页居然推荐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 封面实在太熟悉了 , 瞬间拉回童年 。 小时候在新华书店看到 , 软磨硬泡求爸妈斥巨资(90 年代的 100 块啊)买回来 。 4 本硬皮大书 , 抱都抱不动 。 最喜欢“大熊猫”那一本 , 翻太多遍以致于封皮都掉了 。 这套书让我真的字面意义理解了 , 书里什么都有!也让我成了学校里最会讲科学故事的人哈哈哈!
22.
@鱼肉
如果八岁算是小时候的话 ,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岁那年在同学家读到一本拼音版的《红楼梦》 , 很小的一本 , 印象中比 A6 还要小一些呢 。 自此以后 , 开始了我的“红楼之旅”~攒钱买了自己的第一本《红楼梦》 。 它陪伴见证着我从童年到少年到二十五岁的时光 , 在不同的境遇和阶段里 , 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汲取着能量 , 对照着自己 , 嘻嘻 , 所以 , 这真是 , 我印象最深刻的书籍呢 。
聊到小时候嘛 , 再分享一点点最近刚读的几本童书——
任溶溶爷爷的《我也有过小时候》 , 难以想象九十岁的年纪还可以把童年回忆写成一本十万字的散文集 , 我可真做不到呢 。
詹姆斯·巴里《小飞侠·彼得潘》——如果真的可以选择成长与否 , 那是会选择永远不长大的童真生活 , 还是接受自然成长 , 体验未知的喜怒哀乐呢?我应该是选择后者的 , 因为经历更多阶段的生活 , 才可能会有拥有更幸福的时刻 , 一路前行 , 保有一颗童心就好.分页标题
23.
@路人乙
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 ,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小学毕业时分 , 那时候先发现发现《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以及《萌芽》 , 也看了诸多杨红樱的校园小说 。 好想着和几个朋友 , 在老师指导下一起写校园小说 , 当时都构思诸多人物和故事纲要 , 四个朋友分开各自写一部分 。 结果毕业都没有写出来 , 于是草草了事 。
随着时间推移 , 其他读过校园小说或者儿童文学 , 大都忘却了 。 只留下这本《草房子》 。 按理说《草房子》的故事其实与我也有年代感 , 地域也不尽相同 。 为何记忆深刻?我想大概是被文字组合的优美所折服和童年虽不尽相同 , 而无忧无虑的快乐与时光却永远值得怀念 。
《草房子》里的老奶奶、老师、同学、学校、鸭子……组成的童年 , 或者也曾是我们的儿时记忆 。
本文插图
不管过去了多久 , 童年的阅读总是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哪怕你已经忘了自己看过什么 , 但大家的分享可能会突然唤起你的记忆;或许有一天 , 你会突然记起一个情节 , 搜了好久终于找到是小时候的哪一本书;也许你读到的东西成为了你潜意识里的知识和下意识的行为 , 只是你从来没有意识到 。
你儿时的阅读成为了今日的你的一部分 。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继续讨论 , 继续唤起回忆!
也欢迎大家推荐最近的好绘本 , 我们再“老”也能读绘本 。
本文插图
- 无锡吃货网|寻味街角里那份童年的味道,藏在巷子的豆腐花
- 抑郁症|抑郁症发作是什么感受?这些无知只会害了我们
- 万事屋|那些空知英秋欠我们的银魂故事!
- Addoil|康康我们平常说的住院医师是指什么?
- |你讨厌抑郁症患者吗?我们收到了1000条留言……
- 茉莉姐姐|蔡徐坤曾全网被黑:打不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变强大
- 心理学|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具有这三点特征,小心了
- 每日意图|摄影 | 生命是一场经过,我们用行走感知世界。
- 检测【最新】武汉集中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网友:我们太不容易了
- 揽月Daily|暧昧不前的他,如何变贴心“爹系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