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故事大王”李河君,从首富到欠薪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30日电(吴亦涵) “水电大王”“中国首富”“能源大王”……这些都是外界给汉能创始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贴上的标签 。 而在这些标签的背后 , 正是李河君多年商业生涯中所经历和讲述的故事 。
但是如今 , 李河君“要让万物发电”的故事正在面临危机 。 继汉能集团被曝出拖欠员工薪水之后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自2020年以来 , 汉能集团已经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70次 。 同时 , 包括北京汉能光伏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子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 。
汉能集团的故事将如何继续?李河君曾说过 , “知道汉能的过去 , 才能知道汉能的未来 。 ”因此现在 , 不妨让我们先看看李河君曾经向市场讲述的三个故事 。

中新经纬|“故事大王”李河君,从首富到欠薪
本文插图
励志故事:金安桥水电站
“我们干的时候 , 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事是一个笑话 , 是不可能把这事干成的 。 但是我们蹲在山沟里 , 蹲了十年 , 一锹土一锹土地干起来 。 ”多年以来 , 金安桥水电站的建成 , 一直被李河君作为汉能集团在质疑中成长的典型故事进行宣传 。
在金安桥水电站开工之前 , 李河君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 1988年 , 李河君从北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 , 毕业之后 , 李河君凭借着从老师那里借来的5万块钱 , 开始了他的创业 , 从中关村买电子元器件开始 , 他先后涉足过玩具贸易 , 矿业开采 , 水电站等生意 。
2002年 , 李河君的旗下 , 已经拥有了广东、青海、浙江、广西等地的多家小水电站 。 这一年 , 李河君和其他民营企业家在中央某部门组织下集体赴云南投资考察 。 云南省水电资源项目让李河君眼前一亮 , 2003年汉能的金安桥水电站就此正式开建 。
据李河君自述 , 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前后投资总计200亿元 , 高峰时期每天的投入达到了1000万元 , 为了维持项目的运转 , 李河君陆续出售了浙江、青海、广西的水电站 , 几乎把公司家底都投了进去 。
2008年底 , 已经投入巨资的金安桥水电项目被披露未批先建 , 被多家银行停贷 。 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 , 李河君曾让出汉能集团大股东地位 , 引入恒基伟业的董事长张征宇 , 到2011年4月金安桥水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后 , 张征宇才退出 。 后来的李河君回忆这段筹建过程中时表示 , “当时资金像磨盘一样 , 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 ”
2011年 , 金安桥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 。 建成后的金安桥水电站 , 两期总装机量达300万千 。 2012年8月 , 四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时 , 年发电量超过130亿度 。 金安桥水电站的建成 , 不仅给汉能带来了年入数十亿元的收入 , 也给李河君带来了更大的声望和资本 。 而带着这些资本 , 李河君开始讲起了他的下一个故事 , 光能薄膜发电 。
2019年下半年 , 汉能系公司陆续被爆出员工集体讨薪、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遭到起诉 , 金安桥水电站股份被拍卖等负面消息 。 金安桥水电站筹建中李河君遇到的资金难题 , 如今在光伏薄膜的故事里再度上演 。
2019年6月12日 , 李河君在汉能私有化回A答谢会上的演讲中再度提到了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经历 。 他说 , 我为什么要讲?因为知道汉能的过去 , 才能知道汉能的未来 。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是不相信汉能的 , 但你相信这件事 , 你可能就有机会 , 所以赢得了信任就赢得了一切 。

中新经纬|“故事大王”李河君,从首富到欠薪
本文插图
资本故事:从首富到欠薪
“我们往往高估一到两年的变化 , 低估五到十年的变化 。 一到两年的变化有时让我们失望 , 而五到十年的变化总是让我们惊喜 。 ”2012年底 , 尽管当时的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 但是李河君仍然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分页标题
耐人寻味的是 , 现实却朝着李河君所估计的相反方向走去 。 两年后的2014年 , 港股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股价连续大涨 , 李河君成功登顶中国首富 , 而七年之后的2019年 , 汉能薄膜却不得不选择从港股私有化 , 公司更被曝出拖欠员工薪资、资金紧张等负面消息 。
李河君进入光伏薄膜市场是在2009年 , 当时的李河君向市场讲诉的 , 是一个以太阳能薄膜技术统治光伏市场 , 最终实现能源清洁生产的故事 。
2013年 , 汉能薄膜集团成功在港股借壳上市 。 上市公司汉能薄膜的业务主要分为上游和下游两块 , 上游是向生产薄膜光伏组件的产业园提供生产设备 , 下游则是销售相关的薄膜产品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2年开始 , 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开始出现危机 , 但是从2011年至2014年这段期间 , 汉能薄膜的净利润却实现了从7.3亿港元到33.1亿港元的高速增长 。 耀眼业绩的支撑下 , 2014年底 , 汉能薄膜的股价开始起飞 , 从1.8港元/股一度飙涨到2015年3月5日最高点的9.07港元/股 , 李河君也一度成为2015年中国内地新首富 。
转折发生在2015年5月20日 。 当天汉能薄膜的股价开盘不久后迅速暴跌 , 从7.35港元跌至3.91港元 , 随后公司宣布停牌 。 5月28日 , 港交所宣布将对汉能薄膜进行调查 。 7月15日 , 香港证监会做出罕见的惩罚性措施 , 勒令汉能薄膜停止一切股份交易 。
至今 , 港交所仍未公布对汉能的调查结果 , 不过在当年媒体的报道中 , 关联交易、操纵市场被市场认为是汉能薄膜遭到港交所调查的主要原因 。 事实上 , 自从上市以来 , 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一直为外界所诟病 , 2013年 , 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达到100% 。 2014年关联交易略有降低仍高达62% , 前五大客户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98% 。
巨额关联交易下 , 汉能薄膜发电的经营模式备受市场质疑 。 有市场人士指出 , 很长一段时间 , 母公司汉能集团是汉能薄膜的唯一客户 , 汉能薄膜将自己的生产设备及整套生产线卖给联营或关联公司 , 由汉能集团的基地生产出汉能薄膜组件 , 最后汉能薄膜又将这些组件买回来 , 安装到相关的电站上 ,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经营模式 , 让人难以相信公司业绩的真实性 。
遭到港交所调查之后 , 为了恢复港股交易 , 汉能薄膜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 , 包括终止与母公司的多笔关联交易、李河君卸任董事长、将汉能薄膜控股股东从汉能集团等 , 但均未被港交所认可 。 2019年 , 复牌无望且有被强制退市可能的汉能薄膜 , 最终选择了私有化 。
按照私有化的计划 , 独立股东所持有汉能薄膜股票将以一换一的方式 , 置换为SPV公司的股份 , 而汉能薄膜的控股股东汉能移动未来将寻求在A股上市 , 如果上市成功 , 独立股东将有希望以所持有的SPV股份来置换为A股股份 。
而如今 , 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也愈发严格 , 汉能集团回A计划茫然无期 , 李河君所描绘的资本故事 , 正在遇到瓶颈 。

中新经纬|“故事大王”李河君,从首富到欠薪
本文插图
商业故事:让万物发电
“让万物发电” , 这是李河君为汉能薄膜太阳能市场打造的一个宏大愿望 , 也是李河君的商业故事里描述的终极图景 。
在汉能进入光伏市场的2009年 , 光伏行业就存在着薄膜和晶硅两条技术路线 , 相比薄膜技术 , 晶硅技术对光能的转换率更高 , 是当时市场的主流技术 。
不过李河君最终选择的是薄膜技术 。 因为与晶硅技术相比 , 薄膜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 除了应用在发电厂之外 , 薄膜技术还有可能被应用于新能源车、屋顶、玻璃等更多的分布式场景之中 , 而“让万物发电” 。
但是要被运用到这些场景中 , 薄膜技术不仅需要解决光能转换率低的问题 , 还要寻找到让薄膜技术应用落地的真实场景 。分页标题
为此 , 2013年之后 , 汉能集团先后并购了四家技术领先的海外公司 , 以掌握能够实现更高转换率的铜铟镓硒和砷化镓薄膜技术 , 另一方面 , 汉能薄膜也研发出汉墙、汉瓦、汉伞等应用薄膜技术的产品 , 以扩展薄膜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 。
然而 , 从2018年的年报数据来看 , 尽管大力投资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 , 汉能薄膜产品下游的实际销售情况仍然与上游设备的销售数据不成正比 。 年报显示 , 2018年 , 汉能薄膜来自于上游业务(既研发、设计、销售薄膜太阳能的高端装备产线)的收入为195.5亿港元 , 而下游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创新应用产品收入 , 仅有17亿港元 。
至此 , 李河君的三条故事线已经开始收束 , 励志故事能否再次上演 , 需要看李河君能否顺利走出当前的困境;而能否继续获得资本的青睐 , 就要看汉能能否向市场证明公司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至于能否实现自我造血 , 则要看汉能集团的薄膜技术 , 是否真能实现“让万物发电”了 。
但如今 , 在下游业务依旧难以实现自我造血的情况下 , 资金已经开始出现紧张迹象的汉能集团 , 是否真能撑到那一天呢?(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故事大王”李河君,从首富到欠薪】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