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古风流句#
说起风流 , 我能想到的最久远的一个名字 , 就是屈原 。
同一时期 , 在北方的诗三百篇 , 作者大都不可考了;而南边荆楚之地的屈原则被太史公记录下来 , 与西汉的贾谊同列一传 , 流传至今 。 屈原能够如此引人注目 , 《离骚》的影响固然不小 , 但他显贵的身份也不应当忽略 。
如今人们看屈原 , 大概是一个殉道者 , 多数超不出抱石沉江的印象 。 然而 , 屈原与后来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却不尽相同 。
屈原的起步算是很高的 。 那个时代 , 姓和氏还没分得很开 , 屈是他的氏 , 而他的姓是芈 。 没错 , 这个生僻的姓已经因为影视剧而为人所熟知了 , 而属于芈姓的屈原 , 正是楚国的王族 , 其祖上是楚武王熊通之子 , 屈瑕 。
不过经过数年 , 屈氏这一支已经不再显赫了 , 屈原小时候是与民众生活在一起的 , 这一段经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与民情有关的句子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当然 , 家族的没落是掩盖不住一个人横溢的才华的 。
很难想象一个饱读诗书的公子 , 在遇到秦军犯境的紧急情况时 , 可以机智应变 , 通过组织调度乡内的青年 , 给予凶猛的秦人以沉重打击 。
此外 , 或许是受到家族的熏陶 , 屈原对内政外交也十分擅长 , 司马迁评价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刚好 , 年轻的楚怀王也正想着振兴楚国 , 与力主改革的屈原一拍即合 , 屈原不到两年就被破格升为左徒 , 新法也开始逐渐推行 。
然后就是人们熟悉的桥段了 , 一个名叫上官大夫的反派开始进谗 , 说屈原“王使屈平为令 , 众莫不知 。 每一令出 , 平伐其功 ,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
意思大概是说屈原觉得自己功劳越来越大 , 越发骄矜 , 以至于不可一世 。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今人看来不过是佞臣毫无新意的说辞而已 , 但对于多疑的楚怀王却无疑很有力量 , 更何况屈原自己也是楚国的王族!
今人常常指责怀王识人不明 , 以至于放逐屈原 。 但不妨将自己置于怀王视角 , 想想在承受着在外与北方各国以及在内与屈原改革派对立的守旧派的压力下 , 在听到这样的话时 , 自己会继续信任屈原 。
又或者 , 另一种可能是 , 即便仍然信任屈原 , 在这样情况下还敢不敢继续重用他 。 想想当年的晋国 , 国君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 国家还不是被臣子一分为三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当然 , 屈原的遭遇无论如何是令人同情的 。 我们从他流传下来诗篇中 , 有理由相信他高尚的人格 。 被贬斥之后 , 屈原仍旧日夜挂念着国家的发展 , 这个时期创作的诗歌中 , 也多有忧国忧民的名篇 。
愿摇起而横奔兮 , 览民尤以自镇 。
这是《九章》中的《抽思》中的一句 。 其实光是这个题目 , 思绪万千 , 被诗人一缕缕的抽出 , 一句句的叙述 , 就足令人动容了 。 而这一句里 , 诗人想要索性“横奔” , 想要逃离这个世界的念头屡屡升起;可看到人民的苦难时 , 又只好强作镇定 , 因为他还是放不下 。
不难想到 , 屈原在遭贬之后 , 对怀王难免要有怨怼之情 , 这在《抽思》中是通过夫妇的比喻来表达的
昔君与我成言兮 , 曰黄昏以为期 。
这里的黄昏 , 有说是古代人结婚是在黄昏时;也有解释为晚年 , 意为白头偕老的 。 但无论如何 , 都是屈原对怀王不再亲近自己的忧怨之情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其实像这样的情况 , 又何止于屈原一人呢?就在百余年后 , 与他同列一传的贾谊也难解这样的愁绪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与屈原相似的是 , 贾谊也是年少成名 。 十八岁时 , 贾谊就因为文章已经在家乡河南郡出了名 。 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了这位少年才子 , 马上就将他召入麾下 。 由于吴公器重贾谊 , 贾谊也尽心辅佐 , 很快 , 河南郡治理有方的美名就传到了汉文帝耳中 。
经上司吴公推荐 , 贾谊顺利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 汉文帝先是看他学识渊博 , 授官博士 。 后来发现这年轻人可不是个书呆子 , 史记里记载
每诏令议下 , 诸老先生不能言 , 贾生尽为之对 ,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 孝文帝说之 , 超迁 ,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这大概是说 , 贾谊在和各位老先生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 , 反应敏捷 , 表达清晰 , 让各位前辈听了都觉得就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 汉文帝看到这样的人才当然很高兴 , 于是破格提拔他 , 一年内拜他为太中大夫 。
后来的事情说明 , 贾谊不仅仅是个渊博的学者 , 同时也拥有优秀的实干能力 。 担任太中大夫后 , 连上几策 , 其中就包括《论积贮疏》和《过秦论》等 。
同时“诸律令所更定 , 及列侯悉就国 ,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 ”也就是说 , 各种法令的更改 , 以及命令诸侯必须到自己的封地去 , 这些举措都是贾谊提出来的 。
简单解释一下 , 贾谊作为改革派 , 对法令的制定自然是有关改革的新法;而命令诸侯各自到自己的封地去 , 事实上是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计划的施行 。 也就是多封诸侯 , 把封地越封越小 , 最终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 , 和后来的“推恩令”是一个道理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贾谊这一番举动当然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 , 于是周勃、灌婴等人都以“年少初学 , 专欲擅权 , 纷乱诸事”为由请求贬斥贾谊 。 汉文帝从此就不再委贾谊以重任 , 至于是不是周勃等人所说的原因 , 就不得而知了 。
贾谊被贬到长沙的路上 , 途径湘水 , 湘水也是屈原被贬时经过的地方 。 贾谊心生感慨 , 遂作《吊屈原赋》 , 仿佛与跨越了时间与这位前辈达成了沟通 。
国其莫我知兮 , 独壹郁其谁语?
凤漂漂其高逝兮 , 固自引而远去 。
天下人都不了解我 , 我只能独自感到忧愁 , 又能与何人诉说呢?我就应该像凤凰那样飘然远去啊 。 唉 , 这感叹果真与屈子的“摇起而横奔”何其相似啊 。
其实对贾谊来说 , 果真能如此的话 , 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 然而世间谁又能如此呢?讽刺的是 , 当满腹才华的贾生再度被召入宫廷时 , 文帝却不再对他的经世治国之策大感兴趣了 , 鬼神之事却成了文帝的重点 。
后来有一位诗人读史看到这件事 , 再联想当今皇帝的所作所为 , 不禁慨然 , 遂作一首七绝 , 名为《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这位诗人就是小李杜中的李商隐 。
李商隐的人生是出了名的纠结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李商隐年轻的时候有幸结识过一位前辈令狐楚 。 令狐楚既是当时的文坛前辈 , 也在朝中担任要职 。 这位前辈很是欣赏李商隐 , 亲授他文法 , 又让儿子令狐绹与他结交 。 这父子二人对由此对李商隐的仕途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
但是由于出身低微 , 李商隐之后的仕途并不顺利 , 直到26岁时他遇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 。 王茂元对李商隐十分看重 , 不仅聘请他去做自己的幕僚 , 更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 但李商隐这时还不知道 , 迎娶白富美并没有让他继续走向人生巅峰 , 而是给他带来了一生的曲折与纠结 。
纠结的原因很简单 , 就是晚唐的“牛李党争” 。 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属于“李党” , 而恩师令狐楚则属于“牛党” 。 李商隐在应聘去做王茂元的幕僚之前 , 刚刚参与料理了令狐楚的丧事 , 而紧接着与“李党”的人走这么近 , 无疑被时人视作一种背叛 。分页标题
国家破败 , 自己虽有抱负却命途多舛 , 李商隐始终无法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 只能寄情于诗文之中 。 《登乐游原》一诗就是他心情苦闷的写照
向晚意不适 , 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有时候人们真的会发现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李商隐的纠结在宋代的另一位风流人物身上重演 。
更何况李清照还是一位弱女子 。
幸运的是 , 尽管元祐党争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 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并没有因此受到波及 。 夫妻二人始终沉醉于金石诗书之间 , 也算是逍遥快活 。
不过 , 个人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历史大环境的影响 , 生活在两宋交际之间的李清照注定不会得到渴望的安定与幸福 , 毕竟这是一个连皇帝都被异族掳走的朝代 。
在宋高宗建炎元年即1127年 , 金人大举南下 , 徽钦二帝被掳走 , 李清照所居住的青州也危在旦夕 。 彼时赵明诚因母亲故去 , 就顺便先带上家中重要的文物运往江宁前去奔丧 。 而随着局势日渐紧张 , 李清照也开始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 。
在逃亡的路上 , 这位向来居于深闺之中的富家千金却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 , 她的行程被记录在夫妻二人合著的《金石录后序》中
······尚载书十五车 , 至东海 , 连舻渡淮 , 又渡江 , 至建康 。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这轻描淡写的十几个字 , 中间又经历了多少兵荒马乱呢?当她走到镇江府时 , 当地的守关钱伯言贪生怕死 , 竟然弃城而逃 。 真的难以想象 , 这样一个弱女子 , 是怎么将十五车珍贵的书籍 , 在战火纷飞中完好无损地运到江宁的 。
我想 , 这样一位坚强的女子可能绝没有想到 , 她所期待的南宋朝廷 , 在战事面前竟然还比不上自己 。 别说什么秦桧害了岳王爷 , 归根到底 , 还不是宋高宗这个投降派皇上带的头?
李清照每念及此 , 总不免明嘲暗讽 , 讥刺南宋朝廷的偏安之策 , 她有很多诗句都是在表达这样的失落之情 , 比如有一句失题诗
南渡衣冠少王导 , 北来消息欠刘琨
就是拿衣冠南渡的王导和闻鸡起舞的刘琨 , 来斥责宋高宗身边没一个能臣的窘境 。
比这更让她失望的应该还要数她一直深爱的丈夫赵明诚 , 在一次金兵来袭时 , 也像当年李清照遇到的那个镇江守官一样 , 惶惶然弃城而逃 。 不久后李清照就写出了那一首人尽皆知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这样的一首诗 , 是在讽刺丈夫赵明诚 , 抑或是在批评南宋朝廷 , 我们不得而知;但时隔数百年后 ,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 , 在面对一处处国土沦丧的时候 , 想必很是理解这位才女的心情了

屈原|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插图
。 一般来说 , 古代的诗人写春愁 , 恐怕大都逃不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 , 许多愁 。 ”这样的愁绪;可是丘逢甲的《春愁》则是这样的
春愁难遣强看山 , 往事惊心泪欲潸 。
四百万人同一哭 , 去年今日割台湾 。
这首诗大概作于什么时候 , 我想应该是很容易猜到的 , 具体来说 ,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 , 也就是《马关条约》签订、台湾省被日本侵略者夺走过后一年 。
丘逢甲的悲伤应该要比其他人更为强烈一些 , 因为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 事实上 , 在甲午战争之前 , 丘逢甲就已经预感到了时局将会有大动荡 , 所以甲午战争一开始 , 他就开始变卖家产 , 以“抗倭守土”为名义 , 号召台湾有志青年创办义军 , 丘逢甲亲自担任全台义军统领 。分页标题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 丘逢甲见清廷软弱无力 , 毅然喊出“台湾士民 , 义不臣倭 。 ”的壮烈口号 , 随即与自己的学生一起 , 领导义军在全台抗敌 。
当然 , 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 , 尽管义军奋勇 , 但粮饷、弹药、兵源的补充都根本无法与日军相匹敌 。 最终 , 义军死伤过重 , 只得撤退 , 姜绍祖(“敢”字营统领)、丘国霖(“诚”字营统领)等丘逢甲的学生也英勇殉国 。
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 , 丘逢甲从一开始就知道义军的抗战是要失败的 , 进一步讲 , 或许每位义军将士都是奔着力战身亡的目的去参军的 , 毕竟连朝廷都打不过的日军 , 岂能让一群临时组织的民兵击败?
但是 , 飞蛾扑火 , 何尝不是一种风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流 , 从来都不是在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上的 , 风吹雨打才是风流所从来处 。 痛苦、忧愁、忐忑、挣扎······唯有经过这些考验的风流 , 才是真正能够流传不衰的、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风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