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


我常常说 , 历史即人性 。 而人性不分古今中外 ,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 , 其实 , 在人性方面并没有明显提升 , 真正有所改变的是意识与观念 ,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习惯 。
而在诸多观念中 , 最重要的一条是独立与自由 。 这可能也是在近现代历史上 , 东西方文化(文明)的极大差异所在 。
那么 , 中国从古至今有没有自由的传统呢?好像印象中全是奴性和黑暗 。 其实 , 这是从元、明、清以来所造成的历史错觉 。
往近处说 , 有王国维和陈寅恪 , 他们对“自由之思想 , 独立之精神”的推崇 , 就可以说是中国的自由传统 。 此外还有胡适 。 传统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 不能因为它被淹没了 , 就否定其存在 。
回溯古代 , 中国也有自由传统 。 先秦时期 , 更是群星闪耀 , 否则 , 胡适何来信心“整理国故 , 再造文明”?如果大家对先秦诸子涉猎不多 , 不妨从《吕氏春秋》开始读 。 很遗憾历史没有留下编者的名字 , 而只有“吕不韦门客”这个集体称谓 。
这是一部杂家经典 , 里面收集了各门各派的学说 , 绝对算得上是春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 透过其中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 , 甚至可以说 , 《吕氏春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现代性 , 有着并不亚于甚至超越当下这个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比如 , 对财产权和人身权的重视 , 对生命和自然秩序的敬畏 , 对地方自治的肯定 , 对言论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颂扬 , 对种族平等、人权高于主权的推崇 , 甚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 都可以在《吕氏春秋》里找到 。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本先秦著作中的一些经典篇目 。

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
本文插图
01
凡人之性 , 爪牙不足以自守卫 , 肌肤不足以扞寒暑 , 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 , 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 。 然且犹裁万物 , 制禽兽 , 服狡虫 , 寒暑燥湿弗能害 , 不唯先有其备 , 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 , 相与利之也 。
其民麋鹿禽兽 , 少者使长 , 长者畏壮 , 有力者贤 , 暴傲者尊 , 日夜相残 , 无时休息 , 以尽其类 。 圣人深见此患也 , 故为天下长虑 , 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 , 莫如置君也 。 置君非以阿君也 , 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 , 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 。
——《吕氏春秋·恃君览》
第一段的意思是 , 凡人所具有的本能 , 爪牙不足以保卫自己 , 肌肤不足以抵御寒暑 , 筋骨不足以趋利避害 , 勇敢不足以击退和禁止强悍之物 。 然而 , 人还是能主宰万物 , 控制禽兽 , 降服凶害之毒虫 , 寒暑燥湿不能为害 , 这不仅仅是人们先有准备 , 还因人们群居在一起 。 群众聚集在一起 , 对彼此都有利 。
这段话和克鲁泡特金在1902年出版的《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观点相近 , 克鲁泡特金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并非只有达尔文主义中的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 , 还有合作、互助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得以保存下来并不断进化的主要因素 。
第二段讲的是国家的起源 。 正是因为人们聚集在一起 , 会产生恃强凌弱的种种矛盾 , 故而需要秩序 。 如果没有君主的部族或者国家 , 他们的人民有如禽兽 , 年轻的役使年老的 , 年老的畏惧强壮的 , 有力的人被认为是贤德之人 , 残暴的人受到尊敬 , 日夜相互残杀 , 没有停息之时 , 以此来灭绝自己的同类 。
古人深深懂得这样带来的祸患 , 所以替天下(国际)做长远的考虑 , 即 , 没有比设置天子更好的了;替一个封国(国家)做长远的考虑 , 没有比设置君主更好的了 。 但是 , 设置天子不是让天子谋私利 , 设置君主不是让君主谋私利 , 设置官员也不是让官员谋私利的 。
这也就是最原始的“封建” 。 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封建制度” , 其实是指秦汉以后渐渐建立完善起来的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 这一点 , 是有很大区别的 。分页标题
同样是这段话 , 在两千年后 ,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有个著名论断——“人对人是狼” , 是说在没有国家之前 , 人与人之间互相侵害 , 为了避免“狼战” , 人们才缔约成立了国家 。
霍布斯最开始是拥护君主专制的 , 1649年 , 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 , 英国废除君主制 , 建立了共和国 。 霍布斯在《论国家》一文中 , 在坚持王权绝对的观点的同时 , 又试图表明 , 当君主已无法再履行保护臣民的职责时 , 臣民就可以解除对他的任何义务 , 并转而服从于一个新的君主 。
从《恃君览》里可以看出 , 中国的古人已经有现代国家观念了 。 并且指出 , 国家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设的 , 而不是为了统治者和各级官员而设的 。

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
本文插图
02
中国古代有“吊民伐罪”一说 , 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暴君 , 那么其他国家就有义务前去慰问那里受苦的人民 , 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
用今天的话来说 , 吊民伐罪实际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契约精神 , 如果君主有悖于民众 , 那么民众就有理由推翻他;二是当暴政发生 , 来自外部的正义力量可以对其进行干涉 。
这实际上就是“人权高于主权”的概念 。 那些不认同“人权高于主权”的人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现代联合国正是基于人权高于主权这一价值体系而建立的 。
《吕氏春秋》是怎么看国际争端的呢?在《荡兵》一节里有这么一段话: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 兵之所自来者上矣 , 与始有民俱 。
意思是 , 古代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 , 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 战争由来已久 , 与人类一起产生 。
当今之世 , 浊甚矣 , 黔首之苦 , 不可以加矣 。 天子既绝 , 贤者废伏 , 世主恣行 , 与民相离 , 黔首无所告诉 , 世有贤主秀士 , 宜察此论也 , 则其兵为义矣 。
——《吕氏春秋·振乱》
这段话讲的是 , 如果社会太乱 , 人民的痛苦不能再增加了 , 人民水深火热 , 无处申诉 , 那么贤明的君主和有才干的人就应该起兵讨伐 , 这种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
中国有个成语叫“东征西怨” , 这个典故在《尚书》和《孟子》里有都记载 , 讲的是商汤的王师向东边征讨暴君夏桀时 , 西边的老百姓表示不满 , 因为商汤没有先去拯救他们 , 那儿也有一个暴君 。
孟子里还有一句话与此相关 , “诛其罪 , 吊其民 , 如时雨降 , 民大悦”(见于《孟子·滕文公下》) 。 也就是慰问受苦的百姓 , 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 这是古代贤明君王必须承担的道义 。
现在 , 就国际争端而言 , 大家经常观点不一争论不休 , 但在中国古代 , 古人多半是主张积极干预的 。 即使墨子反战 , 其守城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干预 。
孟子还讲“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下》) , 也可以解释为:“人权高于主权 , 主权高于君权” 。

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
本文插图
03
如果你不是一个暴君 , 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君王 , 但是别人觊觎你的土地 , 你不给他 , 他就杀戮你的人民 , 这时你会怎么选择呢?《吕氏春秋》有一篇题为《审为》 , 里面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太王亶父居邠 , 狄人攻之 , 事以皮帛而不受 , 事以珠玉而不肯 , 狄人之所求者地也 。 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 , 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 , 吾不忍为也 。 皆勉处矣 , 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 。 ”杖策而去 , 民相连而从之 , 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
【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太王亶父 , 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 。 他居住在一个叫邠的地方 。 狄人攻打太王亶父 , 他献上皮毛布帛 , 狄人不肯接受;献上珠宝玉石 , 狄人也不肯接受 , 因为他们最想要的是土地 。分页标题
太王亶父考虑再三 , 就对臣民们说:“与别人的哥哥一起居住却要使他的弟弟被杀 , 与别人的父亲一起居住却要使他的儿子被杀 , 我不忍心这样啊!大家都勉强住下去吧 , 当我的臣民和当狄人的臣民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我听说 , 不应该用养育人民的土地来危害所要养育的人民 。 ”
于是 , 太王亶父拄着杖离开了邠地 。 可是臣民不舍得他 , 还是成群结队跟着他 , 于是他们又在歧山上建成了新的国家(西周) 。
太王亶父又称古公亶父 , 是个广施仁政很有德性的人 。 孟子曾经赞扬他专情于妃子太姜 , 不娶其他妻妾 , 故而“内无怨女 , 外无旷夫” 。
据说 , 后世以“太太”尊称已婚妇女 , 便和太姜有关 。 但就弃城一事 , 肯定有人会说周文王的祖父太软弱 , 这不就是投降主义吗?
其实 , 周文王的祖父知道 , 和土地相比 , 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 “不以所以养害所养” , 同理 , 国家本是用来保护大家的生命和自由的 , 人民成立国家 , 也不是让它来危害人民的 。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句话:“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在周文王的祖父看来 , 如果只是更换统治者 , 如果狄人能够像他一样善待自己的臣民 , 自己离开了 , 虽然自己损失不小 , 可是人民损失并不大 。
但如果打仗使许多臣民丢掉性命 , 不就让这些臣民因为自己的占有欲而作了不可挽回的牺牲了吗?由此可见 , 后来的周朝能立国八百年 , 难道不是这种爱人民胜过爱国家 , 人权高于主权的“君轻意识”所造就的吗?
如果不考虑戎狄的侵略属性 , 在某种程度上 , 周文王的祖父的做法甚至有点现在“让渡主权”的意味 。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 中国的古人早就明白 , 统治者的利益并不完全等同于被统治者的利益 , 政治国家的利益也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自身的利益 。
简单的说 , 早在先秦时期 , 中国人便已经有了一些现代国家的观念 , 其中有些观念甚至至今还有些超前性 。
二战时期 , 德军侵略巴黎 , 巴黎放弃了抵抗 , 最后的结果是巴黎保存下来了 , 德军也被消灭了 。 宁为玉碎不难 , 难的是在乱世之中不为瓦而伤玉 。

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
本文插图
04
翻阅《吕氏春秋》 , 你还会发现许多与现代政治伦理相关的章节 。 比如《贵公》:“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 , 必先公 , 公则天下平矣 。 ”同样是在《贵公》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 天下之天下也 。 阴阳之和 , 不长一类;甘露时雨 , 不私一物;万民之主 , 不阿一人 。 ”
这些都是在讲正义与公平的重要性 。 又比如《去私》里有这么一句话:“天无私覆也 , 地无私载也 , 日月无私烛也 , 四时无私行也 , 行其德而万物遂长焉 。 ”
再看《用众》里的这一段: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 , 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 不知其所受之 。 今使楚人长乎戎 , 戎人长乎楚 , 则楚人戎言 , 戎人楚言矣 。 由是观之 , 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 , 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
一个人生长在A地讲A地的语言 , 生长在B地讲B地的语言 , 如果将生长地对调一下 , 他们就会讲被调换之后的地方的语言 。
所以 , 亡国之君并非天生就是个亡国之君 , 而是受制于其所生长的环境 。 这是在批评所谓的国民性或者国情论 。 换言之 , 只要有合适的土壤 , 就会长出民主与自由的花朵 。
今天 , 被一些所谓的自由主义者推崇的很多西方理论 , 其实 , 在中国古代都能找到精神源流 。 只不过 , 我们有些自由传统被秦汉以后的皇权专制给淹没了 。
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 。 不仅在《吕氏春秋》、《孟子》里有 , 如果你去读《庄子》 , 还会发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 曾经充满了一些怎样的自由观念与社会理想 。分页标题
比如 , 我一直推崇的在《庄子·人间世》中的栎树的故事 。 庄周 , 完全就是一个古典的自由主义者 。 个人觉得 , 到了唐代李白所处的时代 , 大抵上就是一个转折点了 。
所以 , 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自由的思想 , 只是在先秦以后 , 随着秦帝国的建立 , 中国的自由传统受到了严厉的打压 , 但就事论事 , 即使如此 , 我们也不能说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独立和自由 。
这对于那些有思想和担当的古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 , 良知与自由的精神也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泯灭 。 比如 , 明代的王阳明 , 他就提出了“致良知”的心学 , 抵制朱熹的理学 。
诚然 , 一个社会想获得自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而一个社会失去自由也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 , 先秦那么多有深度、有高度的思想与观念 , 却没有对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我想 , 一方面是因为强力政治力量的反复洗脑和无情打压 , 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文化属性)没有自觉地传承与自我革新 。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 , 我们更是否定了太多的东西 。 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认为我们的传统毫无价值 , 索性打倒了事 。 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 因为上下一心要求彻底解放 , 所以要挣脱一切束缚 , 什么都要推翻打倒 , 其实内心是茫然四顾的 , 只图一时的畅快 , 而不计将来 。 到了新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 , 则更是如此 。
最后的结果是“过对了河 , 却上错了岸 。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 , 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半西化的中国“假自由泛滥”又成为了一种顽疾 。

翠彧轩|听熊培云讲《吕氏春秋》,领悟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