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汪元量:燕月明窗纱 , 别后各天涯
我其实很是惊讶 , 元人灭宋之后 , 将谢太后以下三千余名宫人及有技艺的工匠人等押解去了北国 , 不仅一路上没有虐待和欺凌 , 到达后的待遇似乎都还不错 , 与“靖康之难”后 , 那二帝及后宫们的遭遇相比 , 简直是天上地下 。
在我的印象中 , 元人残暴无比 , 动不动便行那屠城之事 , 不过 , 自宋蒙襄樊会战 , 吕文焕有条件出降后 , 元人极少有屠城之事 , 连那坚守二十余年 , 将大汗蒙哥一炮轰死的合州钓鱼城 , 也不屠一人 。
当然 , 在前期 , 蒙古人一路杀来 , 尸横遍野 , 曾读过名为《利州》的一首诗 , 说的就是我工作和生活过几十年的广元 , 当时就叫利州 , 经元蒙兵燹后的场景 , 诗的作者叫汪元量 。
云栈遥遥马不前 , 风吹红树带青烟;
城因兵破悭歌舞 , 民为官差失井田;
岩谷搜罗追猎户 , 江湖刻剥及渔船;
酒边父老犹能说 , 五十年前好四川 。
广元为川北重镇 , 一过秦岭便是 , 拿下广元 , 便可进入四川盆地 , 一马平川 , 无险可守 , 自南宋将领曹友闻率利州军同蒙古人血战全军覆没后 , 利州随之失陷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汪元量后来路过广元时 , 写下了这首诗 , 通过利州失陷前后的对比 , 描述了当时民众在历经连绵的战火后 , 徭伇税赋沉重 , 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 , 即便是深居岩谷的猎户、远离洲渚的渔民 , 也不能免于被剥削的命运 , 表现了已是亡国遗民的哀痛与悲伤 。
全诗充满了哀伤的基调 , 云栈遥遥 , 红树青烟 , 这里的青烟可不是那“日暮汉宫传蜡烛” 般的迷离轻霰 , 它许是战火的遗存 , 作者通过看似闲适的老者口中传递出 , 以前的好四川 , 令人怀念的好光景 , 已离他们远去了 。
汪元量 , 字大有 , 号水云 , 他实在是个谜一般的人物 , 后世将其列为遗民诗人 , 他因诗词大多描述宋亡国之后的山川景物和人物际遇 , 尤其是随着那数千北去宫人见闻的记述 , 使他获得后人如杜甫一样“诗史”级别的赞誉 。
他被誉为“宋亡之诗史” , 在南宋诗词界享有很高的声名 , 具有“载正史之未载、补正史之不足”的史学价值 , 如钱谦益所云 , “周详恻怆 , 可谓诗史 。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他的生卒年其实不详 , 至少是很有争议的 , 但《辞海》对其有确实的记载 , 按年龄算 , 他应该是活了76岁 , 这在当时是个高寿之人了 。
他是在宋度宗时入宫廷为琴师 , 看来是个没有功名之人 , 以通音律 , 善操琴著称于世 , 音乐素养自是了得 , 成天为皇家抚琴调声 , 对宫廷里行走的人当然也很熟悉了 。
但他似乎还有另一个身份 , 即类似于御用文人 , 或兼而有之 , 因有文字记载 , 他是“以词章给事宫掖” , 且同一些文人多有交往 。
但是 , 随着元人包围临安 , 谢太后率小皇帝赵显及众人举降 , 接下来便被押解去了北地 , 汪元量亦是其中之一 , 此时他的年龄约为35岁左右 。
汪元量作为艺术家 , 当然属于有技艺的伶人 , 肯定是在北上人员之列 , 但主流说法却是他主动要求随行 , 至于原因 , 是因为他倾慕那后来写下《满江红》的美人王清惠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凭直觉我是不相信的他是主动 , 说他倾慕王清惠 , 这个也许我信 , 但北上人员的界定有一定之规 , 不是哪个想去就去 , 想不去就不去的 , 汪元量作为艺人 , 当是在北上之列 , 想不去也是不行的 。分页标题
试想 , 在野蛮元人的铁蹄下 , 人们避之犹恐不及 , 难道还有人去自寻死路吗?这个有点不合常理 。
再说了 , 王清惠可是已故皇帝的昭仪 , 那是有身份之人 , 皇帝的女人又不是隔壁张二娘 , 胆敢想一下都是死罪 , 而伶人的地位是下九流 , 怕是连娼还不如 , 你以为是当今的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那么风光噢 , 所以 , 这个用脚后跟都是能想得到的 。
但是 , 我又愿意相信他是主动要求北上的 , 他同那些后宫们熟悉了 , 看着她们花容失色 , 蓬头垢面地被押解着一路艰辛地去那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 他于心何忍 , 情何以堪 。
于是主动承担起护花使者的角色 , 如那个时代的贾宝玉 , 用一份陪伴来温暖这些无助的女子 , 这也是有可能的吧 , 尽管同我的理性有冲突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暮雨潇潇酒力微 , 江头杨柳正依依;
宫娥抱膝船窗坐 , 红泪千行湿绣衣 。
汪元量在宫中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 应该属于伶人班头 , 或者是以技艺见长 , 类似管理者一样的角色 , 他的诗词写得那么好 , 也应该同当时的名人们有唱和之作 , 也就是说, 他在当时是有一定声名之人 。
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迫 , 反正他是随着一起北上了 , 但他肯定不是同王清惠一起的 , 因为元人押解这数千宫人是分了好多批 , 不仅出发的时间不同 , 而且走的也不是一个路线 。
不过 , 一路行来 , 受的委屈并不是太多 , 尽管周围都是架枪配刀的蒙古兵丁 , 但却不很惊恐 , 大家都是听天由命 , 不知明天的太阳是否还能看见 , 令人惊讶的是 , 从下面这首诗中能读出的信息 , 却似乎还不是很恐惧 。
晓来官櫂去如飞 , 掠削鬟云浅画眉 。
风雨凄凄能自遣 , 三三五五坐弹棋 。
汪元量真是个怜香惜玉之人 , 当他看见王清惠写在汴梁夷山驿墙壁上的《满江红》时 , 也依韵和了一首 , 词中对王清惠是满满的同情和理解 , 其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他到了大都后便暂时停留了下来 , 服务于元人宫廷之中 , 他的琴艺肯定是很好的 , 被元世祖忽必烈诏令他入宫侍从 , 而且对他很是欣赏 , 给予他很高的待遇 。
而其他那些宫女们就没有这般的幸运了 , 她们被“赏嫁”给了北朝的工匠们 , “分配老斵轮 , 强颜相追随” , 不过 , 命运从来就不可能由她们自己掌握 , 比起“靖康之难”时的那些宫娥嫔妃们 , 弄去地冻天寒的金人故地 , 分配给各家各户为奴 , 要强得太多太多 。
对于北上的皇室这一众人 , 正史记载很少 , 但却在汪元量的“诗史”中有着大量的描述 , 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到 , 元廷对这些人的待遇很是优渥 , 还经常宴请她们 。
皇帝初开第一筵 , 天颜问劳思绵绵;
大元皇后同茶饭 , 宴罢归来月满天 。
而清代大名士、著名学者潘耒 , 在《书汪水云集后》中也曾云:“……元人以宋为大国 , 不意其君臣不战迎降 , 喜慰过望 , 故不戮一人 , 而遇母后、幼君有加礼 。 于此见世祖之宽厚 。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这个要说相信吧 , 也有道理 , 因为 , 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说她们如何悲惨 , 反倒是野史在对幼帝和太后们的记叙中 , 都看出对他们的礼遇 , 不是汪元量一个人因自己生活的滋润 , 而刻意进行的美化 。
当然 , 昔日高高在上 , 如今沦为阶下囚 , 这落差怎么说都让人难以接受的 , 生活肯定是无法同以前相比 , 更悲哀的是那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 在那漫漫彻夜中难以排遣 , 在她们所写的诗词中 , 都充满着凄凉的色泽 。分页标题
汪元量作为她们其中的一员 , 同她们一样 , 其诗“声情悽惋 , 悲歌当泣 , 故国故君之思 , 斯须不忘 , 可以愧食禄之臣矣 。 ”
汪元量的确是受到忽必烈很高的礼遇 , 不仅让他教小皇帝赵显的学识 , 还让他入仕了翰林院 , 而且 , 他还被任命为“岳渎降香”的代祀使 , 去各地祭祀 , 并口诏曰“如联亲行岳顶来” 。
这降香之一路行来 , 汪元量祭祀了五岳 , 还去了许多名胜之地 , 特别是在四川及成都 , 留下了他众多的诗作;让人感慨的是 , 当成都官员送他蜀锦时 , 被他拒绝了 , 个中缘由为何?颇让人从中窥见其心灵深处不能触碰的地方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他在记录此事时作诗 , 中有“繁花乱蕊皆同心 , 艳卉中含杜鹃血”之句 , 这蜀锦让他想起了杜宇 , 这里的“杜鹃血”三字背后也暗指亡国 。
而他崇敬的文天祥的那“从今别却江南路 , 化作啼鹃带血归”诗 , 使得他将这蜀锦与亡国之痛联系了起来 ,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 汪元量那“银海光摇泪珠滴”中 , 那隐含的辛酸和悲痛 。
作为南宋遗民 , 汪元量对宋王朝有着深深的怀念 , 他所作之《湖州歌》组诗有98首之多 , 全部以联章的形式 , 写尽对故国之思 , 亡国之痛的哀怨凄情 。 整体风格缠绵惆怅、凄神哀肠 , 读来让人顿生悲凉 。
北望燕云不尽头 , 大江东去水悠悠 。
夕阳一片寒鸦外 , 目断东南四百州 。
这首诗名为《湖州歌·其六》 , 湖州是当年元丞相伯颜驻军处 , 正是在这里 , 他派人到临安接受宋廷降表 , 所以 , 汪元量思念故国之诗情 , 都以“湖州”题名 , 写在这一组诗中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身处北国 , 思长江水悠悠 , 寒鸦点点 , 流水孤村 , 目尽东南 , 远眺神州 , “斜阳欲落处 , 一望黯消魂” , 暮色暝暝 , 无限的愁绪 , 随江水脉脉地远去 。
他在大都期间 , 多次去看望囚禁中的文天祥 , 二人诗词唱和 , 互?衷情 , 写下了很多沉痛的诗章;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 , 并为元量作品作序 。
他早就知道 , 文天祥终会不屈而死 , 在其生前 , 他就作《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 , 以赞扬文丞相的忠烈;及文天祥殉国后 , 汪元量作《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 , 以悼其英魂 。
尽管汪元量在大都期间受到忽必烈很好的待遇 , 但他不忘故国 , 绝对不行那为虎作伥的汉奸之事 , 他曾沉痛的给文天祥留下这样一句话:“丞相必以忠孝白天下 , 予将归死江南 。 ”
汪元量是知道自己能够回归江南的 , 他在北国呆了共计13年的时间 , 最后是看着小皇帝赵显学佛学于吐蕃 , 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 , 而太皇太后谢道清等人则渐次亡故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那个据说让他难以释怀王清惠亦出家为道 , 同来的宫人们都回乡无望 , 在无奈的归宿中都将终老幽燕后 , 他亦出家为道 , 并请旨回到了江南 。
有人撰文说汪元量回到江南后 , “暗中结交抗元义士 , 试图发动反元起义 , 恢复宋室江山 , 终究力不可为 , 郁郁而终 。 ”
这个就太想当然了 , 汪元量回归之日 , 元人政权早就稳固 , 反抗浪潮也早已平息 , 如张养浩这样的汉族士大夫 , 并不以仕元为耻;而关汉卿和王实甫这些文人 , 正在各种娱乐场所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
自文天祥囚禁大都后 , 全国就鲜有反元浪潮 , 元人铁蹄对宋人的辗压已是有目共睹 , 而汪元量在北国这么多年 , 对元人的实力也是有所了解 , 连文天祥这样的状元宰相都回天无力 , 如何他会回来行复国之事 , 这怎么说都是属于无边无沿的臆测 。分页标题
他在北国这些年中 , 最远去了元上都 , 即今天内蒙古的正蓝旗 , 沿途看望了众多当年一起同行的姐妹们 , 写下大量诗词 , 记述了很多的史实 , 亦抒发了自己悲伤之情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他回归时大概48岁 , 主要是居住江南 , 号江南倦客 , 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 , 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 , 期间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 风踪云影 , 倏无定居 , 最后是终老湖山 , 无迹可踪 。
写汪元量 , 有一个场景是很令人感伤的 , 那便是他回归之时 , “旧宫会者十八人 , 酾酒城隅与之别 , 援琴鼓再行 , 泪雨下 , 悲不自胜 。 ”
“自古多情伤离别” , 那十数位知道自己将香埙幽燕的故宫佳丽 , 为与他们同来的汪元量饯行 , 在席上 , 汪琴师的一曲《胡笳十八拍》 , 惹得众人哭声一片 , 她们每人均写了一首《江南好》词送别 。
每一首《望江南》或回忆或寄语 , 高谊雅怀 , 故国离情 , 慰藉着无限情肠;塞北江南 , 水远山长 , 今日一别 , 无缘再见;那和着血泪吟出的字句 , 让人不忍卒读 。
而当汪元量回到江南后 , 也写下一首《长相思》,我在想 , 他对这刻骨铭心的饯行酒 , 将难终身难忘吧 。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
吴山深 , 越山深 ,
空谷佳人金玉音 , 有谁知此心 。
夜沈沈 , 漏沈沈 ,
闲却梅花一曲琴 , 月高松竹林 。
大诗人刘辰翁说 , “读水云诗 , 不堕泪者 , 殆不为人矣 。 ”这同“读诸葛亮《出师表》 , 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 , 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 如出一辙 。
宋季之时 , 强敌压境 , 苍生涂炭 , 烈士忠臣者 , 如文天祥 , 捐躯抗暴 , 万刃加身而勇蹈绝地;卖身求荣者 , 如留梦炎 , 媚敌卖国 , 虽荣华富贵则万世不耻 。
而汪元量 , 以布衣之身 , 一介乐师 , 身陷异国而留恋故土 , 深受新闰恩宠亦旧情难忘;在北国 , 他化身杜鹃 , 啼血满山 , 声声的“不如归去” , 凄厉而深挚 , 道尽无力回天之伤感;居南方 , 他琴声如泣如诉 , 和着他写的诗歌 , 在山水间回荡……

青林知青|汪元量:宋王朝最后的歌者,杜诗的真正传人,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