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宋代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的兴盛时期 。 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的发展与重阳节有很大关系 。 宋代男子替花习俗的形成 , 是对唐代以来重阳节男子簪花习俗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男子替花现象的继承 , 在其被普及的过程中 , 又不断地被加进去了许多新的内容 。 到了宋代 , 男子眷花现象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
宋代男子簪花可分为宫廷的官方赐花簪花和民间的簪花现象 。 男子簪花在宋代是一种流行风尚 。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
与唐朝相比 , 宋代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 文人士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 宋朝继承了唐朝时在朝廷宴饮活动时皇帝赐花之举的同时 , 并将其发扬光大 , 成为一项独特于其他朝代的别致景象 。 ?
宋朝时 , 宫廷中逢举行宴饮或是重大典礼的重要时刻 , 皇帝一般会赏赐官员花朵 , 而皇帝本人也经常戴花 。 北宋时这种君臣簪花同乐的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 并在南宋时逐渐演变成为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 。
宋代时 , 民间世人爱花、赏花 。 在民间 , 男子簪花风气的盛行与宫中赐花之举是分不开的 , 这两种现象互为影响 。 宋代是男子替花现象的盛行时期 , 这在宋代诗词中有多处体现 , 例如欧阳修《鹤冲天》中"戴花持酒祝东风";张先《减字木兰花》中"头上宫花颤未休"叶梦得《虞美人》中"应有海棠、犹记插花人"朱敦儒《水调歌头》中"落日经过桃叶 , 不管插花归去 , 小袖挽人留";朱敦儒《沙塞子》中"席地插花传酒、日西催";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中"少日春怀似酒浓 , 插花走马醉千钟";吴泳《徊庭春色》中"山寺归来簪花笑";张炎《庆春宫》中"把酒长歌 , 插花短舞"等 。 从中可以看出 , 男子簪花在宋代兴盛起来 , 而逐渐变成变成一种民俗 ,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 , 男子簪花现象尤为突出 。
《宋史·舆服志》中记载"樸头營花 , 谓之眷戴 。 "与妇女将花朵插于发髻之上不同 , 宋代时男子簪花则经常将花朵插戴在幞头之上 , 这种现象在宋代时已经成为常态 。 幞头在唐代时是包裹头部的巾帕 , 在宋代时己经不局限于巾帕而成为男子头顶实实在在的帽子 。 陆游《自喊老态》中写道:"纱帽簪花舞 , 盆池弄水嬉" , 送描写了陆游将花朵營于纱帽上起舞自娱的场景 。 宋朝时人们无论各个阶层 , 男女老少都有可能簪花 。 在朝廷 , 有明确的关于官员簪制度的规定 , 有关于皇帝赏赐臣属花朵的礼节 。 在民间 , 簪花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而逐渐发展成为宋朝独特的民俗景观 , 男子戴花习俗在宋代得到迅速发展 。 北宋到南宋官员簪花制度的发展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起初 , 北宋时关于皇帝赐花和官员簪花的制度并不是恃别完善 。 淳化四年(993年)南郊大礼后 , 宋太宗在含光殿举行大宴 , 当时的直史官陈靖上前言道:"至尊举爵 , 群臣起立 , 先后不整 , 俯仰失节" , 他认为群臣站立举杯时的动作来回晃动 , 这样显得动作不规整 , 有失仪节 。 至道元年(995年)三月 , 御史中丞李昌龄也说到:"广宴之设 , 以均妖赐 , 得齿高会 , 宜乎尽化 。 "宴会的设置应该符合一定的礼仪制度规定 。 以上可以看出北宋前期 , 举行宴会时的仪节不全、百官威仪不整 , 举行宴会时缺乏一定的礼节 , 此时对于官方赏赐花朵也没有更多的规定 。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开始设置春秋大宴 , 后来在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又进一步规定了大宴前后的礼仪制度 。 其中有针对臣僚借口某种原因请假而不参加宴会的 , 御史台要监察纠举 。 宴会上群臣更衣后 , 要"起居谢赐花"以示对皇帝的??恭敬之也伴随着宴会具体仪节的规定越来越详备 , 关于皇帝赐花的规定也越来越严格 。 真宗朝时 , 宫廷中男子簪花仪节逐渐详细起来 。 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三月十四日 , 右司谏、直集贤院祖士衡上言:??“伏见大宴 , 里帝更衣降座 , 臣方退 。 及再座 , 群臣升殿 , 然后里帝出就卿座 。 群臣谢踢花 , 止拜于座次 。 欲望自今毎更衣 , 所司揖群臣下殿 , 俟呈帝降座 。 再座 , 群臣先班于殿庭 , 俟鱼帝升座乃上殿 。 如巧花则再拜于庭 。 "从之 。 ? 分页标题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 , 又进一步规定了大宴时的礼仪制度:??伏见大宴 , 宗室先退 , 允为得礼 。 尚有文武臣徐父子、兄弟者 , 皆预再坐 , 欲望自今内宴 , 百官有父子、兄弟、叔侄同赴 , 再坐时卑者先退 。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七日 , "以讲《毛诗》彻 , 宴近臣、宗室及讲读官于崇政殿 , 赐花作乐 , 从官皆献诗颂 。 "此时关于官员戴花的具体仪节只是简单的规定 。
宋承唐制 , 皇帝赏赐官员花朵作为对下属的一种恩赐而得到重视 。 "本朝故事 , 锡宴推恩 , 赴座臣僚所赐花并戴归私第 , 在于行路 , 实竦荣观 , 耀于私口 , 足为庆事 。 "举行宴会时 , 能得到皇帝赐花的官员热热闹闹的戴花归家 , 这吸引了路人的好奇围观 , 对于官员本身及其家口来说是种极大的荣耀 。
但是自景祐年间以来 , 一些官员或是威重自处或是举止轻率 , 归家时不自己戴皇帝所赐之花 , 而让自己的随从持花 。 于是 ,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时规定:大宴时皇帝所赏赐花朵 , 群臣必须带回私宅 , 不得让仆从携带 , 违反者要受到御史的纠举 。 《宋史》中写到"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筵 , 其所赐花 , 并须载归私第 , 不得更令仆从持戴 , 违者纠举 。 ”官员被赏赐花朵并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行为 , 赐花作为君恩的一种 , 官员不戴所赐之花而让随从持花 , 可被视为蔑视皇权 , 故皇帝让御史台针对这种行为进行纠举 , 以正风气 。 这可看出 , 皇帝赐花和官员戴花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明确的制度 。
在《宋会要辑稿》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 庆历屯年(1047年)正月十八日 , 侍御史知杂李柬之上言:自景祐从来 , 因近上臣僚或威重自处 , 或轻率自便 , 才出殿门 , 未及行马 , 已取赐花授之左老 。 冬则拥裘而退 , 夏则顶帽而归 。 自兹浇风 , 袭成慢礼 。 今除执政大臣并人使遇内宴及御筵并戴花归第 , 其余两省至百寮 , 率皆相仍轻掷赐以为雅厚 。 欲乞今后凡预大宴并御筵 , 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 , 不得更令仆从待于马后 。 仍令卿史台纠举违犯以(问)[闻] 。 从之 。 ?
北宋时官员營花现象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人们对于这一现象越来越喜爱 。 到了北宋后期 , 宋徽宗时男子替花现象更加繁盛 。
宫员以能得到皇帝所赏赐的花朵为荣 , 花朵由谁为官员插戴又能体现出皇帝对其的恩宠程度 。 宋真宗有一次在宜春殿举行宴会 , 将千叶牡丹赏赐给亲王和宰执 。 按照惯例 , 是由中使 , 即由宦官担任皇帝的使者 , 为亲王和宰臣戴花 , 其余官员则自己戴花 , 但是"上忽顾公 , 令内侍为戴花 , 观者荣之" 。 宋真宗时准备东巡泰山封天禅地 , 任命陈尧叟为东京留守 , 马知节为大内都巡检使 , 还未出行时真宗在后苑赏赐宴 , "真宗与二公 , 皆戴牡丹而行" , 后来皇帝命令陈尧叟将其头上所戴花去掉 , 真宗将自己头上一朵牡丹取下 , 亲自为陈尧叟魯戴 , "陈跪受拜舞谢 。 宴罢 , 二公出 。 风吹陈花一叶堕地 , 陈急呼从者拾来 , 此乃官家所赐 , 不可弃 。 " , 可看出陈尧叟对待皇帝赐花特别珍惜的态度 。 后来寇准侍宴 , 真宗赐寇准异花 , "众皆荣之" 。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喜欢在头上戴花 。 仁宗朝考取功名的司马光 , 自幼不喜华美服饰不赞成世俗的奢靡之风 。 他以简朴清寒为美 , 对簪花颇有微词 。 他认为男子替花过于华丽并且丧失了古人勤俭的美德 , 他在《传家集》中提到"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 在他二十岁考取功名后 , 皇帝赐闻喜宴时 , "独不戴花" , 一起考取功名的同窗说"君赐不可违也" , 他这才戴上一朵花 。 这可看出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喜欢簪花的 。 同时 , 北宋民间风俗 , 男女婚嫁时 , 男子要在头上戴花胜 , 司马光对此颇有微词 , 司马光认为花之美与男性气质并互不相容 , 所以亲迎送新女婿一两枚花 , 一两枚胜就行了 。分页标题
但是 ,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六日时明堂礼结束后 , 内侍省言"未审赐花与否" , 于是皇帝下诏"准旧例王分省一 , 造作赐 。 "由此可看出在宋仁宗之前 , 皇帝赐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 有关于赐花的具体规定 , 但执行赐花时仍还不完善 。
到了北宋后期宋徽宗时 , 皇帝和官员都特别喜爱簪花 。 据《东京梦华录》后载:每次徽宗的车驾回宫时 , "御裹小帽 , 簪花乘马 。 前后从驾臣寮 , 百司仪卫 , 悉赐花 。 "元宵节时 , 举行欢庆活动时 , 宣德楼下的禁卫站在两边 , 都是"锦袍 , 幞头替簪花" 。 正月十四日 , 宋徽宗驾临五岳观迎祥池 。 这天 , 皇帝赏赐群臣宴 。 到了晚上皇帝回宫时 , "围子亲从官 , 皆顶毯头大帽 , 簪花" 。
由上可看 , 北宋时在官方 , 男子簪花制度逐渐明确起来并有了针对不参加宴会和宴会后对皇帝所赐花不戴的惩罚规定 。 宋代前期皇帝的赐花随意性比较大 , 且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 一些士大夫对于簪花也不是全都接受 。 北宋后期 , 朝廷赐花和官员簪花逐渐形成了规章制度 , 簪花的礼仪制度规定也日渐完备 。 之后到了南宋时期 , 簪花的礼仪规定便渐渐稳定下来 , 并且被写入了官方礼典之中 。 宋代男子簪花礼俗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宋朝皇帝不仅鼓励臣属戴花 , 自身也进行簪戴 。 宋徽宗出游回宫经常是"御裹小帽 , 營花 , 乘马" 。 送带动了民间的營花现象繁盛起来 。 同时宋朝男子簪花礼俗的繁盛 , 又推动和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之后朝代的男子簪花现象的继续发展 。
1、宋人审美观念的改变
宋代之前的也有男子簪花的现象 , 但是不及宋代这般突出与盛大 。 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包括现代社会 , 女子爱花戴花现象一直不绝 , 将花朵戴在头上貌似是女性的专利 , 而使得在有些人眼中男子簪花是件另类的事情 , 而就是在宋代时男子簪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宋代推崇文人政治 , 使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 。 其中市民文化的发展与繁盛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 促使宋人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 以俗为美的审美观念变得盛行起来 。 另外科举制度的发展 , 使得大批寒口子弟得到做官的机会 , 也推动了以俗为美的审美观的发展 , 送推动了簪花现象的繁盛 。 男子替花之举在宋代时就是一种俗 , 一种人们所认可的风俗 。 苏巧说:"凡物皆有可观 。 苟有可观 , 皆有可乐 , 非必怪??奇讳丽者也 。 "万物都有其可供观赏的一面 , 男子替花亦是如此 。
宋代以文治国 , 皇帝对官员行赐花之举 , 可显示对其的宠幸 。 身居高位的人以簪花为美 , 也进一步带动了宋代世人簪花现象的发展 。 士大夫注重性情而不拘小节 , 通过替花这种貌似背离传统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巧与狂放不羁 。 宋代时随着时间发展 , 男子簪花现象已经演变成一种民俗 , 而不会受到异样的眼光 。 民间百姓纷纷效仿一些官员的簪花之举 , 引起世人审美的变化 。
2、宋朝花卉经济发展?
宋朝立国之后 , 经济逐渐繁荣 , 花卉经济获得发展 , 这能够推动簪花风俗的发展 。 花卉经济的发展 , 使宋代世人接触到花卉的机会增多 , 特别是南宋都城临安府 , 鲜花生意特别火爆 。 人们想在头上戴花时 , 也得有花朵才能够供其簪戴 。 花卉经济的发展 , 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
南宋都城临安人对花井有一种特别的爱好 , 送里栽花、赏花、卖花、戴花之风盛行 。 从戴花的社会阶层来看 , 上自帝王 , 下至平民百姓 , 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 , 花卉消费十分旺盛 , 戴花场景不胜枚举 。 宋代百姓爱花、赏花、替花 , 送直接刺激了宋代花卉经济的发展 , 花卉市场需求旺盛反过来又带动着世人爱簪花现象的繁盛 。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3、花朵象征的美好意象
花朵本身鲜艳美丽 , 婀娜多姿 。 人们在头上簪戴花朵 , 有因为花朵本身的艳丽色彩、美好的外形的原因 , 也有时赋予了花朵另一层含义 , 认为花朵象征着吉祥的寓意 , 这引得世人争相插戴 。 从古至今 , 皇帝都特别重视祥瑞之物 , 认为这代表着国运 , 能使天下太平 。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四月 , 宫中"出双头牡丹芍药花画图示宰臣 , 令三馆各进诗赋 。 "嘉祐屯年(1072年)十二月 , 有一日仁宗和从臣在天章阁观看三朝瑞物 , 在群玉殿举行宴会时赐花 , 还另赐宰相韩埼一大杯酒 。
宋朝时 , 一些官员或者士子戴花是与自身的仕途有关系 , 借戴花的美好寓意来提升自己的官运 。 其中 , 最受欢迎的就是巧药 。 芍药有"花相"一说 , 尤其是"金带围"花开时被视为祥瑞之兆 。 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红叶而黄腰 , 号“金带围" , 初无种 , 有时而出 , 则城中当有宰相 。 韩魏公为守 , 一出四枝 , 公自当其一 , 选客具乐以赏之 。 时王岐公为倅 , 王荆公为属 , 皆在席 , 缺其一 , 莫有当之者 。 会报过客陈太博来 , 亟召之 , 乃秀公也 。 酒半折花 , 歌以插之 。 四公后皆为首相 。
这说的是金带围花开时 , 城中一定会出宰相 。 这源于韩埼"四相簪花"的故事 。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 , 韩埼任扬州太守时 , 官署后园中有一株芍药一条枝干有四条分岔 , 每枝都开了一朵花 , 且花瓣上下呈红色 , 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 , 因此被称为"金缠腰" , 又叫"金带围" 。 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 , 而且传说此花一开 , 城中就要出宰相 。 当时 , 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两个人正好在扬州 , 韩埼便邀他们一同观赏 。 因为花开四朵 , 所以韩埼邀临时请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参加宴会 。 在饮酒赏花的时候 , 韩埼剪下这四朵金带围 , 命侍女在每人头上各插一朵 。 在此后的三十年中 , 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 。 因为花上有一道黄蕊 , 人们便认为其象征日后大红大紫 。 《梦溪笔谈》中韩埼"四相簪花"的故事流传至今 , 清代黄慎所作的《韩魏公簪金带围图》做为国宝文物 , 也记载了这一故事 。
之后 , 芍药与官运亨通便联系起来 。 韩琦"四相簪花"的故事让巧药增添了吉祥富贵之气 , 而"金带围"踪迹难觅 , 又使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 因为金带围稀少 , 能够簪戴的人也不是普通的人 , 多为地位较高的官员 。 普通士子簪戴芍药 , 借此希望自己能够中举并能当上高官 , "金带围"也成为科考士子也目中的祥瑞之物 。 总结
男子簪花成为宋代世人竞相追逐的风尚 , 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 以俗为美的观念推动了宋代簪花礼俗的发展 。 朝廷中簪花礼仪制度的发展 , 带动了民间簪花风气的发展 。 宋代世人以簪花为美 , 在北宋时 , 宋真宗和仁宗时期男子簪花礼俗得到了较大发展阶段 , 到徽宗时期发展到非常盛大 。 到了南宋时期 , 男子簪花现象普遍繁盛 , 上至皇帝、大臣的隆重替花礼仪 , 下至黎民百姓 , 皆喜爱替花 。 皇帝赐花于群臣用来显示天恩浩荡、普天同庆 , 官员或是进能够得到皇帝賜花为一大幸事 , 这种方法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 。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
宋朝时 , 人们在重要的典礼、宴会、婚礼和节日时行簪花这种礼俗 , 使得在宋朝时男子簪花现象特别突出 , 有别于其他朝代 。 在民间 , 男子簪花的风俗得到发展 , 人们认为簪戴相应的花朵可以趋吉避害 , 因此男子簪花得到重大发展 。 宋朝时 , 男子簪花已是常态 , 这显示了宋朝民众的社会风气开放的一面 , 在宋代社会生活史上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