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在老牌出版社,我亲手给“学术垃圾”整容

本文系网易“人间”工作室(thelivings)出品
人间|在老牌出版社,我亲手给“学术垃圾”整容

人间|在老牌出版社,我亲手给“学术垃圾”整容
12017年7月中旬 , 经过层层筛选 , 我入职某家知名出版社 。 这家出版社是国内的老牌出版社之一 , 不仅出过不少经典畅销书 , 在出版学术著作方面更是颇有名气 。我所在的文史编辑室一共有7个人 。 主编姓朱 , 年近不惑 , 因为长期的伏案工作 , 背有些驼 , 见人笑眯眯的 , 看似和气 , 眼神却很犀利 。 我刚进社 , 他就跟我大谈出版情怀、编辑的责任与荣誉 , 听得我热血沸腾 , 立志要做一个优秀的出版人 , 可到办公室一看 , 心就凉了半截——编辑们都埋在一堆堆的稿件之中 , 表情凝重 , 时不时还传出一两声叹气 , 氛围很是压抑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不容易 , 要经过各种锻炼 , 至少要2年才能独立编书 。 ”主编说 。主编也是出版社里有名的“拼命三郎” , 不是在拉选题 , 就是在拉选题的路上 。 所以 , 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都落在了周姐身上 。 我入职的第3天 , 《编辑手册》还没看完 , 周姐就找到我说:“我这有本书 , 《XX史》 , 主编说你是学历史的 , 帮我看一下 。 ”想不到这么快就接稿子了 , 我有些激动与忐忑 , 赶紧问有什么要求 。“你就结合上一稿核对有没有漏改的地方 , 然后通读一遍 , 权当熟悉下编辑工作了 。 ”周姐让我一周后把书稿交给她 , 说作者已经催她好几次了 。出版行业作为年轻人眼中的“夕阳产业” , 离职率挺高 , 这家老牌出版社也概莫能外 。 之前负责这本书的两个编辑相继离职 , 书稿实在没人接 , 才落在学西方文学专业出身的周姐手上 。 周姐看历史方面的稿子很费劲 , 所以这次招聘特意选了我这个“科班出身”的 。“这书你感觉写得咋样?”我问 。 周姐没有直接回答 , 只说 , 不论怎么样 , 反正她已经尽力了 。 看她一脸愁云 , 显然是不太满意 。我从周姐那里取回书稿 , 很厚 , 一共有700多页 , 50万字 。 书稿分为上下两部 , 讲的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史 。 作者姓杨 , 是一个地方学院的院长 , 同时也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我顺手在网上查了杨院长的文章 , 发现他前几年还在一些重磅期刊发表过几篇文章 , 近些年没新的大作 , 就问身边上的一个老编辑:“这种教授写的书 , 问题应该不大吧?”他冷笑一声 , 说:“别 , 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 。 别以为‘教授’就省心了 , 级别越高的越得小心 , 里面坑多了去了 , 狗屁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是常事 。 ”我笑了笑 , 觉得同事说得太夸张 , 可看了没几页书稿 , 就不得不信了他的话——这本书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著作 , 但就像是把一篇篇的论文硬凑在一起的 , 跳跃性大 , 中间没有衔接 , 是毫无体系跟逻辑感可言的流水账 。我强忍着看到下半部 , 发现语句突然变得很生涩 , 像挤牙膏一样往外蹦 。 每看完一段话 , 我就要拼命地去理解这个杨院长到底想讲什么——明明全是汉字 , 连在一起却感觉不认得 。一本书上下部的水平差那么多 , 显然就不是一个人写的 。 我把问题反映给周姐 , 她却毫不意外:“你也是读研过来的 , 现在老师做的项目 , 不都是分给自己学生去做?前面应该是杨院长本人写的 , 差的自然是他的学生写的 。 ”“可这样的书卖出去不砸咱出版社的招牌吗?”我不解 。“别担心 , 这书估计连上市的机会都没有 。 ”周姐解释道 , “一共就印500本 , 作者自己买100 , 他的学校买150 , 他的学生买100 , 剩下150本 。 咱们挣的是他的‘资助费’——这本书‘资助’6万 , 咱们起码挣一半 。 ”“出版业越来越不值钱 , 纯粹的做书越来越难了!”主编后来也对我感慨说 , 如今 , 学术圈的氛围趋于浮躁 , 很多专家学者为了评职称、抢项目 , 造出大量的“学术垃圾” 。 科研项目在结项的时候要验收成果 , 文科类基本就是出一本书 。 这种学术书的需求量很小 , 没有出版社愿意白做 , 因此高校会出一些资助费 , 少则两万 , 多则八九万 。 高校很少会找小出版社或者民营出版公司 , 只喜欢名牌、老牌出版社 , 这样既容易通过审计 , 也有“面子” 。 我们出版社名气大 , 也乐意接——毕竟 , 挣这种资助费要比憋出一本畅销书容易得多 。一般情况下 , “教授”们写的书 , 好的就上市卖 , 不好的 , 要么自己全买走 , 要么就直接留在仓库里等着哪天去化纸浆 。 出版社每年都有很多不会上市的书 , 杨院长的这本就属于这类 。 周姐给我的要求就是:看有没有错别字和知识性的错误 , 文笔润色的活儿不操心 。既然领导发话 , 再翻起书稿 , 我也就不那么认真了 。 可是 , 问题还是不断地往我眼里蹦 , 甚至出现了一些连本科生都不会犯的常识性错误 。 我每更正一处 , 就在相应的位置贴一张便签 , 等全部看完一遍 , 书稿上满是红红绿绿的便签 , 十分刺眼 。我按时交了稿 , 周姐夸我办事认真 , 是个干编辑的料 。 但我却高兴不起来 , 心里还有些憋闷 , 建议周姐再找个专业人士看一遍:“我学术水平有限 , 书里错误太多 , 难免有疏漏 。 ”2一周后 , 周姐突然又把我叫到会议室 , 焦急地问:“你知道有哪些比较靠谱的‘查重软件’吗?”原来 , 上周主编找了一个专家给杨院长的书做“外审” , 没两天 , 书稿就被打了回来 , 专家反馈就两个字:“抄袭 。 ”——事情就是这么巧 , 李鬼撞见了李逵 , 外审专家在审稿时发现其中一章书稿完全是照抄了自己的论文 。 还好主编跟这个专家的交情深 , 对方只是退稿 , 没有深究 。听周姐这么一说 , 我吓了一跳——在学术圈 , 这算是相当严重的指控 。 读研期间 , 导师老高一直叮嘱我们:“不要抄袭 , 不要抄袭 , 这是大忌 。 ”所以 , 在我的思维中 , 学术上的“抄袭”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 这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学术品格 , 更关乎人格 。 这位杨院长身为一个大学教授、博导 , 拿来出版的书都敢明目张胆地抄 , 未免也太“横”了 。在出版业 , “抄袭”同样也是大忌 。 如果一本书被发现抄袭 , 责编和出版社都得受处分——当时 , 正逢主编“向上活动”、周姐评副编审的关键时期 , 工作办事自然愈发谨慎了 。周姐立刻联系书稿的负责人王秘书——许多教授出书都是只管交稿 , 后续的事都交给自己的学生或秘书对接处理——听到“抄袭”两个字 , 王秘书立刻就炸了毛 , 张口就说我们“诬陷杨院长、质疑杨院长的人品与学品” , 态度十分蛮横 , “你们不就是个卖书号的嘛?!”这句话把主编惹毛了 。 那天 , 他对周姐吼道:“不惜代价给他‘查重’ , 把证据锤死!”我问过周姐 , 为什么出版社不能像期刊那样在收稿的时候就查重?周姐说 , 现在一个靠谱点的查重软件收费都要万字20多元 , 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也就万把字 , 可一本书动辄二三十万字 , 如果每本书都查 , 这成本出版社承受不起 。我找了一个常用的查重软件 , 开始查杨院长的书稿 。 一般来说 , 超过15%的重复率就可以被判定为抄袭 , 当我看到显示结果时 , 震惊了——80%!我用的还不算是最严格的查重软件啊!我赶紧正了身子 , 仔细查看报告:这本书的上半部分都是用杨院长本人发表过的文章拼凑而成的 , 讨巧 , 算不上抄袭 。 重灾区是下半部分——不知道是他本身还是他的学生 , 连洗稿时常见的“同义转述”都懒得做 , 直接大段大段地复制粘贴 , 甚至还有不少段落是抄百度百科和网络博客 。我赶紧来到主编办公室 , 里面弥漫着一股烟味 , 主编一边使劲给自己扇风 , 一边修改杨院长的稿子 , 嘴里还“烂人”、“垃圾”地骂个不停 。 当看到我递过去的查重报告 , 主编气得把稿子往地上一推 , 喊道:“把这个给小周 , 让她给姓王的 , 看他们怎么解释!”当我把事情办妥 , 再次回到主编办公室的时候 , 主编已经跟杨院长通上电话了 。 从电话免提漏出的声音里 , 我听见杨院长的语气很平静:“书嘛 , 多少都有重复的地方 , 毕竟历史上就那么点事 。 报告我看了 , 前面都是我自己的文章 , 不是抄袭 。 后面多了点 , 但放在全文里 , 也没得多少嘛……”最后 , 杨院长还讽刺道:“这书深奥了些 , 你们没看懂 , 正常 。 ”主编的脸憋得通红 , 嘴里的话也不如之前客气 。 他说 , 这件事已经涉及到出版社的声誉 , “就算是印出来也要全部销毁 , 我们也是要求质量的 , 这种大规模抄袭的书我们绝对不印 。 ”见二人争论得那么凶 , 我识趣地退了出来 。一个下午 , 主编都在打电话 , 嗓门大到连走廊上都能听到 , 还不时蹦出脏话来 。 下班的时候 , 我看到主编瘫靠在椅子上 , 仰着的脸上盖着一本书 , 不知睡着了没有 。接下来两天 , 周姐就像一个收集证据的警察 , 不停地给杨院长的书拍照、做记录 , 可对方对抄袭的事并不是很在乎 。这一年 , 虽然时有高校论文抄袭的丑闻爆出 , 但并没有形成两年后的那种高压势态 。 抄袭被发现 , 最多不过是图书下架、口头警告 , 甚至许多高校一通调查之后 , 就不了了之 。 因此 , 杨院长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书能否按时出版 。 如果拖到12月 , 他的项目就要结项、拿出成果 , 现在开始修改书稿肯定来不及 , 所以他坚持不肯让步 , 甚至还劝我们放心大胆地印:“印出的书我们全买了 , 不让流出去就没事了 。 ”但主编坚决不同意 , 他还是那句话:“可以容忍写得烂 , 但绝不让一本抄袭的书从我手中流出去 。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3没想到 , 两周过后 , 杨院长的态度居然来了个大转弯 , 主动要求“撤稿修改” 。我通过圈子里的人打听到了一些小道消息 , 说是不久前杨院长的一个学生在毕业论文抽检中被判定为不合格 , 一些看不惯杨院长的人就拿这事做文章 , 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 杨院长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把事情压下去 , 如果此时再曝出他的书有抄袭丑闻 , 造成什么后果就难说了 。周一 , 两个陌生人行色匆匆地来到我们文史编辑室 。 中年模样的梳着一个大背头 , 戴茶色墨镜 , 穿了一身阿迪达斯休闲装 , 步履矫健;年轻的那个身材矮小 , 穿衬衫西裤 , 背着一个高高隆起的双肩包 , 脖子周围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 他们进来之后 , 径直走进了主编的办公室 。周姐给我发微信:“这就是杨院长跟王秘书 。 ”然后 , 我就听见主编办公室里先是传来激烈的争论声 , 后是大笑 。 不一会儿 , 周姐把我喊进去 , 主编指着我说:“这是路编辑 , 别看是个新人 , 要不是他提醒 , 就真出大事了 。 ”杨院长立刻起身 , 过来握住我的手:“感谢 , 感谢 。 ”当他得知我是X大毕业的 , 就问:“高老师你认识吗?”“那是我导师 。 ”“哎呀!名师果然出高徒啊 , 难怪眼睛那么毒 。 论起来 , 咱们俩还是师兄弟呢!”我从没听老高说过他还有这么个学生 , 但现场只能佯装客套 。杨院长只字不提抄袭的事 , 只说“自认此书还有很多不足 , 为避免麻烦 , 还是主动撤回修改” 。 谈话间 , 周姐不小心说了“抄袭”二字 , 王秘书立刻纠正她:“是重复 。 ”杨院长担心 , 修改书稿会耽误他12月的“结项会” , 主编则一脸轻松:“这个简单 , 到时我们先给你几本样书 , 应付结项没问题 。 ”我知道 , 这种会议大都是走走过场 , 以杨院长的身份 , 发下去的书也未必会有人认真看 。 若真有人找茬 , 也不会拿着一本样书去说事 。 不过 ,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 非到特殊时期 , 我们绝对不用 。 现在杨院长愿意修改 , 主编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杨院长连连说好 , 主编又补充:“正式成书也不能拖太久 , 不然我们这边程序也不好交差 , 所以需要你们也配合好哈!”说完 , 主编提出要求:修改稿必须提供查重报告 , 重复率不能超过10% 。“当然 , 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 ”接着 , 主编办公室里又充满了笑声 。事后 , 我问老高熟不熟悉杨院长 , 他回了我一句:“那个官迷啊?”老高说 , 杨院长年轻时 , 也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文章 , 算是青年俊杰 , 30多岁就评上了教授 。 后来 , 他去搞行政 , 就再也没拿出什么好东西 。 教授做行政不算稀奇 , 但杨院长对仕途、荣誉似乎格外渴望 。 一次 , 老高担任一个奖项的评委 , 杨院长是候选人 。 评奖前 , 杨院长跟老高套近乎 , 七拐八拐地认老高当“师叔” 。 评选结果出来 , 杨院长拿了二等奖 , 晚上聚餐 , 杨院长只跟评委主席喝酒 , 直接把老高这个“师叔”晾在一边 。最后 , 老高提醒我:“这个人不可深交 。 ”一般 , 老牌出版社接到一本书要经过“三审三校” , 即经过三级领导审核选题才能通过 , 书稿得经过“责编初校—外校—社里终校”3次校对才能印刷 。 这其中 , 还包含排版、封装设计、改红等各种环节 。杨院长的书“重走流程”是件丢人的事 , 不能被别的编辑室知道 。 于是 , 主编安排我负责初校、周姐二校、他自己三校 。 怕再出岔子 , 还找了个教授当外审专家 。8月的一天下午 , 周姐打来电话 , 让我跑腿去一个政府机关拿些参考资料 。 我赶到地方 , 看到一个跟我岁数差不多的年轻人等在那里 , 一问才知道 , 他是杨院长带的博士赵炎 。赵炎见了我 , 直接扔给我两大袋文件 , 表情很不爽:“上周好心好意去看老杨 , 居然把我当苦力使唤 。 毕业了也不得清净 , 哪有这样的老师!”赵炎2016年毕业后做了公职人员 , 他的牢骚话我不知道咋接 。 他看出我的尴尬 , 就请我喝了杯咖啡 , 顺带介绍杨院长这本书背后的一些情况——果不其然 , 书稿的后半部分 , 就是一批学生完成的 。赵炎说:“当时老杨给我们布置任务 , 每人各写一章 , 只说是课程作业 , 没说要放到书里面去——这种‘作业’ , 谁会用心写啊?抄来抄去 , 很正常 。 ”分页标题
人间|在老牌出版社,我亲手给“学术垃圾”整容
“他为什么不告诉你们这是要放到书里面去的?”我问 。“如果说了这是在做项目 , 按规矩他要付给我们津贴的 , 他当然是想省下这笔钱了 。 ”“他自己也不看吗?”“看个毛线 , 他管着学院 , 手里还有一堆项目 , 自己能凑出一半(书稿)就不错了 。 ”看来 , 杨院长本来想省点小钱 , 结果差点捅了大篓子 。 赵炎说 , 被我们查出抄袭后 , 杨院长把学生们臭骂了一顿 , 然后又给学生们下了死命令:这次书稿修改 , 他们必须好好写 , 认真改 。“我都毕业了 , 还得听他安排 , 要不是看他帮我找工作出过力的份上 , 我才懒得改呢 。 可怜我那些没毕业的师弟师妹喽 , 还得受他摆布 。 ”赵炎说 , 他读博的时候 , 杨院长对他们不管不问 , 一学期都见不到人影 , 只有学生请他吃饭的时候才会露面 。 从入学到毕业 , 杨院长不是安排他们干这就是忙那 , 给学生的一点津贴还不如学生自己倒贴的多 。 可成果结项时 , 他连致谢都懒得提学生一下 。 此外 , 每学期学生们还要想办法给他凑发票 , 报销的钱也要如数上交……其实赵炎讲的这些烂事 , 我在读研期间也见过 。告别赵炎后 , 我建了一个微信群 , 把杨院长书中每章的“作者”都拉了进去 , 这样方便发布信息 , 及时跟进修改进度 。转眼到了年底 , 我们如期把样书交给杨院长 , 他喜笑颜开 。 不久后 , 我看到他们学院的官网上特意发了整版的结项会的新闻 。 王秘书跟几个“作者”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这篇报道 , 还对这本未正式出版的“著作”大加赞扬 。4春节过后 , 学生们写的稿子已经交得差不多了 , 查重也降到了10%以下——他们的修改方法很简单 , 就是把抄袭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再讲一遍 , 由于用词过于刻意 , 读起来并不顺畅 , 但周姐说:“就这样吧 , 至少他们讲了人话 。 ”2018年4月 , 返回来的稿子我都审阅完毕 , 以为工作已经结束 , 没想到周姐突然告诉我 , 书稿的上半部分还要我多催着点 。“上半部分?那个没啥大问题啊 , 都是杨院长自己抄自己的 , 不算抄袭啊 。 ”周姐让我问赵炎 , 上半部分由谁来负责 。 赵炎说:“我一个师兄 , 姓张 , 一个读了快7年的博士 。 ”博士延期是常态 , 但读了7年的还是不多见的 。 赵炎说 , 这个张博士水平不差 , 有很高的学术追求 , 非要写出能够震惊学术圈的毕业论文才行 。 他提醒我:“这个人比较孤傲 , 不爱搭理人 , 干活也很磨叽 , 你得多催着点 。 ”我联系张博士 , 他的话果然不多 , 但是我能感受到一种不耐烦:“不用你多交待 , 我会尽快给你 。 ”一等就是两个月 , 期间我也催过几次 , 每次他都会说尽快 , 后来工作一忙 , 我也懒得管了 。到了6月 , 周姐问我 , 上半部分的稿子怎么还不给她 。“什么!还没交?后半部分的三校都快结束了 。 ”我只能摊手 , 表示张博士一直消极怠工 , 我也无能为力 。 “要不你跟王秘书讲一讲 , 他们自己人好说话 。 ”下午 , 我看到王秘书在微信大群里发消息 , 叮嘱大家“好好配合 , 按时交稿” 。 每个人都回复“收到” , 只有张博士毫无动静 。 最后 , 王秘书特意@张博士:“看到请回复 。 ”想不到 , 这个举动惹毛了张博士 , 他先在群里说:“姓王的 , 你点啥点啊?这事还用你交代!你嫌弃我干活慢 , 有本事你自己改啊 。 老子现在忙着毕业 , 找工作 , 没工夫改 。 ”接着 , 张博士发了好多愤怒和菜刀的表情:“每次都是你把项目资料往我这一发 , 然后就不管不问了 , 要你这个秘书干嘛使的?你也是个博士 , 干嘛不自己写?哦 , 对了 , 谁让你是个水货呢!当初要是没有我帮你 , 你能不能把你的毕业论文写完还不知道呢!”张博士的话越说越多 , 越说越过火 , 我兴奋地看着 , 只见杨院长突然出现了 , 他发了句:“这是工作交流群 , 不要乱发信息 。 ”接着 , 群里就风平浪静 ,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 可我建的小群里却像开了锅 , “作者”们纷纷都夸张博士好样的 , 替大家出了一口恶气:“这个王秘书就是狐假虎威 , 对杨院长点头哈腰的 , 对咱们的那个架子哟 , 比院长还院长 。 ”“我找他报个发票 , 你看他那个脸 , 冷得快掉到地上了 。 一听杨院长喊他 , 立马笑开了花 , 飞一样地跑进办公室 。 ”“每次都是欺上瞒下 , 把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揽 , 出了问题都往我们身上推 。 ”……看来 , 学生们讨厌王秘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 我听赵炎讲过 , 其实王秘书也不容易——杨院长对下属脾气很差 , 一年之内骂走了两个秘书 , 王秘书本来是被硬推上去“顶雷”的 , 没想到他一干就是3年 , 每天挨骂成了学院的一景 。周姐说 , 在当下这种高校行政机制中 , 王秘书也有存在的必要性 , “有些事也由不得他” 。我感觉周姐话里有话 , 表面在说王秘书 , 其实像是说自己——她是主编从其他出版社“撬”过来的 , 齐耳短发 , 一年四季都是一身运动装 , 走路带风 , 特别会来事儿 , 跟社里每个部门都混得很熟 , 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润滑剂 。 但她干得是否开心 , 谁也不知道 。我私下问赵炎:“张博士今天的话是不是另有所指?”“当然 , 你知道他为什么现在才毕业吗?”“你不是说他没写出想要的论文……”“他那么高的水平 , 顶级刊物都发了好几篇文章 , 论文能写不出来?你想啊 , 要是毕业了 , 老杨以后这些项目谁去做呢?这么好的学生 , 不得多发挥发挥价值吗?”我明白了——这种事在高校里也不少见 , 一些导师为了自己的利益 , 故意让优秀的博士生延迟毕业 , 为自己“打工” 。 为了顺利毕业 , 学生只能忍着 , 踏上了读博的这条船 , 想下船上岸 , 只能任凭导师这个“艄公”的摆布 。我只能感叹:“张博士真可怜 , 他今天肯定要挨批了 。 ”赵炎说 , 这可不一定 , 张博士平时不怎么讲话 , 可心里精明着呢 。 他只骂了王秘书 , 却没提杨院长一句 。 “真没好处他能干读7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他这一闹腾 , 指不定老杨给他什么好处呢!”我实在想不出来得是有多大的好处才会让一个博士生容忍杨院长7年 , 便问赵炎 , 当初杨院长是否也这么对他的 。 他回复道:“哈哈 , 那没有 , 我水平太菜 , 交给我几次任务 , 我都干不好 , 后来只让我干小活 , 看我没什么价值 , 早早地就让我毕业了 。 ”其实认识快一年了 , 我发现赵炎的学术水平不弱 , 若完全展示出真正的实力 , 或许他跟张博士一样还得在学校里啃书本 。 他俩一个故意“放水”准时毕业 , 但糊弄了自己;一个是认真搞学术 , 却被拖延至今耽误了青春 , 谁的选择是对的 , 我说不上来——要说谁错了 , 我想只能是掌握他们命运的那个人吧 。一个月后 , 张博士终于把书稿的上半部分交给我 , 不得不承认 , 经过他的修改 , 不仅文章内容丰富了许多 , 一些见解也更为深刻 , 让外审教授连连叫好 。我们加急工作 , 11月 , 书全部印出 , 终于松了一口气 。5但麻烦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地结束 。 杨院长的书完成后 , 编辑室要给社里提供成本清单 , 我们被卡在第一次的“查重费”上 。我们出版社对这种“零利润书”有固定的指标 , 规定这种带资助的书 , 前期的制书成本不能超过资助费的75% , 一旦超过就是亏损 。杨院长的书有50万字 , 正常要收他学校8万元的“资助费” , 但我们只收了6万元 。 书重走流程 , 排版费、校对费花了两遍钱 , 尽管我们拼命压缩 , 可林林总总 , 成本还是用去了4万5 , 恰好卡在“红线”上——如果加上“查重费” , 铁定超标 。当时 , 文史编辑室的“零利润书”的指标已经用完 , 再多一本“亏损书” , 不仅会影响全室编辑的绩效 , 还会对正在评选“优秀中层干部”的主编造成不良影响 。 我们想让杨院长出“查重费”——毕竟是他给的稿子有问题——可王秘书不愿意 , 理由很充分:“签合同里没有‘查重’这一项费用 , 又是你们自己主动查的 , 费用当然你们出 。 ”周姐给我算过一笔账:杨院长的这本书的项目经费 , 加上各种配套资金 , 一共是15万元 , 扣掉出版资助费与杂七杂八的花销 , 最后他自己剩下四五万不成问题 。“当初干嘛不多收点‘资助费’?”我问 。周姐也很无奈:“还不是为了以后好‘继续合作’——杨院长现在才50岁冒头 , 以后高升的可能性非常大 , 跟他维护好了关系 , 以后再从他手里拿项目不就容易多了 。 ”以前 , 我们出版社是事业单位 , 政府拨款 , 不愁吃喝 。 现在改制变成了企业 , 挣钱成了首要任务 。 出版行业僧多粥少 , 利润微薄 , 民营出版公司又加入其中 , 竞争更激烈 。 当下不仅是各个出版社之间在竞争 , 甚至出版社内部的各个编辑室也在竞争 。 为了创造利润 , 大家不遗余力 , 想尽办法去拉选题 。磨了好久 , 王秘书的态度依然坚决 , 周姐失去了耐心 , 说干脆由她私人掏这笔钱算了 。 想不到3天后 , 主编找到我 , 一脸的奸笑 , 说:“你去把‘查重’的发票给杨院长寄过去 。 ”原来 , 为了讨到这笔“查重费” , 主编耍了一点手段——他告诉杨院长 , 说自己联系了周老 , 想让周老帮忙为杨院长的书写一个推荐词 。 周老是圈子里的老前辈 , 一言九鼎的人物 , 为人出了名的耿直 , 经常在朋友圈里点名道姓“挂”一些“学术垃圾” 。 杨院长对自己“著作”的质量心里有数 , 真要给周老看完被“挂”了 , 那丢人丢大了 。周姐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现在杨院长正四处活动想再升一步呢 , 周老的许多学生都在担任要职 , 他可不敢冒这个险 。 ”于是 , 杨院长赶忙阻止了我们主编 , 说“什么都好商量” 。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查重费”以杨院长的“稿费”相抵扣 , 然后我们再额外送杨院长10本书 , 算作补偿 。2019年春节过后 , 我听说 , 杨院长已经由“院长”变为“校长” , 去另一个高校上任了;王秘书留在原来的学校 , 升任办公室副主任;张博士终于毕业 , 去了杨院长新履职的学校任教 。主编据说会在社里再调动一下 , 周姐拿下了副编审 , 随时准备接位 。 更有意思的是 , 社里觉得杨院长的这本书还不错 , 拿到市场上去公开销售 , 数据十分惨淡 。半年后 , 老高突然发微信问我:“杨校长那本书是你做的?”我连忙解释:“我就是个助理 , 只是帮忙看了看专业问题 。 ”“哦 , 今天见到杨校长了 , 跟我夸你呢 , 说我培养了一个好学生 , 认真负责 , 学术水平高呢 。 ”我不知道老高发微信时的表情 , 很难判断导师这是在夸我还是在讽刺我 。 我说要送一本杨校长的书给他 , 他当即推辞:“别麻烦了 , 不用看我就知道写得不咋地 。 ”我打开豆瓣 , 找到了这本书 , 发现底下只有一条评论 , 夸赞的话极尽谄媚之词 。 评论者的头像跟名字 , 让我觉得十分眼熟 , 打开微信上之前的工作群 , 果然找到了一个同款的“作者”头像跟名字 。编辑:罗诗如题图:《编舟记》剧照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