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引言
宋朝承袭了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政策 , 大力推动孝文化的发展 。
宋朝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朝代 , 其文化发展也不容小觑 , 宋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 发达的经济 , 与先进的科学技术 , 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宋代孝文化的发展亦得益于此 。
宋朝孝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完成了“移孝于忠”的过程 , 确立了“忠重于孝”的地位;二是将孝道加入进了理学之中 , 将“孝”学理论化 。
《孝经》中明确地将孝分成: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与庶人之孝 , 不同的社会地位 , 具体实现孝的方式也不相同 , 那么整个宋代是如何将孝文化深入人心的呢?"行孝"之风在宋朝的盛行
从孝的内容上看无非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封建家庭而言,提倡敦人化、崇孝悌 , 要求子女对家长必须绝对服从; 二是对皇权而言 , 孝的妙处就在于它的进一步转变 , 把对封建家长的“孝”转化为对封建君王的“忠”, 以孝事君则忠 。
孝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孝”还是“忠” , 或者说当“忠孝不能两全”时 , 是“忠”服从于“孝”还是 “孝”服从于“忠” , 这个难题在宋朝以前并没有完全解决 。
大体上来看 , 在唐朝以前,人们是偏重于“孝” , “忠”只是“孝”的延伸;唐朝则是“忠”与“孝”并举 , 实践中由各人自己把握 , 但仍将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视为善事父母 。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本文插图
这与统治者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孝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事君 , 直到宋朝才最终确立了事君重于事父母 , 即“忠”重于“孝” , 从而为人们在实践中作出了明确的指向 。
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后 , 随着儒学的不断发展 , 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在此基础之上 , 发展了“孝”的新的意识形态 , 形成了"程朱理学"的一派学说 , 以一派之言解释孔孟之道 。
其中 , 程颐、程颢认为"天命之谓性" , 而孝作为人的天性之一 , 就应当被世人推崇 。
他们还认为"父子君臣 , 天下之定理 。 "朱熹继承了程颐、程颢两人的观点 , 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 , 阴阳两个面 , 所有的事情都自有它的道理 , 因此在个人的生活中 , 要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 , 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 严格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
因此 , "程朱理学"理论在社会中的流行和传播 , 从思想意识层面控制了百姓的思想 , 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风气 , 满足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 儒学也就因此得到了历代宋朝统治者的推崇 。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本文插图
从历史的研究结果来看 , 谥号也都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孝文化的推崇 , 以及亲力亲为的决心 。
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启运立极英武容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 一直到宋度宗赵禥"端文明武景孝皇帝"的谥号追封 , 这些都可以看出宋代统治者对孝的一种执着追求和向往 。 "忠孝一体"成为宋朝的一种行为规范
宋代继承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传统 ,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 其实和宋代的特殊的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
宋代的统治者采用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 为了提高整个宋代社会百姓对这一政策的支持 , 实现孝的作用 , 统治者结合"程朱理学"发展了"忠孝一体"和"移孝于忠"的思想 , 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
首先 , 因为对孝的提倡 , 统治者选官用官的制度相对于前朝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从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 , 在宋代孝文化的催生之下 , 形成了科举重孝的特征 , 除此之外 , 宋代的以孝选官 , 还将孝设置为专门的一项标准 。
从基层选举人才 , 将其中孝悌之人称为"孝悌" , 并单独测试这些人 , 被选为进士之后 , 统治者还会对其他的考生 , 专门加上一门"孝悌"的测试 。分页标题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本文插图
宋太宗开宝九年 , 太宗将没有才能的进士罢官 , 同时弹劾了那些选人不规范 , 没有选到合适人才的考官 。
因此 , 宋代官员的考核选举和任命对孝悌和才华是同等看重的 , 其次 , 宋代专门制定了法律来惩戒不孝顺父母的人 , 也对那些将孝道与自己的生活做到言行一致的人进行嘉奖 。
《宋刑统》其中的第一条 , 明文规定了“不孝”的含义:"闻父母丧 , 匿不举哀 。 诈称父母死 , 是为不孝 。 "
如果有父母尚在人世 , 撒谎说父母已死的;父母已经去世但秘不发丧的 , 这些行为都称之为不孝 , 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 , 子女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 , 被发现了就要接受刑罚 。
比如《宋刑统》中就曾记载:如果诬陷父母的话 , 就要处以绞刑 。
总而言之 , 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就会让当时不孝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 而父母离世后 , 根据儒家传统思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
但是父母离世三年内 , 如果有不哀悼挂念逝世父母的人 , 要被流放三千里 , 如果在父母去世后哀期内作乐的话 , 就要被当众杖责一百 , 刑罚之重也足以要了一个人的性命 。
正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对不孝行为的严厉惩罚 , 才让宋朝人都对父母孝顺至上 , 不敢不孝 。
最后 , 宋代的统治者明白 , 如果想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 彻底的杜绝不孝的行为的发生 , 必然要采取教育的方式 。
从思想上 , 利用"程朱理学"学说来教导百姓 , 使其形成对孝的统一认识和理解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这样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教育中 , 在家庭的教育中 , 更是如此 。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本文插图
宋代的家训十分丰富 , 以《家范》和《居家杂仪》为例 , 前者系统的讲解了孝的内在含义和伦理意义;后者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出发 , 强调了子女对待父母要一切遵守礼法来办事 。
总而言之 , 孝道成为整个宋朝推行的首要法则 。 因为"程朱理学"将"君为臣纲"放在了三纲五常之首 , 宋代孝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忠重于孝" 。
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 , 但是出于伦理有常的原则 , 在忠和孝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 , 要将忠放在孝之前 。 这也是宋代朝廷统治的根基所在 。 "以孝治天下"成为宋朝维护了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社会 , 孝道更是被提倡与传承 , 自孔孟之道的出现 , 儒家学派成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首选 , 孝作为儒家学说中的核心 , 自然也就为世人所认可 , 并推崇 。
众所周知 , 提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会联想到孝道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的孝道 , 是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 。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本文插图
宋代人的孝文化 , 可以说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阶级 , 所有层面的人 , 不论是从统治阶级 , 还是市井百姓 , 整个宋朝盛行的都是对孝的重视和推崇 。
经济上 ,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 推动了俗文化的发展;文化上 , 文人地位的提高 , 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同时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举的文化繁荣局面 。
也正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 孝的传播和发展是"随风潜入夜"的 。 在政治上 , 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 , 明确选官用官制度 , 从个人的孝悌为基础出发 , 同时也重视文官的培养 。
宋朝的孝文化取得的效果则是无声无息、悄悄深入人心的的 , 从皇帝的亲力亲为 , 到后来一系列选官、律法制度的完善 , 构建了宋代"以孝治国"的基本政策 。
宋朝是古代传统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 其孝文化的卓越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 , 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发展 , 让人们从内心树立尊老爱亲的思想 , 三纲五常更是明确了忠孝的选择 。 其次 , 政治上"科举重孝"以及"忠孝并举"使得宋代的官员队伍不论是才能还是个人品行都没有问题 。 第三 , 法律对道德的约束 , 明确孝的标准 , 实行具体的惩处 , 都保障了孝的地位 。 最后 , 通过教育的教化功能 , 孝文化在整个宋朝形成了由内而外的社会风气 , 历久弥新 。分页标题
虽然宋朝的孝文化有着如此辉煌的成就 ,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宋朝依旧只是沧海一粟 , 宋朝孝文化的蓬勃发展 , 的确使儒学再一次鼎盛 。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
本文插图
回望宋代"以孝治天下"的政策 , 其取得的成果不言而喻 , 但为何在宋代末期 , 依旧会出现官逼民反、农民起义的现象四起呢?
其实 , 宋朝一开始的孝文化是以传统的"孝"为核心的 , 但程朱理学的发展 , 将孝逐渐归到了忠之下 , 形成"忠重于孝"的思想 。
这样或许能够加强统治 , 可是同样也会让原本纯粹的孝变成了愚孝 , 也正是如此 , 埋下了宋朝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 , 最终被元朝取而代之 。
参考历史文献:
《孝经》
《家范》
《居家杂仪》
【皮皮小历史|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宋刑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