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众所周知 , 科举制是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伟大发明 , 始创自隋朝 。 公元587年 , 隋文帝杨坚下令各大州郡每年贡选三位人才至中央 , 应考秀才 , 标志科举制度的诞生 。 科举制度的发明 , 不独使得人才选拔制度更加科学化 , 同时起到抑制地方豪强、权贵世家势力膨胀的作用 ,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 在历史上 , 它一直备受推崇 , 实行了有一千三百年之久 。
然而隋朝年祚甚短 , 存在时间不足四十年 。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 科举在隋朝尚处在草创阶段 。 它的制度难言完善周密 , 选拔出的人才数量也不多 。 实际上 , 隋朝只进行过四、五次科举考试 , 总共选拔出十几名进士(也称秀才) 。 依据史料深入爬梳 , 发现能够对号入座的人物 , 一共十三名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科举制图解
人们不禁好奇 , 隋朝选拔出来这十三名进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名副其实?隋唐易代 , 他们最后都去了哪了?我们不妨一一来认识他们:
1、刘焯:隋朝最早一批进士 , 被州刺史举荐应选秀才 , 射策甲等 。 而后被任命参与国史编修 , 时备顾问 。
刘焯在京多年 , 依靠与名流交游辩论 , 获得很大的声誉 , 却没能真正进入官场 。 因为太过恃才傲物 , 好面折他人 , 引生权贵嫉恨 。 最后他的闲职也被免除 , 被迫返回乡下读书 。 而后朝廷敕令 , 让他和好友刘炫前往四川辅佐蜀王杨秀 。 两人嫌遥远偏僻 , 辞聘不就 。 蜀王大怒 , 派人将他们拘捕 , 押解到军营服役 。 蜀王获罪 , 才被释放回来 。 隋炀帝即位 , 征为太学博士 , 不久去世 。 好友刘炫为他请赐谥号 , 朝廷认为官职太低 , 不配拥有谥号拒绝了 。
2、侯白:隋文帝朝进士 , 以滑稽俳谐称名 , 类东方朔 , 受朝士名人喜爱 。
有一回 , 杨素与吏部尚书牛弘退朝 , 侯白眺望天边 , 深有意味地说:“日之夕矣……”杨素哈哈大笑说:“你是说我们是‘牛羊(杨)下来’吗?”侯白巧用《诗经》中“日之夕矣 , 牛羊下来”一句诗 , 博得贵人一笑 。 隋文帝久闻其名 , 召见后果如其然 , 也非常喜欢他 。 杨素好几次想给他升官 , 隋文帝总是摇头说 :“侯白只是个笑星 , 当不了官的 。 ”仅特批了个五品官的待遇 。 侯白无福消受 , 月余后便病逝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王贞(约公元六一一年前后在世) , 字孝逸 , 梁郡陈留人
3、王贞:隋文帝朝进士 , 被授予县尉之职 。
王贞不喜欢琐碎吏务 , 以病辞官归家 , 隐居十余年 。 隋炀帝即位 , 齐王杨暕镇守江都 , 派遣使者向王贞致意 , 邀请他入幕 。 王贞来到江都 , 献上自己的文集 。 齐王阅后大加赞赏 , 赏赐十万贯钱 。 遭逢伯乐 , 王贞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 , 就因水土不服患上重病 , 只得辞行回家 , 不久病逝 。
4-6、杜氏三兄弟: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 。
在隋朝屈指可数的十几名进士中 , 杜氏三兄弟就占了三个位置 。 杜正玄在隋文帝末年高中秀才 , 少年天才的名声传遍京城 。 当时的宰相杨素对这个新晋少年很不以为然 , 直到有一次 , 他当众测试十余篇短杂文 , 杜正玄援笔立就 。 阅毕之后 , 杨素赞叹道:“此真秀才 , 吾不及也!”
杜正藏和杜正伦在隋炀帝时登科 。 杜正藏著有《杜家新语》一书 , 被视为行文写作的典范 , 海内青年后进争相效仿学习 , 还传播到海外的高丽和百济 。 杜正伦入唐后 , 在太宗朝为中书侍郎 。 高宗朝 , 拜相为中书令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上图_ 房玄龄(579年—648年)
7、房玄龄:十八岁进士及第 , 入唐后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 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世 。 大名鼎鼎 , 无须赘述 。
8、许敬宗:父亲许善心为隋朝礼部侍郎 , 为隋朝死节 。
许敬宗在隋炀帝年间进士及第 , 少年得志 。 入唐后 , 为李世民“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 高宗朝 , 怂恿高宗废掉王皇后 , 立武媚娘 。 而后党同武后 , 迫害善良 , 作恶多端 。 名位虽高 , 人品却备受诟病 , 被列入《新唐书·奸臣传》 。
9、孔颖达:孔子后裔 , 隋炀帝朝进士 , 也是进士刘焯的学生 。
入唐后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 迁国子祭酒 , 掌管全国教育 。 其主持纂修的《五经正义》 , 被称为儒家经典注解的集大成作品 。 参与编修《隋书》 , 被誉为良史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孔颖达(574年—648年) , 字冲远(一作仲达 、冲澹)
10、孙伏伽:隋朝进士 , 仕隋为万年县法曹 。
公元622年 , 又参加唐高祖举办的科举考试 , 名列第一 。 有人认为 , 苏伏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科举状元 。 历任刑部郎中、大理寺卿 , 史书记载以敢谏知名 。
11、韦云起:隋文帝朝进士 , 仕隋为谒者、大理推究 。
曾率军会同突厥讨伐契丹 , 俘虏四万余人口 。 入唐后总领北方九州军队 , 征讨突厥 。 而后因两个兄弟为隐太子李建成党人 , 李建成败 , 韦云起被政敌诬陷杀害 。
12、杨纂:隋炀帝朝进士 , 仕隋为朔方郡司法书佐 。
后因亲属杨玄感造反 , 被废为庶人 。 唐高祖起兵太原 , 杨纂前来投靠 , 历任长安令、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 史书记载 , 杨纂虽是进士出身 , 却不好文雅 , 专务友诡黠之辈以求攀升 。
13、张损之:《唐摭言》记载其为“隋大业中进士甲科 , 位至侍御史诸曹员外郎” , 留下的信息很少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隋朝疆域
据上可知 , 隋朝革新选拔制度 , 选举出来的十三名进士 , 身世遭遇各不一 。 有的暴享大名 , 最后消无声息 。 有的沉沦下僚 , 一生不得志 。 有的被视为笑料 , 盛年早逝 。 有的建功立业 , 流芳百世 。 从散乱的信息中 , 还可以总结出三点内容:
第一 , 隋文帝首开科举 , 却非常不重视选拔出来的人才 。
刘焯、侯白、王贞、杜正玄等都是饱学之士 , 但无一得到重用 。 他授予他们的不是闲职 , 就是不入流的官位 , 从没将他们当重要储备干部培养 。 作为中央选拔出来的顶级人才 , 刘焯竟然被一个藩王当成囚犯 , 解押到四川当下人使用 , 备受折辱 , 毫无尊严可言 。 而那句“侯白是当不了官的” , 更将隋文帝对科举和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的蔑视 , 表露无遗 。 可能因为是大贵族出身 , 轻易获得天下 , 隋文帝对白衣读书人始终没有好感 。 被他选拔出来的秀才和进士 , 没有一个获得善果 。

历史大学堂|隋朝首创科举,登科的十三名进士最后都去了哪
本文插图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 , 即隋炀帝
第二 , 隋炀帝继续推行科举制 , 选拔出来大量人才 。
可惜的是 , 这些人才没有在隋朝发挥作用 , 反而扶助唐朝取代了隋朝 。 隋炀帝总共为唐朝培养出三名宰相 , 至不济的 , 也混到部长级别 。 之所以导致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剧 , 并非隋炀帝不重视科举人才 , 而是他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很年轻 。 如房玄龄、许敬宗少年登科 , 只有经过历练 , 才能委于重用 。 但等到他们才堪重用时 , 隋朝已不幸灭亡 。
第三 , 事实证明 , 科举制是能选拔出有用人才、有效防范阶层力量失衡的良好制度 。分页标题
但在草创阶段的隋朝 , 它并没有产生巨大的作用 , 造成巨大的影响 。 无论从它选拔人才的数量 , 或者在对人才的委用上 , 其作用和影响对当时的社会而言 , 都微不足道 。 那种认为隋朝因为实行科举制 , 与大地主、大贵族集团产生利益冲突 , 从而导致灭亡的观点 , 得不到事实的支持 。
许多伟大事物初始创生时 , 都是静悄悄的 。 直到涓涓细流 , 汇成大海 , 人们才知觉它的壮阔和伟大 , 科举制度亦是如此 。 隋文帝父子在原来人才选拔制度基础上 , 添上轻描淡写的一笔 。 他们不会料到 , 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举 。 未来十数个王朝灭亡了 , 科举的生命还在延续着 。
文:张觉
参考资料:
【1】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99年
【2】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
【3】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4】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 ,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