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汉朝的贾谊写了《过秦论》上下篇 , 最后把秦朝早夭归结为"仁义不施 , 攻守之势异也"的仁政与否之上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杜牧《阿房宫赋》则归之于秦朝的穷奢极欲 。
苏洵《六国论》说是六国自弱后 , 为秦所灭 。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 , 要弄清楚秦国的官吏机构的构成 。 以及强大的秦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秦朝在初期的动乱里 , 没有快速的扑灭起义军的怒火 , 致使无法收拾 。 一 , 军转吏、转民"收天下兵 , 聚之咸阳 , 销以为钟鐻 , 金人十二 , 重各千石 , 置廷宫中 。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一向刚愎自用 。 他认为 , 秦帝国建立后 , 应该把军队转化为民力 。 目的是以民力搞基础工程建设 。 这个构想自然是不错的 。 所以他就这么做了 , 从开始到最后也没有停止 。
收天下之兵 , 聚之咸阳 。 不外乎就是收集拢天下的作战用的武器到都城咸阳 , 目的就是消除武力 , 实现和平 。 至于铸成"钟鐻 , 金人" , 那是很容易理解的:周朝不是有九鼎吗?大秦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 那朕就铸金人如何 , 无论重量 , 体积 , 造型 , 工艺水平均盖过了周朝之鼎 。
战争结束了 , 军队的人数骤减 , 职能转化了 , 武器收到咸阳集中熔化铸造成乐器和铜人 , 以示天下和平 , 不再起干戈 。 这就是秦始皇美好的希望 , 秦始皇认为自己已经搞定了 。 实现了"牧牛桃树之阴 , 放马南山之下"的和谐局面 。
铸了多少乐器?不清楚 , 数目一定不少 。 铸造了大铜人十二尊 , 每一尊重达千石 。 按一石为一百二十斤计算得60吨 。 七百二十吨金属铜做的矛头 , 兵刃及箭头等兵器的铜部件 。 要多少兵器才拥有这个教目?显然这个数目不小 。 军队没有兵器 , 算不上士兵 。 这样一来 , 在全国各地方的郡县乡里亭 , 恐怕少见铜兵器了 。 常备用以治安的兵器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 这对突发事件 , 肯定是件不幸的事情 。
战国时期 , 中国的冶铸中心在邯郸 。 赵国和韩国已经有了铁兵器 , 兵器应该换代了 。 但大规模使用的情况还是少见 。 至少秦国平定六国时是以铜兵器为主的 。 这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来 。 换言之 , 兵器成了铜人 , 那士兵的数量必然大幅度减少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那么 , 军队转化到哪里去了?
二 , 秦朝的军队转化为非军队 , 有两种情况 。
首先是秦国本土的关中兵变成各级官吏 。 秦朝那么大 , 需要许多的基层干部 , 这跟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一样实行官僚政治 , 官僚队伍必定足够 , 要不 , 法律法规无法推行下去 。
其次是六国的投降过来的军队被转化成劳动力 , 以从事生产或进行战后重建工作 。 (这条暂时不论)
这两条都脱胎于商鞅变法里面的"耕和战" 。 秦国本土的士兵打仗 , 六国到秦国的劳力负责种粮食 。 这种关系由来已久 。 秦国人自然就拥有了更好的福利和地位 。 秦国作为战胜国 , 他自然就要奴役其它国家的民众了 。 有爵位的士兵出关 , 当官为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三 , 军队的重要性秦始皇知道 , 他在固步自封之后 , 还是留有必要的军队 , 以防止反抗势力 。
秦国本地的关中兵 , 以军功升级成有爵位的士兵 , 才有可能在秦朝各地当地方官吏 , 到关外去推行秦朝的法律法规 , 治理民众 。 秦国的老兵们被分散到了全帝国境内的角角落落 , 担任了各级郡县乡的尉、守、丞、三老 , 椽 , 亭长诸如此类的执法者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四 , 秦帝国郡县制 , 数目庞大 分页标题
从秦始皇开始的三十六国郡发展成为四十二个 , 然后又变成四十八个 , 后来还有考证为五十二个郡 。 这个庞大的国家 , 就需要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各种具体的工作 。 从军功爵制升起来的士兵 , 就分配到各地去当管理者了 。 全国所需要的官吏 , 关中兵就成了秦朝中下层官吏的主体 , 这一数目十分庞大 。
秦人一直以征服者自居 , 认为他们是当时最有能力的人 , 应该奴役关外的被征服者 。 这可以从项羽在新安城坑杀秦兵得到证明 , 秦兵们要逃亡 , 原因就是 , 他们奴役过六国的士兵 , 怕他们复仇 , 所以 , 要跑 。 换个角度而言 , 秦兵至少是一些下级官吏 , 要不 , 是没有资格去压迫六国士兵的 。 所以 , 项羽认为秦兵不服 , 因此 , 把秦国投降过来的二十二万人马全部都杀了 ,活埋了 。 五 , 秦国的士兵要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吏 , 显然是不可能的 。
这样就造成了秦帝国官僚体系的整体素质低下 。 又加上秦朝总共只有十五年 , 就更谈不上搞什么干部培训了 。 这些兵痞恐怕连大字也不认识几个 , 还谈得上与国家服务 ,教化黔首吗?
这些兵当了官员后 , 对所在地的民众显然是一种灾难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李斯在提议“焚书”时 ,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的读书人说 , 要学习 , 找个法吏当老师 。
法吏当老师 , 这就是李斯的“以吏为师” , 而这样的机会又有几个人能够得到?秦二世胡亥的老师赵高 , 他是一个通晓法律的法学家 。 所以 , 把胡亥教得那么残忍 , 品质十分低劣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秦朝是有大量的儒生的 , 朝廷里面也不少 。
但是 , 儒生不受重视 。 有许多人跑了 , 不愿意为秦始皇服务 。 比如 , 商山四皓 , 混迹于山野林泉 , 也躲着秦朝的官员不露面 , 这样的人不少 , 但凡也点骨气的人 , 有点能力的人 , 都不喜欢秦始皇的那一套 。 这部分人也就放弃了为秦朝出力的愿望 。 这一部分就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 。 不仅置身于朝廷之外 , 而且对朝廷还有威胁 。
我们知道 , 萧何和曹参刘邦都是秦朝的中下层官吏 。 萧何最出色 , 秦国的御史大人要推荐他去都城发展 , 萧何是千方百计的推辞了 , 不去。 曹参比萧何低一级 , 而刘邦比他们都低 。 刘邦去咸阳 , 半路跑了 。 也没有人去告发 。 萧何曹参是保护着刘邦 。 张耳陈馀这些通缉犯 , 悬赏一千五百金也没人去干"赏金猎人"那些发财的事 。 张良刺杀秦始皇 , 为什么在全国之内找不到踪迹?这还是秦始皇钦办的大案 , 为期十天 , 结果 , 毛都没有捞着一根 。 这些说明 , 在外面的官吏没有用不称职 。 为什么没有用 , 也许就是他们办事能力差 , 不是不想给秦朝服务 , 秦朝的下层动摇不定 , 就在于下层官吏的能力和素质太低 。
秦朝的历史发展一直是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发展的 。 从秦孝公时开始 , 到秦始皇 , 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治民为主题思想的 。 这种思想在战争年代打天下是适应 , 但是 , 在和平时期 , 还是要靠仁政 , 要用儒家的思想解决民事 , 国家的一系列问题 。 因此, 吏治问题与吏治水平就格外地重要了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六 , 秦国在商鞅推行变法以来 , 公族势力一直遭到压制 , 世卿世禄制遭到排挤 , 显然 , 这大部分贵族是有名无实不得担任官职的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情况改变了 因为没有大的战争发生了 。 获取军功的路子减少了 。 甚至这条路断了 。 那么 , 秦朝的公族也就有了出头的机会 。 但是 , 秦始皇要搞中央集权制 , 就必须推行郡县制 。 郡县制一旦实现 , 公族和王族都无寸土之封了 。 变成了靠工资吃饭的匹夫 。分页标题
秦二世上台后 , 也大肆杀害功臣和宗族 , 很大情况是这些人手里没有权利 , 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 。 秦二世随心所欲地杀人 , 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 , 就在于这些人没有担任官职如果有官职有权利 总有一个两个起来反抗赵高的屠杀和秦二世的暴政 。 秦二世要换血 , 不曾想 , 这一杀就停不下手 。 在上层杀了一大批官员 。 使本来就官吏荒凉的环境更加荒凉 。 高官显贵死了一大批人 。 秦朝的吏治变得更加不堪 。
有军功的人 , 替代了他们 , 出来当官了 。 这是素质低劣的又一个原因 。 有军功的大部分人恐怕多是文肓 , 不识字的多 。 他们为政府服务的思想高不到那里去 。 这就造成了一大部分干部不称职 。 书上叫"治狱吏不直者" , 这部分人的数量庞大 , 可以说是老百姓治理老百姓 。 他们一旦有错 , 就成了罪犯 。 必须劳动改造 。 或者组成一支讨伐大军 , 去筑长城和伐南越 。 这就证明出这些军功士兵 , 军功阶层的秦朝士兵管理水平低 , 不称职 , 所以 , 秦始皇才把他们下了 , 又换上另外的秦朝人去 。 哪些不称职就变成黔首 , 又转了回去 一切从头开始 。 三十四年 , 适治狱吏不直者 , 筑长城及南越地 。
秦二世上位后 , 他也没有发现这个战略缺失 。 依旧推行残酷的酷吏制度 , 激化矛盾 。 终于在继位当年就发生了大泽乡起义 。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再从大泽乡起义的原因来看 , 这九百多人是去北方的渔阳换防驻守边境的"戍卒" , 他们的身份不好确认 , 一般认为他们是秦朝的下层官吏 , 因为犯了错误 , 才被逼去渔阳换防驻守边境 。 他们挑起事端 , 逼使两尉(恐怕是秦国关中兵出身)激怒众人 。 于是陈胜吴广杀二个尉官后起义了 。 他们九百余人 , 说是老百姓 , 却又是戍卒 , 身份不确定 , 但是没有武器却是真的 , 他们是"卒" , 以此类推 , 他们不是一般的民了 。
戍卒 , 去守卫边境的士兵
三十三年 ,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 为桂林、象郡、南海 , 以适遣戌 。 西北斥逐匈奴 。 自榆中并河以东 , 属之阴山 , 以为四十四县 , 城河上为塞 。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 , 筑亭障以逐戎人 。 徙谪 , 实之初县 。 禁不得祠 。 明星出西方 。
三十四年 , 适治狱吏不直者 , 筑长城及南越地 。
秦始皇三十四年 , 以秦朝的为官标准而言 , 不合格的官吏被处罚后 , 变成了劳力 , 去修长城或者征服南越 。
这种由士兵 , 变成官吏 , 又由官吏变成"治狱吏不直者" , 反应了秦朝的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 跟不上官方的要求 。 致使军功得位的士兵纷纷失去职位 , 再次成了黔首 。 成了劳力 。 七 , 简单粗暴的对应办法
秦朝的官吏管理不善 , 那就迁徙大量的人口入关 实现集中管理 。 兵力不够镇抚山东六国 , 集中迁徙人口是个办法 , 把民众迁到关中 , 西蜀等地方集中管理 。 秦始皇在世时搞了好几次 , 每次迁移动辄上万人 , 十万人不等 。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 , 十二万户 ,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
南登琅邪 , 大乐之 , 留三月 。 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 , 复十二岁 。
关中计宫三百 , 关外四百余 。 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 , 以为秦东门 。 因徙三万家丽邑 , 五万家云阳 , 皆复不事十岁 。
于是始皇卜之 , 卦得游徙吉 。 迁北河榆中三万家云阳 。
甚至连六国的都城也进行搬到关重建 , 置于集中管理 。 可以看出 , 这种办法的优点实在是易于管理 , 但费力巨大 , 对社会和人口造成一种人为的浪费 , 破坏了人口结构平衡 。
秦始皇帝认为这样办可以减轻维持常备军的的支出数目的压力 。 关中是"实"了 , 关外却"虚"了 。 没有足够的强有力的官僚体系 , 还是没办法对付突发事件的 。 这是一种战备上的失策 。 陈胜吴广起义这件事 , 暴露了秦帝国没有足够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镇抚 , 说明了治国强军不可以盲目自大 , 本可以不对吏治队伍进行能力和思想教育 。 不合形势地裁处官员 , 势必是搬石头打自己的脚 。分页标题

劉一千五|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官吏能力缺失和更换频烦
本文插图
秦帝国在十间之间以武力消灭六国的政权机构 , 但在人心 , 亡国破家的六国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 , 他们不愿意为秦朝服务 , 这又失去一部分才能的人 。 秦朝的苛政 , 压榨得民众喘不过气来 , 时时有反抗之心 。 秦始皇恰在此时 , 官吏腐败而残暴 , 军队减弱而数目少 , 势必没有力量应对意外事变 。 秦朝的灭亡 , "仁政不施 , 攻守之势异也 。 "、"穷奢极欲"以及“六国自弱”等等之说 , 都有它的理由 , 而秦朝缺乏足够而成熟的官僚体系 , 镇压对付风起云涌的反抗力量 , 也是个刚硬原因 。
本文资料来自于《史记》、《资治通鉴》、《汉书》 。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