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_本文原题:杠亦有道 , 方为上策
文/编辑:甲鱼
每个人关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 有时候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了解到的信息和思维方式都存在不同 , 因为常常会和他人有不一样的看法 。
比如合力解决一个问题时 , 当不同的方法之间存在矛盾 , 就需要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相信合理的逻辑 , 得到最恰当的处理办法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会运用到 推理这一个基础能力 。 因为只有将前因后果都清清楚楚说明白了 , 才能让他人信服自己的论点 , 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对于小朋友来说 , 如果他们了解到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 , 发现他人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够完备时 ,他们会提出自己的合理质疑吗?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在德国的一个实验室 , 研究者分别邀请了 3岁和 5岁的小朋友进行一项问题解决的任务 。 相同年龄的两个小朋友被分到一组 , 合力完成一些选择 。 根据实验的目的 , 这两个小朋友一个是 目标对象(T) , 一个则为 非目标对象(NT) 。
实验者将为他们讲述一些故事 , 故事中需要用到工具来帮助主人公完成他们的心愿 。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嘿 , 土豆~
两人的面前会摆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密闭盒子 , 每个小朋友会接收到一些关于盒子里东西的信息 , 然后需要两人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 ,选出包含正确工具的盒子 。
以其中的一个故事为例子 , 说明两个小朋友得到的信息类型——
故事的背景是: 下雨了 , 但是小女孩必须现在去学校 。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目标对象T会收到好几条信息 , 这些信息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另一个小朋友会得到什么信息:
● 小女孩有一把伞、一双靴子和一件雨衣
● 她的伞是坏的
● 她的靴子有圆点花纹
● 橘色的盒子里有她的雨衣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根据不同的故事性质 , 非目标对象NT会接收到下面 两种信息的一种:
● [实验故事] 黄色的盒子里有小女孩的雨伞 。
在这个条件下 , T的第二条信息(她的伞是坏的)就能够发挥作用
● [控制故事]黄色的盒子里有小女孩的靴子 。
在这个条件下 , T的信息里没有存在可以补充的东西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在实验阶段 , 研究者会先讲述出故事背景 , 然后由另一个实验者分别单独告诉两个小朋友他们各自的信息 。 在一个小朋友得到信息的时候 , 另一个小朋友是戴着耳机听音乐的 。
之后 , 实验者会要求NT先进行选择 , 并询问原因 。 这时NT会根据自己得到的信息作出选择 , 并阐述理由 。
然后再询问T的选择及理由 。 如果NT选了雨伞(实验故事) , 那么T就可以对他进行反驳 , 因为他知道雨伞是坏的;如果NT选的是靴子(控制故事) , 那么T就没有理由对这个选择进行反驳 。
最后 , 实验者会询问两人 , 到底选择哪一个盒子 。
在实验中 , 实验者重点关注:
★ 实验故事的条件 , T有没有提供有效的反驳理由 , 并选择正确的盒子 。分页标题
★ 控制故事的条件 , T有没有不管情况 , 一股脑把这些无关的、没用的信息说出来 。
结果显示:在实验故事中 , 5岁的小朋友比3岁小朋友提供更多合理的反驳论点 , 并推动了正确的选择 。 在控制故事中 , 小朋友们都不太会提出什么质疑 。
后续研究训练了3岁小朋友 , 教他们分辨一条信息是否能够帮助推理问题 , 发现相比之下 ,训练后的3岁小朋友能够对不合适的办法提出更多反驳 。
如此看来 , 小朋友也能够理解“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道理呀~这种看似“杠精”的行为 , 如果背后存在合理的推理逻辑 , 那么也不妨一起探讨 , 毕竟杠亦有道、方为上策嘛 。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K?ymen, B., O'Madagain, C., Domberg, A., Tomasello, M. (2019).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Produce Valid and Relevant Counter-Arguments. Child Development , 91 (3), 685-693.
图片来源:
必应图片, 优酷视频截图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
本文插图
你可能还想看
【小朋友|杠亦有道,方为上策】本文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 ,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 欢迎转发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