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前言
公元384年发生在东晋与前秦南北两大政权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 , 彻底改变了南北方政治局势今后的走向 , 特别是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来说更是具有重要转折意义 。
前秦政权在国力最为强盛时期经过淝水一战的惨败 , 直接导致了政权迅速走向瓦解 , 在公元384年至 公元394年的十年当中 , 对于前秦来说是极为艰难并且逐渐走向灭亡的一段历史过程 。 《晋书》载:"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 , 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 , 臣恐非但无成 , 亦大事去矣 。 垂、苌皆我之仇敌 , 思闻风尘之变 , 冀因之以逞其凶德 。 "
淝水之战结束后 , 原本已经完成北方统一大业的前秦 , 80万南征大军此时此刻仅仅剩下10余万众 , 因此从军事实力上来说 , 前秦政权的有效军事力量已经损失殆尽 。
这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且崇尚武力政治时期当中 , 几乎没有稳固统治的可能 , 前秦政权军事力量的急剧衰弱 , 直接引发了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再度林立局面的出现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姚苌少数民族政权兴起 , 民族矛盾仍旧突出
公元384年及其以后 , 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林立的局面 , 虽然这期间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出现了11个 , 但是基本上没有势力很强或者如之前后赵和前秦政权那般迅速崛起 , 并且实现北方统一的政权 。
也就是说 , 淝水之战以后的北方地区的政权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政权数目繁多 , 并且各自割据一方 , 这使得北方再度进入了分裂割据 , 相互混战的动乱局面当中 。
另一方面 , 各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也有的在推行汉化政策 , 或者进行一些利国利民的统治政策 ,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 此时诸多林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还是非常残忍的 。
因此该时期的战争接连不断 , 这也使得众多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国祚一般不是很长 。 因此在该时期出现的诸多政权中也存在着某些相似的特点 , 这也是导致他们国祚如此短命的重要共同特征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十六国后期局势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的迅速瓦解前秦快速发展 , 有了统一南北的实力
前秦政权是氐族首领苻健建立的 , 在公元351年之时 , 苻健在父亲之前跟随后赵石虎打下的基业下 , 自立为天王 , 拥众十万 , 成为当时北方地区与前燕、前凉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
苻健时期就已经非常注重前秦的军事建设 , 特别是在军队士兵战斗素质的培养上更是如此 , 因此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前秦政权早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 。
到了苻坚统治时期 , 前秦才真可谓有了统一北方地区的国家实力 , 一方面前秦不断推行汉化政策 , 重用汉人群体 , 使得氐族人逐渐摆脱了原来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 前秦封建化不断加强 。
另一方面 , 苻坚此时更加注重军队建设 , 苻坚的野心除了能够消灭已经日趋没落的前燕和前凉之外 , 甚至想要度过长江 , 消灭东晋 , 进而统一南北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胡汉联合前秦势力迅速瓦解
因此 , 前秦政权在强大的武力政治和军事进攻下 , 于公元376年实现了北方统一 , 又在公元383年与东晋进行了战略决战 , 可惜惨败而归 。
此次战争失利直接使得原来以军事立国的前期迅速瓦解 , 一方面前期已经失去了对于北方地区地方势力的绝对军事压制 , 另一方面战争的失利使得前期统治集团土崩瓦解 , 矛盾丛生 。 公元384年 , 前秦统治下的前燕贵族割据东北地区 , 慕容王氏后裔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政权 。分页标题
紧接着前秦内部的羌族首领姚苌趁统治集团内乱以及前秦势力衰落 , 自称为秦王 , 后秦得以建立 , 并且其占据的是前秦的主要统治地区 。
公元385年 , 前秦统治者苻坚被后秦统治者姚苌杀害 , 此后的前秦政局愈发混乱 , 并且社会危机不断 , 在后秦羌族首领姚氏的军事进攻下 , 最终走向了灭亡 。 公元394年 , 前秦苻崇被杀 , 前秦就此灭亡 , 北方地区进入了十六国政局发展的后期 。 《晋书》载:"今明公宜降心从议 , 以副群望 , 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 。 苌乃从纬谋 , 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 , 大赦境内 , 年号白雀 , 称制行事 。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拓跋珪十六国后期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局势前秦政权灭亡 , 诸多独立政权纷纷建立
在前秦政权灭亡之前 , 由于其军事力量的崩溃 , 使得地方诸多民族势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独立倾向 。 当时的羌族和鲜卑慕容氏就是典型代表 , 并在之后出现了一波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纷纷建立政权的热潮 。
从公元384年至公元439年 , 各少数民族上层集团再加上部分汉人一共建立了13个政权 , 这使得整个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发展不仅复杂 , 而且十分混乱 。 这13个政权有的是灭之继立 , 有的是并立北方 , 相互混战 。
按照当时北方主要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可以将其政权划分为关东地区、关中地区以及河西走廊三地 。 鲜卑族主要集中活动在关东地区 , 他们以东北、河北以及中原北部地区为主要势力范围 , 相继有鲜卑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政权(公元384—公元407年) , 以河北地区为统治中心 , 都城在中山 。 鲜卑慕容冲建立西燕政权(公元385—公元394年) , 主要以山西地区为统治中心 。 《晋书》载:"慕容冲僭称尊号于阿房 , 改年更始 。 坚与冲战 , 各有胜负 。 尝为冲军所围 , 左中郎将邓绥、尚书郎邓琼相谓曰 , 不可不立忠效节 , 以成先君之志 。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鲜卑军队十六国后期的政治局面初步形成
北魏政权主要由鲜卑拓跋氏建立 , 起初被称为代国 , 以内蒙古地区为统治中心 , 并且最终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 。 鲜卑慕容德建立了南燕政权(公元398—公元410年) , 在之前慕容氏占据的东北和河北地区当中割据山东一带 。
北燕政权是少数由汉人建立的政权 , 丁零人翟氏建立了翟魏政权(公元388—公元392年) , 势力范围在河南地区 。 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羌族首领姚苌建立的后秦(公元384—公元417年) , 以长安为都城 。
匈奴人在该时期卷土重来 , 但是建立的夏国规模并不大 , 其势力范围也只涵盖陕西部分地区 , 与成汉时期相差甚远 。 此外在河西走廊地区则出现诸多政权 , 它们分别是鲜卑人建立的西秦政权 , 氐族首领吕光于甘肃武威地区建立的后凉政权 。 另外还有北凉政权 , 南凉政权 , 西凉政权 。 这先后出现的13个少数民族政权构成了十六国后期的政治局面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北方战乱北方十六国后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十六国后期的13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共同特点
在十六国后期先后在北方出现或者并立的13个少数民政权中 , 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 首先 , 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掌握政权实际统治力 , 是共有的特点 。
这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往往有着强大的领导力、部落背景 , 特别是军事力量 , 他们往往能够通过统一本族诸多部落之后建立起政权 。
此外这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不论是在崛起过程 , 还是在建立国家以及建设国家的过程中 , 都十分注重拉拢汉族上层分子、士族力量 。分页标题
也就是说十六国前期时 , 前赵以及后赵那种不断汉化的政策已经得到延续 , 在十六国后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 不过 , 有的政权也会因为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 使得政权建设出现混乱的局面 , 从而造成少数民族政权普遍短命的现象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吕光各国之间的冲突、战争不断 , 百姓反战情绪极高
另外 , 该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注重胡汉之间的联合 , 但是依然没有摆脱起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的残暴性格 。
十六国后期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依然十分崇尚杀戮 , 因此也引发了频繁的社会动乱 , 只有代国 , 也就是后来的北魏在统治上比较注重温和政策 , 这在当时政局中是非常罕见的 。 《魏书》载:"性骄虐 , 视民如草芥 。 蒸土以筑都城 , 铁锥刺入一寸 , 即杀作人而并筑之 。 匠呈必死 , 射甲不入即斩弓人 , 如其入也便斩铠匠 , 凡杀工匠数千人 。 "
最后 , 正是因为十六国后期复杂并立的政权局面 , 这使得当时北方常年战争不断 , 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各种资源不断兵戎相见 。
虽然有的政权首领能够在战争获取巨大利益 , 但是根本上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 , 因此相较于南方东晋政权的偏安江左来说 , 战火纷飞的北方也不见得能够好到哪儿去 。
北方地区也在战争的冲击下 , 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难以维持 , 经济发展已经陷入停滞 , 甚至倒退 , 百姓的反战情绪十分高涨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
本文插图
氐族军评价
淝水之战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地区政治局势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一方面使得东晋政权转危为安 , 并且在日后更加坚定偏安一隅的决心 , 使得收复祖宗之地的愿望彻底化为泡影 , 直到东晋王朝被南朝取代 。 而北方霸主前秦在此次战争过后迅速瓦解 , 北方地区进入了十六国的后期 。
十六国后期阶段 , 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以及并立存在的13个少数民族政权 , 按照其民族主要活动以及统治范围可以划分为关东地区、关中地区以及河西走廊 。
其实笔者认为将关东地区划分为东北地区、河北地区或许更为直观和准确 , 这些以民族活动范围为标准划分出来的地界实际上就是该时期北方政治局势分割的大体现状 。
北方地区少数民政权之多 , 便会使得该时期的战乱不断 , 各个政权之间、各个民族之间甚至是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 在这个阶段中 , 没有所谓的盟友或者集团 , 为各个政权首领所关注的就是根本利益 。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方式相较于十六国前期阶段来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 相反有的少数民族首领还在依然奉行残忍的民族仇杀政策以及民族歧视政策 。 政权内部尖锐的民族矛盾、政权与政权之间的矛盾都成为了该时期诸多政权短命的重要原因 。
【历史多面手|前秦政权崩溃,各小政权迅速出现,“十六国时期”战乱从未停歇】参考文献:《晋书》、《魏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