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累计募资15亿美元、三年开店万家,便利蜂借“算法”逆势扩张
昔日北京便利店“霸主”全时陷入关店危机寻求合作时 , 便利蜂再获资本输血引关注 。
5月25日 , 有消息称 , 便利蜂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 。 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PE、国家主权基金、国际一流大学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 。 对此 , 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北京地区门店确实已实现盈利 , 关于募资的消息也属实 , 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中国便利店市场 。 ”但对于融资更多细节 , 该负责人表示暂不便透露 。
值得注意的是 , 与全时因资金断裂关停京津区域门店相反 , 疫情期间 , 便利蜂加快了自己开店的步伐 。 今年以来 , 便利蜂不仅在原有的华北、华东市场加大开店力度 , 还陆续进入广东、山东、河南等省市 。 截止2月 , 便利蜂在全国已有1500家门店 , 北京地区门店超500家 。 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此前表示 , 按照内部规划 , 便利蜂已将未来3年的门店目标数上调至1万家 。 同时 , 便利蜂所有门店均为直营 。
三年直营店1500家、北京门店两年实现盈利 , 便利蜂的速度和成绩在零售行业前所未有 , 但中间也饱受争议 。 此前 , 全时因资本引发的崩盘让整个行业反思:依靠资本输血的新零售便利店模式还能挺多久?而再获融资的便利蜂前路几何?
三年扩店至万 , 还要烧掉多少钱?
与其他便利店相比 , 从创立起就强调“算法驱动”的便利蜂稍显“非主流” 。 2017年 , 处于初创期的便利蜂因同时布局共享单车、无人货架和新零售三个烧钱风口一炮而红 。 除横跨风口外 , 便利蜂还因“坚持直营、高速扩张”饱受质疑 。
不同于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采用加盟的方式 , 实现店面运营的扭亏为盈 , 便利蜂所有门店均采用直营模式 。 尽管是直营模式 , 但开店快一直是便利蜂的标签 。 自2017年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后 , 仅三年多的时间 , 便利蜂就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了1500多家店 。 其中 , 北京门店数量就超过500家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的7-11只有280多家门店 , 2013年进入北京的罗森才100多家门店 。
此前 , 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表示 , 按照内部规划 , 便利蜂已将未来3年的门店目标数上调至1万家 。
高速扩张背后的逻辑在于 , 便利店作为一门薄利重运营的生意 , 需要一定密度的门店数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协调作用 。 资深零售业观察人士、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认为 , 便利蜂前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去开拓市场 , 未来如何盈利将是一个问题 , 并且 , 随着开店速度的加快 , 便利蜂的人力、资金、商品供应储备都将面临着更高的挑战 。
不过 , 据便利蜂表示 , 目前北京地区门店已实现盈利 , 累计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6亿)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中国便利店市场 。 尽管新获融资的便利蜂在扩店方面底气十足 , 但在全时关店风波的发酵下 , 对便利蜂资金压力的质疑声再次响起 。
有便利店资深人士粗略估算 , 按照一家门店的装修、设备至少在60万元左右计算 。 以便利蜂3年内1万家店的目标为准 , 再新增8500家店铺意味着要投入51亿元的前期资金 。 而这并未将运营成本算入其内 。 采访人员从一位便利蜂内部从业者得知 , 一家开在北京核心商圈的便利蜂门店 , 大约400平方米左右 , 每日租金约为4500元 。
此外 , 便利蜂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称 , 今年将在天津市武清区建造中国最大规模、自动化水平最高、设施最先进的鲜食供应基地 , 一期工程面积达30000平方米 , 预计2021年底完工 。 这一系列举措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
天眼查信息显示 , 2017年2月 , 便利蜂获得斑马资本3亿美元的A轮融资 。 2018年10月 , 便利蜂获得腾讯投资及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战略融资 , 共计5.56亿美元(39.3亿元人民币) 。 2019年初 , 被曝出“考数学裁员”事件后 , 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发内部邮件称 , 公司目前的资金储备达到了数十亿元 , 这是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 分页标题
疫情促使行业洗牌 , 数字化或成关键要素
事实上 , 从2018年至今 , 便利店行业就不停传出借由资本疯狂扩张 , 资本冷却后关店倒闭的消息 。 最近 , 全时便利店关闭京津地区门店的事件也让行业重新思考 , 便利店到底该如何经营才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 而此次便利峰再获融资无疑提振了行业信心 。
蓝鲸采访人员采访了一位资深风险投资人对于此事的看法 , 该投资人表示:“在慢行业走资本推动的快模式 , 便利蜂善寻风口也会讲故事 , 但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选址、选品、供应链和周转率 。 一切不回归商业本质的发展 , 最后都只是昙花一现 , 比如ofo、摩拜等 。 数字化若是真血液 , 看好便利蜂的发展 , 如若不是则相反 。 ”
据了解 , 从创立之初起 , 便利蜂就自定义为“算法”驱动的科技公司 。 就如同公司愿景中所说的 , “便利蜂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 , 改良现有的零售模式 。 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 , 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 , 以用户为中心 , 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 , 使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 。
自带互联网基因的便利蜂 ,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让资本兴奋的话题 。 无论是布局共享单车、无人货架 , 还是引进7-11团队、整合供应链、尝试外卖业务、加大生鲜品类 , 以及3年万店的扩张速度 。 便利蜂在引发质疑的同时 , 也获得了资本的肯定和支持 。
在便利蜂创始合伙人庄辰超口中 , 便利蜂更像是一种未来形态 , 并且与其他便利店不同 , 它更注重的是背后的数据 , 而不是当下利益 。 他认为 , 便利蜂通过全链路数字化 , 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便利店日常经营决策中人的不确定因素 , 实现“系统管店” , 由此实现门店的快速扩张 。
目前 , 在疫情的助推下 , 国内便利店行业已进入洗牌期 。 可以预见的是 , 未来便利店们在不断外延扩张的同时实现商品差异化 , 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 经过规模化发展后 , 会慢慢走向资本化、品牌化发展 。
在此背景下 , 对于便利蜂而言 , 能否顺利实现扩张无疑考验着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 同时采访人员也注意到 , 如今的便利蜂早已不再讲述共享单车、无人零售的故事 , 而是开始专注于打造供应链能力、探索更多的业务边界 。
供应链方面 , 便利蜂除了加大门店的数字化改造外 , 还将在天津市武清区建造中国最大规模、自动化水平最高、设施最先进的鲜食供应基地 。 探索业务边界方面 , 便利蜂选择了探索门店业务可行性 , 也就是洗衣、打印等诸多方面 。
【便利蜂累计募资15亿美元、三年开店万家 , 便利蜂借“算法”逆势扩张】饱受争议的便利蜂 , 是在不断构筑自身竞争壁垒的同时顺利实现扩张且盈利 , 还是在烧完资金之后被戳破泡沫?蓝鲸财经采访人员将会持续关注 。
(责任编辑:常丹丹 HO016)
- 第一财经|AI芯片独角兽来了!寒武纪“闪电”过会,拟募资28亿元
- 北京商报|最高募资244.9亿港元 网易二次上市读秒
- 新加坡新加坡新增新冠确诊病例544例 累计确诊35836例
- Ahmed|这家便利店火爆抖音!5秒内全场免费拿,看完好想去!!
- BOSS说财经|低调的互联网大佬:与马云齐名,一年累计捐款高达8.5亿
- 中新经纬|京运通四连板累计涨幅超46% 公司:经营情况未发生变化
- 每日经济新闻|中芯国际披露招股书:募资200亿创科创板纪录
- 沙特沙特新增186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累计89011例
- 阁屋财经|最高募资244.9亿港元,谢逸枫:网易6月11日香港上市交易
- 融资前5月房企累计融资5627亿元 境外债市出现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