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农村题材剧起起落落 , 始终是国产剧中一个产量不高但又稳定存在的品类 。 搭上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政策东风 , 今年农村剧的阵营格外强大 , 但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又委实疲弱 。今年3月 , 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 , 研究确定了22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电视剧 , 要求各级电视台、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加大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购买与排播力度 。随后 , 片单中的一系列剧目开始陆续“空降”卫视黄金时段 , 与光鲜亮丽的都市情感剧、流量偶像剧并列 。 其中不乏佳作 , 但更多还是处于收视低迷、口碑惨淡的窘境中 。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但不管怎么说 , 从各大头部公司的项目片单中可以发现 , 扶贫剧和抗疫剧一样 , 已经成为可能是近两年内的重点任务 , 调配了一大批优质资源 。 像重点献礼剧之一的《闽宁镇》 , 就是高满堂策划、侯鸿亮制作、《都挺好》编剧执笔 , 由孔笙亲自执导 。入场的除了大编大导、头部公司 , 还有明星 。 比如湖南卫视之前播出的《绿水青山带笑颜》 , 主演杨烁、马苏 , 待播的《温暖的味道》 , 主演靳东、李乃文、吴越、高露 。此外 , 网传黄晓明将出演天娱传媒出品的扶贫题材剧《湘西纪事》 , 赵丽颖将出演郑晓龙执导、改编自《秋菊打官司》的当代农村剧《幸福到万家》——这部剧尚未官宣 , 网传阵容十分神奇 。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在阵容上加码 , 或许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 然而按照以往、特别是献礼任务剧的经验 , 高配阵容可以保证好的推广力度 , 却不能保证作品最终质量 。 反而很多时候 , 主创有了吸引流量的捷径 , 倒放松了内容上的打磨与改进 。你要说年轻人就是不爱农村剧吧 , “乡爱宇宙”一个个如数家珍 , 华农兄弟、徐大SAO都是心头好;你要说年轻人也爱接地气吧 , 好像连明星来了都不顶事 。 黄晓明、赵丽颖这样的主流阵容 , 能把大众的视线从都市再度拽回农村吗?中国农村剧 , 曾经很洋气据不完全统计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 , 我国制作发行的农村题材剧超过千部 。 手法从质朴到纯熟 , 调性从单一到多元 , 反映着中国农民的命运 , 乡土中国的变迁 。山东师范大学学者张新英将农村剧的发展梳理为大致五个阶段 。 1978年5月 , 表现苏南农村的喜剧《三家亲》在央视播出 , 成为中国电视剧复苏的起点 。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题材剧 , 一方面批判极左思潮给农村带来的苦难 , 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 城市化进程加速 , 激化了种种矛盾 。 农村题材剧的创作中 , 价值观撕扯和裂变而导致的剧痛 , 取代了上一阶段的乐观情绪 。 作品倾向于审视乡村文化桎梏 , 记录社会大变革中普通农民的心灵 。这一时期出现了在中国观众中引发巨大反响的“农村三部曲/女人命运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 。 三部剧皆改编自韩志军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 , 隔两年一部 , 体量都在十几集左右 , 这操作简直超前 。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90年代后期开始 , 国产剧走向娱乐化、商业化与题材多元化 , 农村剧在产量与影响力上开始不占优势 。 也是在这一时期 , “乡村精英”成为表现主体 , 优秀干部/致富能人改造偏远村镇、带动老乡致富的苏爽模式开始出现 , 比如2002年的《刘老根》 。21世纪之初 ,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带来了新一轮的农村剧创作高潮 。 除了之前的苦情类与致富类还在延续 ,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以及反面的留守者对土地的热爱)成为新的选题 。这一时期 , 本山大爷带来了被B站后浪们奉为神作的《马大帅》;管虎延续了他在《上车走吧》里的纪实风格 , 拍出了9.5分的《生存之民工》和9.3分的《外乡人》 。 不少网友猜测 , 黄渤可能就是因为《民工》里出色的表演被宁浩挑中 , 出演了《疯狂的石头》 , 从而开启了他的国民影帝之路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冲击之下 , 农村剧的衰落与乱象基本从2011年起 , 农村剧的产量与影响力再度回落 。 偶有佳作 , 但整体来看 , 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国剧市场中走向了边缘化 。这一时期新的亮点是年代农村剧 。 往往是从某地方、某家族切入 , 全景式地展现农村和农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变迁 , 颇具史诗感 。 比如改编自当代文学代表作的《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 山影的《老农民》 , 还有姑且与之一脉相承的《大江大河》 。《老农民》于2014年12月底登陆山东卫视、北京卫视、河南卫视、黑龙江卫视首播 , 对打同期的《武媚娘传奇》 , 尚能成为收视黑马 。 2017年播出的《白鹿原》就没有那么好运 , 收视与口碑几乎倒挂 。2014年还有一部吴秀波主演的《马向阳下乡记》 , 是近年来少有的 , 在电视收视、网络评分与官方奖项多个层面上都表现突出的当代农村剧 。 它虽然是一部扶贫主旋律 , 但并不脸谱化 , 剧情上讽刺了某些现象 , 人设也有一定突破 , 比方说这个与吴秀波当时的形象高度契合的“都市雅痞” 。分页标题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事实上 , 不需要重金打造年代布景、某种意义上又存在刚需(任务剧或者中老年专供)的当代农村剧 , 可能才是农村剧里产量最多最稳定的 。 然而这也意味着泥沙俱下、乱象丛生 。比方说以《乡村爱情》为代表的农村喜剧 。 《乡爱》小人物、人情味以及东北笑星们的表演也能满足观众轻松下饭的需求 , 从电视时代到网络时代都屹立不倒 , 然而始终逃脱不了“审丑”、“低俗”的争议 。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另一类农村苦情剧 , 收视往往不错 , 但用互联网上的眼光看 , 价值观极其陈腐 。 编剧擅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飞来横祸烘托女主的善良坚忍和无私奉献 , 最后再来个强行原谅强行HE 。 父母辈看了会怀旧 , 年轻人看了会窒息 。 故事已经谈不上什么逻辑 , 更别说书写现实了 。年轻人真的不爱看农村剧吗?农村题材、扶贫故事 , 真的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吗?怎么可能 。因为在追逐明星、颜值、甜剧的同时 , 年轻人同样也会沉迷种田网文和经营类游戏 , 乐于在短视频平台看素人赶海、做菜、吃饭、学习……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 ,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 人们实际上更需要舒缓治愈、细水长流的内容 , 能提供点虚假的成就感就更好了 。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可惜大部分扶贫剧 , 或许是承载了太多“任务” , 又或是唯恐题材太过日常化、缺乏戏剧性 , 将重心放在了喊口号式的宣传或者人物之间的情感伦理纠葛上 , 稀释了事业线 , 冲淡了种田与致富的爽感 。这方面 , 一个的正面例子是2018年的改革开放献礼剧《最美的青春》 。 该剧由郭靖宇团队打造 , 以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先进事迹为原型 , 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 , 以主人公冯程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开荒造林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种树 , 为什么种和怎么种 。 剧方专门开过一个微博话题就叫#谈恋爱不如种树# , 你品品 。
盘活农村剧,又想靠明星?
另外 , 不是有这样的说法么 , Z世代的爱国热情要比前几代人更高涨 。 年轻人可能并不介意去了解本国的现实、本国的人民 。 只不过 , 论真实 , 承载着任务的电视剧往往比不上纪录片和草根短视频 , 偏偏这两类内容眼下也很发达 。总而言之 , 左边有题材更花哨、娱乐性更强的普通影视剧 , 右边有更加真实的纪录片和短视频 , 扶贫抗疫这类“时代报告剧”的优势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更好更吸引人?明星阵容很重要 , 但一定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 切莫模糊主次 。 来源:公众号娱乐硬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