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需要“国标”

【新闻随笔】作者:封寿炎尽快组织研究、制定和修订长城保护维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 用来指导实际的保护维修工作 , 已经成为保护长城的当务之急 。日前 , 长城资源大省河北审议通过了《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 , 对长城保护的责任主体、具体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 这是长城保护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 但是 , 要把全国范围内的长城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轨道 , 还要尽快制订全国统一的长城保护工作标准规范 , 以“国标”推动长城保护工作“纲举目张” 。俗话说“万里长城永不倒” , 可事实上 , 长城远非固若金汤 。 今年以来 , 辽宁的“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事件 , 再度让长城保护的话题进入公众视野 。 在其他地方 , 长城也一再展露出它脆弱的一面 , 毁损、坍塌、消失的危险成为一段又一段长城难以摆脱的阴影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 , 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 , 其中6259.6公里的人工墙体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 , 保存一般的约为20% , 保存较差的约为40% , 消失的约为30% 。 保存较好的明长城尚且如此 , 其他朝代修筑的长城的保护现状可想而知 。长城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可依” 。 更准确地说 , 法律并不缺乏 , 真正缺乏的是具有针对性、明确的法律规范 , 以及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文物保护法》偏重于原则性的规定 , 对于不同文物的具体保护工作不可能一一详述 。 2014年 , 国家文物局编制了《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 。 然而 , 指导意见对具体的修缮施工规范和标准不够细化 , 各项保护维修工程仍然执行不同的标准 , 难以保证质量 。法律、规范、工艺标准方面存在的疏漏 , 直接导致具体保护维修工作的千差万别 , 也导致了“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事件所引发的各方争议 。 令人欣慰的是 , 舆论高度聚焦 , 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 , 使其提上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 最近 , 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长城保护工作的三大举措 , 其核心是全面排查长城沿线的保护工程 , 确保长城保护工程质量 。 有关负责人还特别指出 , 将加快完善文物保护工程标准规范编制工作 , 通过分析文物保护工程实际需求 , 尽快组织研究、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和规范 , 力争制订长城维修“国标”的工作明年取得初步成果 。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 缺乏全国层面统一规范的标准 , 长城保护维修工作就可能变成一团乱麻、一堆糊涂账 。 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是非常特殊的领域 , 一方面因为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 长城保护、修复的众多专业技术和传统工艺 , 非专业人士并不掌握 。 另一方面 , 文物保护、修复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 , 其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 保护、修复文物必须依法依规 。 而且 , 专业性和法律性往往互相渗透 , 非专业人士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 。 可见 , 如果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标准 , 各地、各单位自行一套 , 长城保护和维修工作就有可能陷于混乱 。“纲举”才能“目张” 。 尽快组织研究、制定和修订长城保护维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 用来指导实际的保护维修工作 , 已经成为保护长城的当务之急 。 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 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大无畏精神的象征 , 这种精神已经被谱写到国歌之中 。 期待在科学的标准规范指导之下 , 古老的长城能够得到严格、科学、精心的保护 , 永远保持屹立东方的雄姿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6日03版)<a href=https://club.kdnet.net/"http://www.gmw.cn">
长城保护需要“国标”
[责任编辑:孙宗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