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

前言
佛教是一种来自异域他乡的文化 , 佛教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原文化的宗教空缺 , 为中原民族提供了信仰 。而佛教的传承是源自西汉和匈奴双方之间的战斗 , 匈奴以其行踪不定和骑兵上的使得西汉屡屡受挫 。汉武帝在一次抗击匈奴的计划中 , 决定策反匈奴内部 , 遂派张骞入大月氏 。张骞在骑马来到西域之后 , 被当地人俘获 , 随即成为了大月氏的俘虏 , 习大月氏语言 , 信大月氏佛教 。
在西域结婚生子后的张骞依然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 , 十三年 , 这十三年张骞每日每夜都在想着西汉王朝的百姓 , 即使他已经成为了半个大月氏人 。十三年后 , 张骞不仅回到了西汉 , 而且带回了大月氏的语言 , 匈奴老巢的地图 , 以及中原地区从未出现的宗教——佛教 。直到西汉湮灭 , 佛教依然留存于后世 , 且在宋代时 , 传到了辽国 , 以契丹人的真挚信仰 , 延伸出一种新的妆容——佛妆 。

『』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佛祖投胎 , 东亚强国辽
化妆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普及了 , 历朝历代有其独特的装扮文化 。宋代女子妆容自然素雅 , 唐代女子妆容美艳开放 。据《汉书》:"骞以郎应募 , 使月氏",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 , 佛教的文化引入中原 , 而"佛妆"这一西域产物也在辽国风靡一时 。佛妆在宋代时 , 本来是邻国辽国内契丹族的妇女喜好的妆容 。契丹人信佛 , 将佛祖转世投胎的故事带入了他们的文化习俗中;在契丹人信佛的表现中 , 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佛像的痴迷 。在考古学家挖掘契丹的遗迹时 , 发现了许多契丹人打造的佛像 。以考古学家的推测和历史上的零星的记载 , 这个时代的契丹人为了打造佛像 , 耗费了大量的资源 。
这些佛像一开始只是使用石料打造 , 但随着辽国与东亚三大国中的占领优势地位 , 其经济也随之发展 , 从而获得了周围小国的资源补给 。契丹人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佛像上 , 其表现形式则是佛像不只是由石料铸造 , 华丽的金箔贴在了石像外 , 散发着金光的佛像象征着契丹的财富 。

『』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镀金佛像 , 奇怪的配色
契丹的妇女对佛家也十分热衷 , 经常到佛庙上香的她们 , 目睹了佛像镀金的过程 。出于对佛家的信仰 , 妇女开始效仿石匠为佛像镀金的手法 , 在化妆时为脸上加入金箔 。这也形成了独有的契丹妇女妆容——佛妆 , 佛妆的图案并非现代人认为奇怪 , 宋代时的百姓也难以接受 。以整张脸涂抹金色颜料为佛妆的基础 , 在眉毛上加入红色的颜料 , 嘴唇涂抹黑色植物汁液 。即便是有些怪异 , 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妆容的前身 , 黑色的唇妆与欧美妆的风格十分贴近 。
佛妆的取材以蔞蒿(一种野生植物)这种植物作为原料 , 将其当做面膜敷在脸上 , 冬日始 , 春日终 。一年翻篇 , 这张面膜摘下后 , 脸色洁白如玉 。唇妆以植物提取出的黑色染料涂抹于嘴唇 , 契丹人将其作为唇膏来防止虫害 。除此之外整张脸以金纸覆盖 , 以剪刀将金纸修剪为花鸟、星辰状 , 以阿胶为连接 , 将这张金箔粘贴到脸上 。这种金箔粘脸的手法又称呼为靥面 , 在契丹人的妆容中备受推崇 。

『』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辽国面膜 , 植物为原料
【『』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在辽国的契丹人心目中 , 佛妆有着同佛教一般神圣的位置 。据《使辽录》:"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 , 谓之"佛妆" 。"分页标题
佛妆在史书中有所记载 , 胡妇女即是契丹妇女 , 契丹妇女以佛妆为美 , 不同于宋人的淡妆浓抹 , 服装鲜艳的色彩在契丹妇女面部表现出极大的震慑力 。而比起这种契丹的独特美感 , 其天然的用料也是使得服装风靡一时的一大因素 。在宋人的妆扮涂料都是以美存在 , 契丹的天然植物靥面在护肤方面大大胜过宋代的化妆品 , 有着使皮肤洁白无瑕的面膜也是佛妆的一大特色 。
在唐代后 , 也只有辽国的佛妆 , 既具有为女子的装饰增添魅力的效果 , 又有切身的保养皮肤的神奇功效 。这种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养料作为妆容来保护皮肤 , 也是现代面膜的前身 。而不同之处 , 则在于现代面膜片刻之间就可以拆掉 , 但佛妆在脸上却一敷就是几个月 。不过几个月之中却是不需要在妆容中耗费太多精力 , 这也是佛妆的优势之一 。

『』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契丹佛妆 , 宋人以为瘴
中原地区的宋人在建立了外交关系后 , 时有到契丹族拜访的机会 , 而得以接触契丹的佛妆文化 。服妆在契丹的受众皆为年轻美貌的女子 , 宋人未见过这些奇特的妆容 , 初见之时以为是契丹女子身体有恙导致脸色泛黄 。即使在直到了这是一种妆容后 , 宋人也一度无法接受这种全面泛黄的风格 , 故而佛教传承到了中原区域 , 而佛妆一直禁锢在辽国附近 。而对于辽国的这种奇怪妆容 , 宋人在回到宋国后也添油加醋的嘲讽 , "南人见状疑为瘴 , 墨吏矜夸是佛妆" 。
辽国尊崇佛教孵化了佛妆文化 , 在辽国风靡一时 , 年轻女子无人不化佛妆 。契丹民族以佛妆为美 , 佛妆即是佛教的象征又是美容养颜的保养物 。

『』自古以来众人皆知佛妆的传承,张骞流亡十三年,契丹佛像贴金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辽国与宋国的外交使宋人得以一窥辽人的佛妆文化 , 只是转换了一种视角 , 辽人的金箔佛妆就变成了面黄肌瘦 , 宋人对契丹佛妆的贬低一览无余 。宋人既没有了解过佛妆背后的养颜护肤 , 相关的认知在宋人的脑海里并没有建立 , 就以偏概全的嘲讽佛妆 , 难掩宋人固执的偏见;而另一方面 , 宋代的传统妆容在宋人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 , 这种外来妆容文化难以接受倒也是情理之中 。
佛教文化在契丹的传播 , 衍生了新生产物——佛妆 , 佛妆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实用效果为辽国女子的妆扮提供了新的方向 , 促进了辽国化妆品的多样化 。而从宋代的角度看辽国的妆容 , 以素净为美感的宋人显然是没有办法接受这种面黄肌瘦的美感 。
参考文献:
《汉书》
《使辽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