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导语:王十朋 , 字龟岭 , 号梅溪 , 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 45岁高中进士 , 擢为状元 。由于其政治地位过于显著 , 致使人们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王十朋学识渊博 , 才华横溢 , 在诗歌创作上很好的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 , 诗作多为忧国忧民、寓含教育之作 , 艺术手法更是别具一格 。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 , 韩愈和杜甫两位诗人对他影响尤甚 。那么与之相隔四百年的大诗人杜甫究竟是如何影响王十朋的诗歌创作的呢?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代龙图阁学士王十朋传世画像一、 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
杜甫生于传统的儒士家庭 , 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 在诗作中以"儒者形象自居 , 因此杜甫立身行事和诗歌创作主要是儒家思想指导的结果 。与之相类似的 , 王十朋则是受到了融合佛道思想之后所形成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 其思想中体现了和杜甫非常相近的仁政思想、弘毅精神、传统民族观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分析 。
1、 "仁政"思想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 也是杜甫政治思想的内核、行身立世的基础 。他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为忧国和忧民两个部分 , 希望朝廷能够任用贤能、听从上谏;同时希望统治者能体恤百姓 , 轻刑减税 。他的代表诗作"三吏""三别"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 , 表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 使杜诗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
而《王十朋全集》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学帝王仁义之术 , 则为德政;学霸者刑名之术 , 则为刑政 。……为政以德 , 是帝王仁义之学也 。"从中不难看出 , 王十朋也是认同仁政思想的 。同时 , 王十朋在夔州任职期间兴利除弊 , 实施新政 , 共留下诗歌315首 , 每一首都体现了他勤政爱民的思想 。离开夔州时 , 夔州百姓十里相送 , 足可见王十朋受到百姓的何等敬爱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杜甫诗作《无家别》配图
2、 "弘毅"精神
弘毅 , 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一句 , 象征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 , 被传统儒学看作是"修身"的重要体现 , 更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重大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 。
"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是杜甫毕生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 尽管多年蛰伏于长安的生活对杜甫打击很大 , 每天过着"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的困苦生活 , 但是他的政治热情却从未磨灭 , 这种百折不挠的性格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弘毅"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去世的前一年他写下了"致君尧舜付公等 , 早据要路思捐躯" , 将自己的毕生理想托付给了朋友们 。
而王十朋也在《张阁学挽词》(其一)诗中表达了相类似的政治思想 , 即"致君尧舜术 , 妙意托空言";还有《朴乡钓隐图》中提及的"他年致使尧舜上 , 坐使风俗俱还淳" 。绍兴三十一年 , 主战的王十朋在朝中受到众多主和派大臣的排挤被迫辞官 , 次年孝宗即位重新重用王十朋 , 王十朋也并未因前事一蹶不振 , 而是重燃信心 , 在《赴召》一诗中以"诏书又趣归天阙 , 愿竭孤忠赞中兴"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愿意为国家的统一事业做出贡献的忠诚之心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杜王两人的共同理想——致君尧舜上
3、 传统民族观
在古代 , 人们往往将华夏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称为蛮夷 , 认为他们是不开化、没有文明的野蛮民族 。自此以后 , "夷夏之辩"就成为了华夏文化的核心 。分页标题
杜甫诗作在细微之处也体现出"夷夏之辨"的特征 。如安史之乱后 , 西南边塞一带兵力空虚 , 吐蕃人大举进攻 , 杜甫作《冬狩行》呼吁梓州刺史章彝尽快出兵以保卫国家安全 , 诗中有"喜君士卒甚整肃 , 为我回辔擒西戎"的诗句 , 其中的"戎"便是华夏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蔑称 。此外 , 在763年作的《岁暮》一诗中有"天地日流血 , 朝廷谁请缨"字样 , 表达了作者在吐蕃入侵的危急时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愿意抗击敌人保家卫国的忠心和壮志 。从这里不难看出 , "夷夏之辩"影响了杜甫的民族观念 , 是他忧国忧民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王十朋生于乱世之中 , 经历了靖康之耻和宋室南渡 , 在宋金对峙过程中坚持站在拒绝议和的立场上 , 提出"将欲治外 , 必先安内"的主张 。他在《论用兵事宜札子》中提到"臣窃以为今日之事 , 有不可轻改者曰用人 。"表明了希望朝廷任用贤能 , 收复失地 。因此不难看出 , 王十朋和杜甫一样 , 其"夷夏之辩"都是忠君爱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十朋梅溪草堂
4、 基于传统儒学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 从孔孟时期就提出"安不忘危 , 存不忘亡""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这就是基于传统儒学所产生的忧患意识 。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其诗歌中 , 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经历 , 其诗歌中带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 因而被称为"诗史" 。安史之乱时他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的诗句 , 在听到军队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又"涕泪满衣裳" 。同时他深刻认识到"覆巢之下 , 安有完卵" , 对底层百姓给予最深切的同情 , 并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
与之相对应的 , 靖康之耻后 , 王十朋《伤时感怀》二首 , 以"伤时眼泪满襟血 , 更把少陵诗句哦"表达了对于亡国的极度哀痛和悲愤之情 。绍兴四年他又在《读亲征诏书二首》中写下"楚国群臣谁恸哭 , 杜陵野客自吞声" , 表达朝中众臣安于享乐却无报国之愿的痛苦 。同时 , 王十朋的诗作中也不乏关注民生的诗句 , 如《粜米行》中就有"豆米大半杂以糠 , 横索民钱名贴量 。"的诗句 , 揭露了当时的官吏压榨百姓的钱财粮食、官官相护的不耻行为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靖康之耻二、 在创作风格上的影响
1、 "现实主义"手法和"诗史"精神
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是春秋时期的《诗经》 , 尤其是其中《国风》的民歌和《小雅》《大雅》中的讽喻诗 , 很好的描写和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本质 。如最著名的篇章《硕鼠》就描述了统治阶级对于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
杜甫的诗歌从多个角度记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状况 , 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 如"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就是对于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这一对根本矛盾的揭示 , 还有"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描述了安史之乱时期长安的残破衰败的景象 , 体现出一个诗人的爱民爱国的深沉情怀 。《本事诗·高逸》中有记载:"杜甫逢禄山之难 , 流离陇蜀 , 毕陈于诗 , 推见至隐 , 殆无遗事 , 故当时号为诗史 。"此后杜诗"诗史"之名流传千古 。
王十朋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 , 体现出大胆直言、刚正不阿的特点 , 在《伤时感怀》中以委婉的笔法描述了靖康之耻二帝被俘的事实 , 表达了自己的哀伤和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另有《梅溪集》 , 其中的诗文对正史中叙述不足的内容做了补充 。如与之同时期的政治家史浩 , 正史中载其恪尽孝道、宅心平恕、备罄忠诚 , 然王十朋《论史浩札子》中却记录了史浩主和阻战、结党营私、压制言论等八项罪名 , 迫使孝宗罢免史浩 , 也让后人更全面的认识史浩其人 。分页标题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史史浩传世像
2、 "转益多师"与创新艺术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两大主张 , 前者指的是要对不同风格的诗词加以区分和剔除 , 同时要继承《诗经》以来的风雅典范 , 而后者则说明了应当向不同的人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 二者相结合就可以得出杜甫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在批判性继承传统诗风的基础上向多位名家大师学习 , 同时还要带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 。
王十朋的诗歌创作中也受到"转益多师"观念的影响 , 他十分推崇韩愈的诗词 , 对韩愈评价极高 , 自称"学韩诗 , 欲尽和韩诗" 。此外 , 王十朋的作品中对欧阳修也有一定的继承性 , 如其《点绛唇》中"庭院深深"是对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传承 。另有《读东坡诗》一词中以"东坡文章冠天下 , 日月争光博风雅"一句对东坡词做出极高的评价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王十朋在诗歌创作上的态度亦是要多方学习和借鉴 , 即"转益多师"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十朋所推韩诗三、 在夔州诗风上的影响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杜甫暮年时期在夔州旅居约两年时间 , 共作诗435首 , 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 , 诗风雄浑壮丽、酣畅淋漓 。王十朋在夔州任职亦是不足两年时间 , 留下诗作315首 , 涵盖怀古、政治、民风、景物等多个方面 , 是宋朝以夔州为背景留下诗词最多的词人 。
1、 怀古咏史 , 怀悼诸葛
巴蜀之地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 其中最多的就是曾经的蜀相诸葛亮相关的 , 如白帝城、八阵图、武侯祠等 , 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乱来到蜀地 , 看到了蜀地人民对于这位曾经的蜀相的悼念追思 , 遂作《蜀相》以追忆诸葛亮之奇才大略却又遗憾收场的悲剧人生 。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慨叹 ,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诸葛孔明一般建功立业 , 成为救世之才 。
王十朋曾作诗曰"奇才盖三国 , 壮志吞两都"赞诸葛亮才华过人 。凭吊武侯祠后又作《题诸葛武候祠》 , 对于当时的惨淡风云、天下三分的政治环境进行了回忆 , 叹其才华远超曹丕十倍不止 , 诗末还以"泪满襟如老杜诗"对杜甫"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做出了呼应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诸葛亮武侯祠
2、 追忆杜甫 , 化用典故
从前文的分析看来 , 王十朋对杜甫的仰慕不言而喻 , 在诗歌创作中多次化用杜诗诗句或典故 , 甚至在自己的诗文中常以杜甫自比 。如其进入夔州之时作《过虎牙》 , 其中的"虎牙铜柱为我好 , 却似先生出峡时"一句既是对杜诗《虎牙行》中"虎牙铜柱皆倾倒"的化用 , 又是对杜甫曾在此游历的追思 , 另外在《呈同官》和《游卧龙山呈刑可元章》中分别以"樽前记得少陵诗"和"诗涌江濆忆少陵"两句表达了对于杜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
在夔州人的心中 , 蜀相诸葛亮和诗圣杜甫是夔州文化的两大标志和脊梁 。而王十朋也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对于这样的夔州文化做出了回应 。

[杜甫]相隔四百年,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影响到王十朋的诗歌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杜甫旅决夔州图
结语:杜甫对于王十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人尽管身处"异世"但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命运 , 传统儒学使得两人有了思想上的碰撞 , 夔州之行使得两人的生活再度出现交点 。尽管王十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及杜甫"诗圣"之名 , 但其文学价值也不应被忽视 。从他对杜诗的推崇和继承来看 , 其文学史地位应当值得重新进行定义和思考 。分页标题
参考文献:
1、《王十朋研究》
2、《王十朋诗歌研究》
3、《王十朋之尊杜学杜及所体现的诗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