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秦王
战国时 , 群雄并起 , 战乱纷争 , 秦楚韩魏赵燕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 , 其中秦国和赵国比肩而立 , 边境接壤 , 秦国来势汹汹 , 大有不灭其它六国不回朝的气势 , 其它六国 , 能与秦抗衡者当属赵国 , 可赵国四面环敌 , 北邻匈奴匈奴人民风彪悍 , 时常进赵国边城扫荡 , 赵国边境动荡不安 , 因此赵国决定北击匈奴 。
如何在北击匈奴时不受秦国及其他国家进攻 , 成了当时赵王的一大难题 , 然而在其与匈奴作战时 , 并无其他国家乘机作乱 , 反而秦国派兵十万助赵 。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我们现在从政治立场 , 民族矛盾来讲讲 , 为什么秦国在赵国北击匈奴时 , 不乘机打劫 , 反倒派兵相助 。秦、赵与匈奴之间的 爱恨情仇
匈奴起于战国时期 , 有传说他们是夏族后裔 , 夏朝灭亡后 , 夏桀后代北上 , 与草原人员和西部异族杂居 , 历经千年 , 文化渐渐融合 , 改变了原来的民族面貌 , 逐渐成了战国时期的匈奴 , 作为游牧民族 , 骑射一流 , 是我国马上骑射的先锋 , 是一股正在崛起的强大的新兴力量 , 他们仗着马上便利 , 来去如风 , 烧杀抢掠 , 时常骚扰赵国北境人民 , 在当时 , 反击匈奴成了赵国的迫切需要 。
1、秦赵人民关系
秦国和赵国原属同宗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 名为蜚廉 , 蜚廉原是商朝时纣王的臣子 , 他生有两子 , 一名季胜 , 一名恶来 , 季胜是赵国之祖 , 恶来是秦国之祖 。恶来在商朝为官时 , 被武王所杀 , 其后代沦为奴隶 , 后商灭 , 建立周 , 季胜为周成王所宠 , 其重孙名为造父又受到周穆王的喜爱 , 在徐偃王作乱时 , 平叛有功 , 被封于赵城 。
以造父为代表的赢姓便以赵为氏 , 家族逐渐显露后 , 前来投靠认祖的大骆(恶来后裔)也随造父以赵为姓 , 成为了赵氏大族的一员 。之后以赵为氏的恶来后裔非子替周孝王养马有成 , 屡献好马 , 被封到了秦谷 , 这就是秦国之始 , 经过将近五代人的辛苦开拓 , 后被承认为诸侯国 。季胜之后因周幽王昏庸无道 , 季胜后代弃周从晋 , 之后又联合韩魏 , 三分晋国 。后为周威烈王承认诸侯地位 。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王
赵国和秦国 , 分别是赵氏主、旁两支 , 到后来列雄纷起 , 赵国和秦国分别跻身战国七雄 , 且互为邻国 , 成为了政治上 , 战场上的仇敌 , 纷纷为了自国发展谋求出路 , 从原本的血浓于水变成战国时的骨肉相残 , 不可谓之为不可惜 。
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渐强 , 逐渐成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 , 秦破东胡 , 东胡北退千余里 , 秦昭王后又灭义渠 ,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实行胡服骑射 , 林胡、楼烦等北境族民被破 , 国力渐与秦比肩 。
赵国实行胡服骑射的那一年是秦国国内内乱之时 , 当时秦武王举千斤鼎被砸 , 疼死了 , 由于死的匆忙 , 又没有儿子 , 所以没有继承人 。赵国为了维持好与秦国关系 , 趁此机会 , 将当时在燕国做质子的皇子送回秦国 , 助他上位 , 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 秦昭王和秦武王为异母兄弟 。此期间 , 林胡、楼烦、义渠、东胡在中原势力渐被取缔 , 北部各族相继衰落 , 一部分人被征服进入中原 , 一部分人北走从于他族政权 。
因为赵国和秦国实属一祖同宗 , 虽说现在关系渐远 , 但两国渊源密不可分 , 这虽然不能成为秦国帮助赵国的一个实际上的原因 , 但又因为赵武灵王是对秦昭王有恩 , 因而当赵武灵王决定北上攻打匈奴时 , 对于当时的秦昭王来说 , 这是不得不帮助赵国的第一个理由 。分页标题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昭王
2、秦赵地理位置
而帮助秦国的第二个理由 , 便是地理位置 , 虽说匈奴紧挨着的是赵国 , 但在秦国北边边境和燕国北境 , 亦有少数匈奴居住 , 当时的秦国、赵国、燕国为了抵御匈奴 , 都付出了大力气 , 先后在边境修筑长城 。
赵国修建的长城 , 西起高阙塞 , 东直至代地就是今河北蔚县 , 设置了云中 , 雁门、代郡三个郡县 , 云中郡位于北河地区 , 往东依次是雁门郡和代郡 , 这三郡对于赵国来说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是赵国为了实现守护国内及边境安宁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步骤 。这三郡有效的保障了赵国北境的安全 。
后来 , 云中郡被占 , 但赵国还有一代名将李牧 , 李牧“常居雁门、代郡备匈奴” , 因其有长远谋略 , 知匈奴彪悍 , 故不常与之交战 , 因长城守备 , 匈奴亦不能破城而入 , 李牧制造假象 , 让匈奴人以为他懦弱好欺 , 在对方轻敌之际 , 大破匈奴 , 杀匈奴十余万人 , 以致“其后十余岁 ,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
赵国政策的实行有效 , 燕国也仿照赵国实行了类似的政策 。再之后秦国也修立了长城 , 由于秦国事宜史书记载较少 , 秦国建长城时间不详 。然而各国建长城的目的都相同 , 都是抵御匈奴 , 打击匈奴 , 而击溃匈奴 , 是三国的共同愿望 , 然匈奴善骑射 , 战斗力强大 , 想要击溃他需要长远的布局和一个国家强盛的军力 , 在这时 , 赵国首先出击 , 这自然符合燕国和秦国的想法 , 因而给予助力 。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武灵王绝不与外族共谋华夏
当时各国之间为了表现争霸的合理性 , 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 借周天子的名义 , 来表示诸夏一体 , 一致对外的态度 , 虽然到了战国后期 , 周天子威严已大不如前 , 周室日渐式微 , 但周天子还是存在的 。诸夏一体也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 因此 , 当赵武灵王赴秦国和秦昭王及宣太后(秦昭王早期幼时 , 宣太后势大专权 , 当时秦国权势被宣太后及其异母弟魏氏所掌)商议时攻击匈奴时 , 宣太后很快就同意了 , 还答应借兵十万助赵攘夷 , 直言绝不与外族共谋华夏 。
在政治层面上 , 秦国和赵国虽为死敌 , 但在民族大义上 , 秦国和赵国则是绝对的朋友 , 即是因为匈奴是秦赵两国的边患 , 也是因为两国同为华夏一族 , 且秦国不仅北境为匈奴所逼 , 其西方还有月氏和羌人的威胁 。月氏实力在当时也是非常大 , 秦国同时需要处理这些边患 , 只得同意赵国建议 , 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
再者 , 秦昭王时 , 秦国实力不算最强 , 如若想一举歼灭赵国还需要他国相助 , 当时秦国本想和齐国联盟共同合击赵国 , 可齐国意不在此 , 齐国瞧上了富庶的宋国 , 不愿联盟 , 因而靠秦国当时之力 , 还不足以歼灭赵国 。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秦国可以稳坐钓鱼台 , 坐山观虎斗 。不论作战结果如何 , 双方必定大伤元气 。等匈奴和赵国打的两败俱伤之后 , 再另做打算 。还有就是秦国刚刚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内乱结束 , 还需要缓解因内乱而导致的国内疲乏之态 , 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牧
秦国助赵国十万兵力陈兵匈奴边境 , 除了为赵国壮大声势外 , 也是为了防止匈奴突破赵国直入华夏腹地 , 对秦国造成威胁 。匈奴如果不被赵国所破 , 那么也会成为秦国的一个阻碍 , 即使赵国不打 , 秦国也会想办法攻击他 , 在秦国助赵之后 , 在中原威望大增 , 让各国对秦国改变了看法 ,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后来的发展 , 为秦国成为当时的三大强国巩固了基础,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分页标题
倘若匈奴没有被破 , 秦国灭其他六国时 , 匈奴肯定跳出来蹦跶 , 因此当时破匈奴亦会成为秦国的当务之急 , 现在有人替自己解决未来的大麻烦 , 何乐而不为呢 。
4、各有所求 , 虽然联手但都打着“如意小算盘”
有一种博弈方式称为非零和博弈 , 是指双方在合作下的博弈 , 博弈双方是可以存在双赢的 , 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国家斗争就可以称为非零和博弈 , 一旦双方有一方对匈奴造成打击 , 那么对于秦国和赵国来说都是会带来利益的 。即使秦国和赵国斗争激烈 , 秦国依然选择帮助赵国就是在政治博弈中选择了互利共赢 , 而不是直接明着对抗 , 直接的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
如此一来 , 匈奴南进中原逐鹿天下的威胁消失 , 秦国可以更加专心对付其他诸国 , 加快统一步伐 , 而赵国则可以长期消除北境隐患 , 不用同时面对强大的秦与彪悍的匈奴 , 分兵乏力、首尾不能兼顾 , 但匈奴重伤后 , 赵国则可将北境军民西向抵御强秦 , 以实现最后的苟延残喘 。所以说出于国家大计考虑 , 秦国想统一天下就不愿多匈奴一个隐藏对手 , 赵国想求得自保必然重创匈奴 , 两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小算盘 。

『秦国』对内互相攻伐、对外同仇敌忾,秦赵北击匈奴都是“小算盘打得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操总结
当时为抗匈奴建立的长城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秦始皇修建长城便是依托当时战国时期所建长城所建 , 为后世抗击匈奴提供了依托 , 对后来的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
更由此战可知 , 合击匈奴可以使赵国、秦国实现政治共赢 , 求得最大利益 。还有秦赵本是一家 , 虽关系疏远 , 但比之匈奴则关系亲近许多 。再者赵国于秦国有恩 , 秦国当时还不算正经的诸侯国 , 经此一战 , 秦国被中原列国承认诸侯国的身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 本质上是华夏民族的内部斗争 , 一旦有外敌入侵 , 华夏民族各国人民总会先共同御敌 , 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
参考文献:
1、《赵文化中的民族关系》
2、《论战国之“胡”为匈奴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