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尚福林: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对造假行为"零容忍"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尚福林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有助于让市场主体各自归位 , 明确并压实各自责任 。他建议 , 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中 , 应当以更高要求和标准 ,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
尚福林: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摄/本报采访人员 车亮注册制全面推行有助于让市场主体各自归位中国证券报:您认为注册制在哪些方面将重塑股市逻辑?尚福林:注册制改革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安排 。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 , 以推进注册制改革为抓手 , 在发行审核、承销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 , 有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 ,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市场价值发现功能 。注册制的基本运行逻辑是让发行人在符合基本发行条件的基础上 , 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 , 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投资者则根据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 形成合理价格 , 从而更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让这套机制发挥作用 , 最关键的核心在于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 。 我认为 ,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有助于让市场主体各自归位 , 明确并压实各自责任 。第一 , 更加突出强调了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 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发行人和上市企业获取投资者信任的唯一选择 。 注册制的制度设计上 , 市场的入口和出口都更加明晰 。 一方面 , 上市条件更加包容 , 并购重组机制也做了优化 , 有利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 另一面 , 退市机制也更加完善 , 效率更高 , 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形成合理的价格发现机制和优胜劣汰市场 。第二 , 压实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 。 中介机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 , 是连接上市企业与投资者的纽带 , 是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第一道入口 。 注册制将有利于把核准制下的监管部门把关作用内化为券商内控行为 。 在定价环节 , 要求券商更加注重挖掘发行人的价值潜力、提升定价能力;在销售环节 , 为投资者勤勉尽责 , 提供风险匹配产品 , 缓解信息不对称 。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投资者的自然选择 , 倒逼券商等中介机构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能力 。第三 , 养成投资者的价值投资意识 。 由于注册制的框架里 , 发行条件、上市企业都更具包容性 。 因此 , 对投资者的专业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通过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 有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 , 区分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为融资企业筛选出风险匹配、具有价值投资属性、具备风险投资意识的战略投资者 。最后 , 有利于监管部门抛开了股票发行的行政审批思维 , 更加专注强化监管执法 。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 不断完善制度短板 , 加大对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上市企业造假是资本市场最为突出违法违规问题之一中国证券报:中国资本市场中还有哪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待破解?尚福林: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 特别是商业信用不足 , 仍然是当前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 信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 商业信用是资本归集、配置的关键基础 。 资本市场正在推进的很多基础性制度都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持 。 上市公司的信用是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同 , 以及市场有效定价、实现价值投资的前提保障 。上市企业造假是资本市场最为突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之一 。 这其中当然也有我国资本市场基础薄弱、企业商业信用积累不足等客观因素影响 。 失信行为的溢出效应 , 使得个别企业违约行为不仅影响自身 , 还会污染整个资本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 最终推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成本 。 如果惩戒不足或者退出机制不畅 , 还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也是信用经济 。 信用体系是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 同时 , 商业信用不会自然形成 , 需要靠市场和行政约束不断提升 。 建议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中 , 应当以更高要求和标准 ,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 强化失信惩戒 , 不断完善全方位信用监测评估体系 , 对资本市场造假行为“零容忍” , 坚决打击交易环节中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 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 让失信者无处遁形 , 让造假者无利可图 。金融业有信心应对疫情冲击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和评价当前的金融风险状况和形势?下一步应如何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尚福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 。 关于当前金融风险状况和形势 , 我想谈三个观点 。 第一 , 前期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了回旋余地 。 第二 , 疫情对金融业造成的风险冲击总体仍处在预期区间 。 第三 , 金融业有信心应对疫情冲击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 虽然疫情期间 , 金融资产质量短期承压 , 但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 不良上升势头会得到扭转 , 金融体系运行也将会趋于正常 , 良好稳健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 。 另外 , 当前金融政策的储备和调节空间仍然比较充足 ,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 都为应对疫情冲击 ,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应当放在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 。 第一 ,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精准施策、全力做好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 宏观层面 , 需要更为精准地加大调控力度 。 继续科学稳健地运用逆周期宏观调节手段 , 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 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 拉动居民消费 , 释放潜在需求 。 中观层面 , 需要更加聚焦重点地区、行业以及薄弱环节 。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 帮助因疫情造成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围 ,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微观层面 , 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差异化的措施手段 。 创新优化服务方式 , 运用科技手段 , 提供差异化、针对性、优惠性的金融服务 。第二 , 持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 一方面 , 积极处置化解已暴露的不良 。 一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达到4500亿元 , 较去年同期增加810亿元 。 要抓住中小银行机构等重点群体分类施策 , 通过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 提高处置效率 。 通过债委会、市场化债转股等市场化方式 , 稳妥有序处置企业债务风险 。 另一方面 , 持续关注全球疫情变化情况及对金融业的影响 , 做好压力测试、摸清风险底数、制定应急预案 , 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评估、调整、补充相关政策措施 。第三 , 从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二者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出发 ,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巩固前期成果 , 关注中小机构股东股权、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风险 , 防止乱象反弹回潮 。 同时 , 要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 长远看 , 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用改革的手段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 , 培育核心竞争力 ,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 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 为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提供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 。 继续稳妥有序打击处置网络借贷、私募股权等重点领域非法集资活动 ,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