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小报


[]社区有小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克英经常到社区图书室阅读报纸 , 摘录要点 , “刊登”在《西京小报》上 。
5月7日一大早 , 西安市西京社区居民陈克英吃完早点 , 就带着他的“三件套”——相机、笔、笔记本 , 开始在社区里转悠 。
当天天气凉爽 , 空气清新 , 社区广场上有不少群众在跳广场舞 。“老陈 , 来给我们拍张照 , 发在小报上 。”有人冲陈克英喊 。
退休25年了 , 只要没有外出 , 陈克英每天都会在社区里走走 。看到哪里环境变美了 , 他便用相机拍下来;听到大家有什么诉求和意见 , 他便用笔在本子上仔细记下来 。每过几天 , 他都会把这些照片和文字整理好 , “刊发”在《西京小报》上 。
【[]社区有小报】《西京小报》说报不是报 , 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两页纸 , 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编排 , 反映小区内部的事情 , 从“创刊”至今已有23年 。小报从“出资”到“编辑”“发行” , 只有陈克英一个人 。
1995年 , 陈克英退休 , 突然间没了事情做 , 觉得空虚无聊 。1997年 , 他翻阅《陕西日报》时 , 读到一篇关于退休人员如何发挥余热的文章 。“我一直爱读报纸 , 就自己办一份小报吧 。”陈克英没想到 , 自己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 , 把小报办成了自己的事业 。
谈起《西京小报》第一期的内容 , 陈克英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 , 社区居民老冀经常捡拾废纸箱 , 堆在楼门口 , 影响环境卫生和大家出行 。物业人员找到老冀 , 老冀脾气大根本不听劝阻 。陈克英得知后 , 找老冀聊天 。聊了好长时间后 , 老冀问:“老陈 , 你到底有什么事情?只要我能做到的 , 我一定帮你 。”“其他的没啥 , 就是想让你及时清理那些废纸箱 。”陈克英说 。当天晚上 , 老冀就把废纸箱清理走了 。
陈克英回到家 , 把老冀主动清理废物的事情写成稿子 , 配上图片 , “发表”在《西京小报》第一期上 。他自费印了50份《西京小报》向社区群众发放 。第一份小报 , 是由他送到老冀家里的 。老冀看到小报 , 非常高兴 。
看到小报有“大用” , 陈克英办报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大了 。
20多年来 , 《西京小报》反映群众身边事 , 传递党和政府的精神与政策 , 成了西京社区群众最喜欢的“读物”之一 。陈克英有时得加印来满足大家需求 。
《赵敏孝心满满敬公婆》《拾金不昧的好人段崇娃》《李生文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一篇篇文章传递着正能量 。“新广场上居民多 , 暖阳底下把话说 。水电气暖全升级 , 人居环境大变样”“欢声笑语看景点 , 全新社区赛花园”……一段段顺口溜反映着群众生活的变化 。“楼下转一转 , 楼上又停电 , 主管你看怎么办?”“广场一楼厕所不对外 , 拄拐老人上三楼厕所特别困难”……一个个问题在反映后得到解决 。
为了让小报办得通俗易懂 , 每次印刷前 , 陈克英都会拿着稿子读给老伴听 。这个习惯 , 一直持续到老伴去世 。
陈克英不仅传递正能量 , 也“生产”正能量 。退休后 , 他一直是社区最积极的志愿者 。只要有慰问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的活动 , 他都主动参与 。当邻里间发生矛盾时 , 他主动上门调解 。今年疫情期间 , 陈克英经常提着一袋口罩在社区内巡视 , 发现有人未戴口罩时予以提醒 , 并送给对方口罩 。
“小报写的都是我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 感到非常亲切 , 也能帮助大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 我很喜欢 。”78岁的社区居民周永哲说 。
“小报已经成为我们和居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 在帮我们宣传政策、了解群众需求上发挥了大作用 。”西京社区主任程宏伟说 。
有事干了 , 陈克英有使不完的劲 。虽然已经85岁了 , 上楼梯、跳广场舞 , 步履矫健 , 连头疼脑热的小病都很少出现 。“做人要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我会一直把小报办下去 , 为大家多做好事 。”陈克英说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