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典型川中丘陵插花式贫困地区 资阳全域脱贫“四不摘”


脱贫典型川中丘陵插花式贫困地区 资阳全域脱贫“四不摘”
图片
资阳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8社村民罗艳琼在“幸福超市”兑换物资 。
“树势还比较小 , 技术人员建议明年再让它挂果 , 这样结出的果子才更大更好 。 ”5月19日 , 在距资阳城区20多公里的雁江区保和镇六石包村 , 村支书鄢庆伟正在地里查看柑橘长势 。
六石包村 , 传说是为改变命运搬掉六座大石包、打开山路的偏远小村 。 但多少年来却始终找不到“点石成金”的路径 , 曾是资阳市325个贫困村之一 。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 依靠发展柑橘、雷竹等集体经济 , 布局“订单式农业” , 引进水果、水产等种养殖业主 , 持续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 六石包村成功脱贫摘帽 。
六石包村是资阳市脱贫奔康的一个剪影 。 据悉 , 在脱贫攻坚战中 , 资阳不在四川省“四大片区”内 , 也没有一个贫困县 , 但贫困对象总数却是“四大片区”以外最多的市之一 , 是典型的川中丘陵插花式贫困地区 。 据统计 , 近年来 , 资阳持续加大工作力度 ,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5.62亿元 , 到2019年底 , 全市3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 2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其中 ,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35元增加到2019年的6969元 。
如今的资阳乡村 ,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产业初具规模、脱贫群众精神面貌得到改观、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一幅幅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 , 正伴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 , 在广袤的田野上升腾起崭新的希望 。 作为我省最年轻的地级市 , 今年20岁的资阳正在实现华丽蜕变 。
稳政策
脱贫攻坚干得好不好
村民心里有本账
“房子是政府出资帮我修的 , 医保全免 , 集体经济还有分红……”5月20日 , 雁江区保和镇六石包村4组的李绍春坐在家里院坝内 , 掰起手指细数自己享受的各项扶贫政策 。
之前 , 李绍春由于长期患病 , 还要独自抚养孙儿 , 加之文化程度低、不懂技术等因素叠加 , 全靠传统种植维持生计 , 一家人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墙房内 , 生活十分困难 。
2014年 , 李绍春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 在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帮助下建起了砖瓦新房 , 通过驻村帮扶力量开始发展种、养殖业 , 于2015年实现脱贫 。 “现在家里喂了两只黑山羊 , 地里种的是‘大雅一号’柑橘 。 今年村上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 ”
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止李绍春 , 通过这几年基础设施的改善 , 六石包村彻底告别了“晴天满身土 , 下雨两脚泥”的生活 。
统计资料显示 , 资阳市2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 , 19万人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 , 4.6万人得到低保五保等政策兜底支持 。 贫困人口“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 , 完成3774人易地扶贫搬迁和1.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 2.1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无一例因贫辍学、因学返贫 , 贫困群众医疗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代缴 , 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 。 同时 , 325个贫困村全部建成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阵地 , 农村道路阡陌交通、水利设施纵横交错、农房面貌焕然一新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 而是新的起点 。 要确保不返贫 , 关键要把贫困群众“扶上马”之后再多“送一程” 。 今年2月 , 资阳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全市脱贫攻坚2020年工作要点》 , 要求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 , 保持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政策总体稳定 。
真扶贫
把家安在村上
带着母亲去扶贫
脱贫攻坚能取得实效 , 离不开平凡岗位上的扶贫干部 。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 , 资阳市804名第一书记、325个驻村工作队及时返岗 , 就地“驻防” , 防疫、扶贫两手抓 。 分页标题
今年30岁的杨卉卉 , 祖籍贵州 , 在湖南长沙长大 , 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 2018年 , 得知单位正在征集脱贫一线驻村干部 , 她便主动报名 , 于当年6月 , 与母亲周晓凤一道来到安岳县永顺镇常乐村 , 成为驻村工作队队员 。
常乐村有1110余人 , 辖13个社 , 共412户人 ,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177人 。 刚到村上时 , 村民都对这个城里小姑娘有所怀疑 。 “卉卉本来就年轻 , 我们都认为她吃不下农村的苦 。 ”
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 杨卉卉与母亲把家安在村委会一间空闲的办公室内 , 并在楼梯间搭建了一个简易厨房 。 除了回县上、市上开会 , 无论上班休假 , 母女俩都生活在村里 。
因为经常需要用电脑收发文件 , 杨卉卉又时常在外 ,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周晓凤 。 “妈妈平时没有用过电脑 , 打字都不会 , 却在短时间内学会了传文件 , 帮了我很多忙 。 ”杨卉卉说 , 母亲还喜欢和村民聊天 , 听到哪家有困难 , 回家后便会告诉她 , 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 。 “妈妈可说是属于我的‘帮扶干部’ , 我们也成了全村人的‘乡亲’ 。 ”
在脱贫攻坚一线 , 还有大批和杨卉卉一样的驻村帮扶干部 , 他们用脚步丈量从贫困到小康的距离 。 干部和贫困户一道 , 凝聚成“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强大合力 。 资阳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扶贫事业离不开坚守在一线的扶贫干部 , 他们的辛苦付出是全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保证 。 ”
扶真贫
表现换积分积分换奖励
贫困村办起“幸福超市”
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 , 因“亩产千斤稻万斤苕”的口号而得名 , 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区 ,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244人 。 而今 , 这个偏僻冷清的小山村 , 率先建立起资阳市第一个用表现换积分、积分换奖励的“幸福超市” 。
2014年 , 万斤沟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 帮扶单位送鸡、送鸭、送技术 , 帮助该村发展产业 , 不少贫困户因此“富”了起来 。
然而 , 好的帮扶政策也让一些村民产生依赖心理 。 为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 2018年 , 乐至县决定设立“幸福基金” , 开办“幸福超市” 。 “幸福基金”具体筹集方式为 , 县扶贫资金为每个贫困村补助5000元 , 镇、村、帮扶单位再为其筹集不低于1万元资金 。
当年9月 , 万斤沟村率先试点开办“幸福超市” , 鼓励村民用“积分”兑换日常用品 。
如何积分?据万斤沟村驻村工作队员杨军介绍 , 村里每个月从村“两委”、群众代表等中选出志愿者随机分组 , 对全村农户入户进行打分统计 。 每月设置基础分30分、加分30分 , 坚持“正向激励”与“约束引导”并重 , 推广设立“红黑榜” 。 “比如说只要家里保持干净就能加分 , 而像违纪犯法将实行一票否决 。 ”
万斤沟村明确每两个月开展一次积分评比 , 根据实际确定固定积分兑换日 , 制定“积分兑换券”记录村民积分情况 , 采取集中兑换和个别灵活兑换的方式 , 由志愿者组织农户在“幸福超市”进行奖品兑换 , 物品可自选 , 积分可累计 。 “换得最多就是面条、盐这些 。 如果村民想换电视等大件物品 , 我们也可以折算成具体分值 , 分不够也可提前享受 。 ”
有了万斤沟村的探索 , 如今 , 资阳在全市范围内将“幸福超市”这一经验做法进行了推广 , 潜移默化推动当地群众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 逐步形成“我要脱贫 , 共同奔康”的思想 。 “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 , 只要勤快就有积分 , 干得就更起劲了 。 ”村民张承泰说 。
如何让这一做法实现“造血”功能 , 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动力?采访人员注意到 , “幸福超市”内还增加了展销代销功能 , 对外出租超市货架 , 用于出售农副产品 。 此外 , 万斤沟村还整合公益性岗位成立“乡村物业” , 开展乡村垃圾转运、保洁绿化美化、治安巡逻等服务 , 进一步增强群众满意度、归属感、幸福感 , 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走出新路子 。 分页标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人员陈远扬田雪皎
交答卷
数看资阳
●2013年底 , 资阳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25个、贫困人口23.6万、贫困发生率7.96% , 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市1987个村 , “插花式”贫困特征十分突出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 35.62 亿元 , 到2019年底 , 全市3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市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35元增加到2019年的6969元 , 年均增长19.2%
●贫困人口“两不愁”全面实现 , 2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 , 19万人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 , 4.6万人得到低保五保等政策兜底支持
●贫困人口“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 , 完成3774人易地扶贫搬迁和1.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 2.1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无一例因贫辍学、因学返贫 , 贫困群众医疗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代缴 , 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
●325个贫困村全部建成通村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网络宽带
●探索建立“十大产业扶贫模式” , 贫困村村村有集体经济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00余个 , 培育特色农业31.8万亩 , 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