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说|吴焕淦:建立一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快速反应部队”


:全国政协委员说|吴焕淦:建立一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快速反应部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青年报资料图 。刘晶晶/摄
今年疫情期间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曾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的发布 , 今年全国两会 , 他也将提交一份“建议将中医药列为疫情防控‘常备军’”的提案 。如何让中医在治病救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是他这几年履职期间始终关注的问题 。
疫情中的经历让他写出这份提案
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会专家组主要成员 , 吴焕淦在今年疫情期间也没闲着 。今年2月开始 , 他就一直通过网络视频及微信群与其他专家组成员展开“云上学术会议”的讨论 。
他参与了中国针灸学会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的制定 , 意见发布后获得了临床针灸医师的好评 。之后又与其他专家一起 , 继续深入研究 , 结合雷神山医院针灸疗法的实际反馈 , 参与制定了以针灸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第二版指导意见 。
如今 , 吴焕淦也时刻关注着境外疫情 。“我有不少同事、学生在海外中医中心工作 , 我会和他们连线 , 了解中医药在海外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 , 给他们提些建议 , 也收集一些案例 。”
对于这些调查实践 , 吴焕淦委员也打算带到本次全国两会上——他准备递交一份“建议将中医药列为疫情防控‘常备军’”的提案 。
“这次疫情中 , 全国中医药系统派出超过4900人支援湖北 , 湖北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率达到75%以上 , 其他地区超过90% , 多地更是传来了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愈出院的好消息 。在全国疾控体系中加入中医药力量 , 对于完善该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吴焕淦表示 。
在他看来 , 首先需要建立一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快速反应部队” 。当一场新的传染病疫情暴发时 , 现代医学在疾病认识、药物及疫苗开发上往往需要一段时间 , 有一段“真空期” 。“而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基于患者自身对于病原体的反应进行‘辨证’ 。只要接触到一定数量的患者 , 有经验的中医师可以迅速对疾病的中医性质做出判断 , 制定合适的中医治疗策略 。多次疫情的实践证明 , 在有效药物尚未开发完成时 , 中医介入能大幅度提升治愈率 , 降低死亡率 。”
他建议可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内常设中医专家组 , 加快疫情初期中医药的介入速度 , 使专家组成为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快速反应部队” , 平时也可经常参与到国际疫情的支援 。在加强中医队伍建设的同时 ,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药储备 , 探索建立中医传染病学的学科体系 , 鼓励中医传染病学与临床防治工作实际相结合 , 建立中医药传染病防治的一线梯队等 。
结合实践 , 发现老百姓身边难题
吴焕淦本身就是位医生 , 在他看来 , 履职的过程必须结合实践 , 发现老百姓身边的难题 。
这次两会 , 除了疫情防控方面的提案 , 他还准备了另外5份提案 , 涉及中医青年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 都是他结合工作生活在近年来履职过程中关注到的问题 。
吴焕淦说 , 他经常会遇到一些罕见病患者上门求助 , 求医过程让医者仁心的他备受触动 。“我碰到过一个50多岁的硬皮病患者上门求医 , 这种罕见病知晓度不高 , 她在家乡奔波了很多家医院 , 一直不能确诊 。”
“进一步关注中医药干预罕见病”的提案就是这样产生的 。吴焕淦调查发现 , 一直以来 , 由于罕见病的特殊性质 , 相关的诊疗工作主要由西医开展 , 但中医对于不少罕见病种也确有疗效 。“上海市香山中医院吴家良医师治疗淋巴管肌瘤病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治疗系统性硬化症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重症肌无力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药提取物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方面都有一定成绩 。”分页标题
吴焕淦认为 , 目前 , 相较于西医治疗 , 中医药干预罕见病具有费用较低、发展前景好的特点 , 但是支持和宣传力度相对较低 , 罕见病培训也尚未覆盖至中医药从业人员 。“罕见病培训工作开展以来 , 主要面向各大综合性医院医疗从业人员 , 较少涉及中医医院 。”吴焕淦说 , “在对罕见病认识不足的情况下 , 医师容易误诊 , 对患者就医产生影响 。”
他走访了多家医院 , 与多位罕见病患者交谈 , 整理出了在罕见病诊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如患者、西医、中医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 患者和西医医师对于中医治疗的知晓度较低等 。“中医药方案的推广程度不足 ,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机会 , 也减缓了中医本身在该领域的发展速度 。”最终 , 吴焕淦形成了提案 , “希望能让大家更重视中医药对于罕见病的干预作用 。”
【:全国政协委员说|吴焕淦:建立一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快速反应部队”】来源:青年报·青春 上海采访人员 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