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刘庆峰: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落实减负增效,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_原题是:
【『人工智能』刘庆峰: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落实减负增效,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深化人工智能应用 , 落实减负增效 , 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本报采访人员陈佳岚北京报道
5月22日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 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 , 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 , 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 , 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 , 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
被称作"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讯飞 , 其董事长刘庆峰已连续四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了 。
过去 , 刘庆峰关注和提出的建议多与人工智能及其行业应用有关 。
在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国家推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获悉 , 刘庆峰今年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5份书面建议 , 分别涉及智慧教育、公共卫生、智慧办公、民办高校、税收政策等热点问题 。
刘庆峰第一份书面建议就是 , 深化人工智能应用 , 落实减负增效 , 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
近年来 ,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师生减负问题 , 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存在 。 且根据科大讯飞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大数据专项"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 , 通过35亿次答题记录数据分析发现 , 学生作业中超60%的题目为无效重复练习 。
刘庆峰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这个难题 。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不仅能够实现师生减负 , 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 比如 , 智能批改技术目前在四六级阅卷、中高考作文等主观题批改与质检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 应用在教师日常作业批改中 , 时间可减少50%~70% , 使得教师从繁重、机械、重复性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成为可能 ,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 , 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通过手写识别技术结合自动批改、知识图谱等技术 , 可以在不改变学生纸质书写习惯的同时 , 记录学生学习数据 , 并以此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薄弱项进行个性化作业布置 , 从而把学生的无效重复作业时间减少50%以上 , 实现学生减负 。 "
对此 , 刘庆峰对人工智能推动智慧教育方面具体提出了3点建议 。
其一 ,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过程中 , 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 推动师生减负增效 , 树立全国样板 。 其二 , 鼓励学校和社会应用新技术手段来实施因材施教 , 推动教育进步 , 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运营服务上设立多种机制 。 其三 , 加大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投资 , 将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师生减负和因材施教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专项 。
刘庆峰第二份书面建议是 ,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 刘庆峰认为 , 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疗 , 是补全基层诊疗服务短板 ,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等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 。 为此 , 刘庆峰建议 , 复制安徽经验 , 加快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在基层的应用推广 。 将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手段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 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
刘庆峰第三份书面建议是关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 推进"智慧人大"建设 。
刘庆峰表示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现场+远程的办公模式对全国人大创新服务和有效运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采用"现场+远程视频"的方式 , 成为各级人大发挥职能作用的有益尝试 。
在此基础上 , 刘庆峰给出3点建议:引入智能语音技术 , 提升人大办公和代表服务质效;增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建议办理工作中的应用 , 用数字技术服务代表履职工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大立法工作 , 提升立法效率 。分页标题
除了人工智能领域 , 刘庆峰还提出设立中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水平特色高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 以及持续优化税收政策、提升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两份书面建议 。
(编辑:李正豪校对:颜京宁)
- 物流|两部门: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深化铁路市场化改革
- 今日趣闻|长乐不文明现象再曝光,看看这次都有谁?
- 机械博览|东方电气集团与中铝集团深化战略合作
- 简明科学指南|微软用人工智能取代新闻工作者
- 新智元|人工智能领域很多引人注目的进展并不真实
- 千家网|人工智能在半导体市场的发展潜力及其意义
- 国防科技要闻|【每日动态】1000亿美元资助高科技产业/人工智能分析微观结构/下一代武器系统体系结构的评估标准
- 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打破学科壁垒 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 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打破学科壁垒 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 新智元|Science | 人工智能领域很多引人注目的进展并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