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华夏子民与石头展开的艺术性对话
导语:当说到浪漫主义 , 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自由引导人民》 , 而后才会想到我国明代的《牡丹亭》 。实际上 , 九州大地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主义 , 这里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了 , 什么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偏向于向外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出土的三星堆 , 就是最好的见证 , 精美细腻的做工、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审美 。似乎在诉说着华夏先民对巫术的狂热崇拜 , 瞬间喷涌而出的原始生命力 , 纠缠着神秘、恐惧、热情、疯狂、幻想 。
如果说商代的青铜器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 那么周代的青铜器就是自我克制的表现 。陕西出土的周代铜器 , 简朴不失风雅、端庄又显壮大 , 理性主义已经开始觉醒 , 这里为后来华夏文明做了铺垫 。我们知道 , 占据主导的华夏"理性" , 是一套讲究平衡的规则 , 进与退之间恰当合理 , 又不会没有分寸 。青铜时代的由来
至于青铜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人们议论纷纷 , 有的说 , 是公元前3000年的龙山文化 , 也有人说 , 是公元前2000年的二里头文化 。但无论如何 , 我国的青铜文化领先其他古文明很多年 。先秦的古籍也有依据 , 《左传》中说"铸鼎象物 , 百物而为之备 。"这句话常常被引用在青铜相关的证据 , 看来"夏禹铸九鼎"的神话传说还是有现实依据的 。
我们都说 ,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旧石器时代 , 尚处于懵懵懂懂的人类将智慧赋予在石头的利用上 , 利用木头、石头的连接 , 我们看到了早期的刀、枪、斧头 。这个阶段 , 人类将注意力放在了辨认形状 , 人的智慧在手指和形状交汇中不断深化 , 人类艺术的种子就在这里生根发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原始人的工具
【##青铜时代——华夏子民与石头展开的艺术性对话】是什么样的驱动让人类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呢?答案是人类的艺术细胞 。人类的艺术细胞和泥土相碰撞 , 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 不起眼的泥土 , 能在人类的手里变成瓷器 。要说石器 , 是一块块石头变出来的 , 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 但说到瓷器 , 谁会想到会是松散的烂泥聚合而成的?人的艺术细胞 , 还要水和泥土的搭配、窑内的温度、烤制的时间长短等 , 我们从这里看出 , 人类的艺术鉴赏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 相匹配的是制造的难度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青铜冶炼
青铜的铸造 , 离不开石器、瓷器的铸造经验 。有一天 , 人们发现这样的石头 , 一锤下去 , 没有意料之中的碎裂 , 而是出乎寻常地凹陷了下去 。那时候的人们 , 很是惊讶 , 便带回去好好研究 , 这就是青铜器的原材料 。青铜器的铸造 , 有石器的打磨 , 也有瓷器的烤制 。烤制瓷器的时候 , 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地方 , 瓷器烧制的过程中 , 附着在瓷器表面的铜融化了 , 冷却的时候 , 原来是有铜的地方出现了痕迹 。这个无心的发现 , 竟然迎来了铜真正发挥作用的曙光 , 铜从配角中解放出来 , 渐渐成长为主角 , 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爵
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青铜器 , 是二里头里面的"爵" , 它是一个盛器 , 总体看上去简约得体 , 长口设计成熟 , 下部收放自然 , 加上流动完美的曲线 , 让人感觉不像是早期摸索的挫劣的作品 , 更像是一个老成、自成体系的工艺品 , 可见当时人们与青铜的交流已经十分深入了 , 默契感十足 。青铜器的几个时期分页标题
我们知道 , 中原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 在还没有开始南移的时候 , "中原"一直担任华夏文化的主要传承地 。我们熟知的二里头文化在河南 , 实际上它还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 。这也能说明 , 河南省孕育了青铜时代 , "郑州文化期"正好体现了青铜时代的前期 。这时候的青铜 , 多以简朴的方式表现出来 , 我们看到先民还没有在青铜上留下那样强烈的情感 , 像当时唯一的花纹"兽面纹" , 除了眼部较突出 , 有后期的端倪 , 其余的部分都是以简洁的线条表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郑州文化期"的铜鼎
青铜时代的早期 , 和瓷器脱不了干系 。上文中 , 我们知道 , 华夏子民是从瓷器中偶然发现青铜的作用 , 这时候刚刚脱离瓷器独立成派的青铜 , 身上还是带有瓷器的味道 。像"图三"的铜鼎 , 是由瓷器烧制、拼接而成的 , 有一些地方明显不对称 , 例如器腹上很容易发现有拼接的痕迹;纹路也不会像后期一样张扬大胆 。刚刚接触 , 难免要走很多弯路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羊方尊
承接"郑州文化期" , 接下来就是"安阳期" 。我们看到 , 安阳期的青铜器已经逐渐走向我们所熟知的样子 , 平滑简洁的线条被替代 , 接上的是立体、夸张、华丽的雕刻 , 那时候有我们熟知的四羊方尊 。这种铺满了图腾的宗教美 , 是不是就是商代巫术的体现?这时候的青铜器 , 已经抛弃了仅仅满足生活的实用 , 转向艺术 , 追求祭祀时候的华丽、庄严;追求显示王权的高贵 , 这时候的制造者 , 正与青铜展开一场有关浪漫主义的艺术对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象征权威的"鼎"
实际上 , 青铜时代的分期被近代学者郭沫若划分为"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 , 前两期是指商代 , 后两期指的是周代 , 周代逐渐转向理性主义的表达 。我们看到商代的青铜器纹路绚丽 , 让人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 到了周代 , 一切激烈的都沉淀下来 。周代 , 是一个用礼乐制定秩序的朝代 , 一切张扬狂热都成为过去 。像周代的时期的青铜壶 , 摒弃了浮华的外表 ,, 图案花纹显得更为宁静淡雅、文质彬彬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周晚期的青铜壶
春秋战国时期 , 周王室礼崩乐坏 , 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到诸侯们无情的嘲笑 , 象征权威与地位的青铜器 , 也跌下神坛 , 成为常见的工艺品 。与此同时 , 解放出来的是周代一直压抑的创作激情 , 我们看到 , 那时候的青铜作品花纹变化多样 , 但是 , 许多年来发展出来的特有的庄重性和华丽性已经消失 。青铜器中的"饕餮"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饕餮" , 但不知道这具体是什么 , 这就是青铜器上面特有的"兽面纹" , 《吕氏春秋》这样记载"周鼎著饕餮 , 有首无身 , 食人未咽 , 害及其身" 。饕餮 , 是一种华夏子民幻想出来的动物 , 构造和"龙"这种动物差不多 , 羊身人面 , 眼睛在腋下 , 张着老虎的牙齿和人的手臂 。商代的时候 , 人们把这种凶猛的神怪当做生存的依托和崇拜;周代的时候 , 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秩序 , 将他们赋予威严的权力 , 象征着自身地位的崇高、神圣不可侵犯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象征"饕餮"的兽面纹
我们发现 , 兽面纹体现的饕餮 , 我们一直以为 , 这是一种透视的方法 , 给我们看的是两个动物拼出来的 , 实际上 , 都是以一种平铺的方式呈现 。我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 对比兽面纹 , 我们就可以找到其中的奥妙 , 边边角角的地方很像汉字中的部首 , 似乎文化具备相通性 , 视觉上有像汉字一样方方正正的效果 。
现在 , 人们对"饕餮"的认知变化了 , 这种认知将它们拉下神坛 , 或许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秩序大乱 。饕餮长相丑陋 , 吃相更甚 , 于人们将贪婪的人、狼吞虎咽的人比喻为"饕餮" , 当然这个词也算不上贬义 , 我们在很多美食节目看到 , 介绍某某饭店饭菜很好吃的时候 , 主持人都说"这是饕餮的福利 。"
结语:商代和周代 , 我们看见了两种不同的青铜创造 , 截然不同的创造风格 , 呼告的是商周两种不同的文化 。用现代的眼光看 , 盘庚迁殷之后的商代 , 充满的是浪漫主义色彩;生根在中原的周代 , 更加克制 , 表现的是古典的审美 。有人说 , 后来的楚国 , 继承了商代的风格 。是的 , 楚国的文化带有原始的野性 , 激荡的是神秘、浪漫的风味 , 这种风格成就了后来的楚辞 , 我们也从中知道了屈原和汨罗江 。
但占据主流的还是周代之后的理性主义 , 发展到后世的"存天理 , 灭人欲" 。然而 , 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 , 商代流淌的激情的血液 , 时不时还会蹦出来 , 我们用理性主义压抑自己 , 强调"格物致知" , 后来也出现了李贽这样离经叛道的人 。似乎告诉我们 , 理性压抑到丧失原始生命力的时候 , 那种带有热情的事物又会复活了 。这也建树了我国古代的艺术界 , 风格不断交替 , 不断更新 。
- 亲仁书屋|轩辕黄帝:华夏人文初祖│干支纪年法
- 秋田布谷|六一儿童节 | 找间亲子民宿,一起睡进童话里!
- 黄帝|轩辕黄帝:华夏人文初祖│文字的总结与创造
- 望月舒心|食在华夏——舌尖上的济宁
- 甘肃|甘肃人口第一大县,以辣椒出名,但为何敢自称“华夏第一县”
- 华夏访谈网|三木秉凤:尊严的底线
- 老家河南网|姚嵩到杜康酒厂参观华夏第一窖
- 「」华夏文明的美食,酒的开创时代亦是美味的开始时期—醉酒花蛤
- @将38个儿女送往国外,他临走前告诫:不许做中国子民,最后怎样?
- 『』千古一帝秦始皇,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晚年却迷恋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