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创造的“历史”

刚进历史学系时我问过导师一个问题 。完全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求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目标 , 这一点考古系比研究历史文献的历史学要出彩的多 。毕竟出土文物比参杂多种主观意念的文献在可信度上要高 。(原谅我当时没认真了解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如果是从叙述性或艺术性的角度而言 , 历史学又不比中文系那般生动活泼 。无法完全重现的、枯燥的历史 , 它的魅力在哪里?

##被创造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王国维
在历史系啃了几年书 , 再回头看 , 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的稚嫩 。在讨论之初 , 要区分一个概念上的问题 , 历史是什么?这一点有很多学者给出解释 。
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写道 ,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过去的对话 。

##被创造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2.《历史是什么?》
贝奈戴托·克罗齐最有名的一句话 ,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

##被创造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3.克罗齐
卡尔·雅斯贝斯则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写着历史是“记忆”的延续 。
【##被创造的“历史”】
##被创造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4.《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我认为黑格尔的观点最好理解也最全面 。即历史一方面指事迹与事象本身 , 另一方面又指那些通过想象为了想象而写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史学都是历史 。所以我们记忆中的历史其实更多的是指后者 , 也就是历史文本 。

##被创造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5.黑格尔
今天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完全重现 , 历史学家只能通过留下的痕迹 , 或文献或古物 , 加上他们的想象去重建一个“历史”给我们 。因此 , 对我而言 , 求真固然十分重要 , 但它已经不是历史的全部意义 。如何借助这样便利的大环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才是我感兴趣之处 。如何结合现实背景 , 如何选取独特的视野、如何甄别大量的材料去构建一个过去 , 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是重点 。
说实话 , 在经历几年的专业训练后 , 我的文字表达有向翻译体靠拢的趋势 。从枯燥的文献到规范化的表述都压抑着我 。但这也证明我读书还不够 。倘若早些了解后现代史学 , 早些拜读海登·怀特的作品 , 可能我的表达要好很多 。虽然导师一开始就对我们说写完论文要看几本文学作品洗洗眼 , 哈哈哈哈 。我认同海登·怀特的观点 , 从被创造的角度看 , 历史、诗和小说没什么不同 。不同的是 , 即便文献多么枯燥 , 我们也要据可靠之史料 , 做事实之判断 。不过在语言风格上 , 我认为历史是可以向诗、小说学习的 。

##被创造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6.海登·怀特
所以说 , 历史的魅力在哪里呢?在我看来 , 它在于枯燥文献里的峥嵘岁月、在于以史为鉴的现实情怀、也在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去传承我们的千年文明 。
参考文献:分页标题
1. “二重证据法”: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 。
2. 张广智:《“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1期 , 第81-85页 。
3.(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著 , 陈恒 译:《历史是什么?》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7年版 。
4.单颖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文汇报》2016年8月19日 。
5.(德)卡尔·雅斯贝斯 著 , 魏楚雄等译:《历史德起源与目标》 , 北京:华夏出版社 , 198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