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县学」阮元与仪征县学

2014年11月14-16日 , 在扬州会议中心召开了“大雅芸台——阮元学术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与会各位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 , 组委会收录了33篇论文 , 由文物出版社于2016年2月出版出版了《阮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我在会上提交的《阮元与仪征县学》一文 , 亦被收录其中 , 这篇论文是在伍野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 在此向伍老师深表谢意!该文还荣获了扬州社科联“第七届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

「仪征县学」阮元与仪征县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论文集书影】

「仪征县学」阮元与仪征县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等奖】
以下是论文全文
内容摘要:仪征县学是阮元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站点 。阮元在仪征县学并非一帆风顺 , 也曾因贫颇为尴尬 。但是 , 阮元与仪征县学的同窗交游甚久 , 多次在诗文中深情回忆仪征县学 , 多次捐赠仪征县学 , 并在离校60年后回仪征县学重游 。本文首先考察历代科举籍贯的法规 , 以说明阮元为什么要考仪征县学 , 然后从应试、寄宿、同窗、报效母校的视角考察阮元与仪征县学的关系 , 并从这些史实中探讨阮元的人格魅力 。
关键词:阮元;仪征县学
仪征县学是阮元(1764-1849)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站点 。探讨阮元与仪征县学的关系 , 可以丰富我们对阮元人生历程的认识 , 完善阮元尊师重教的史实 , 更深刻地理解阮元提携后学、奖掖人才的思想根源 。对于仪征市而言 , 通过研究阮元与仪征的关系 , 可以丰富仪征的历史遗产 , 增加市民的自豪感 , 扩大仪征的知名度 , 意义重大 。
1.唐至清有关科举籍贯的法规及冒籍的处罚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 , 随着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 制度逐渐完善 , 其中 , 籍贯与冒籍问题几乎贯穿始终 。
关于籍贯与冒籍的法规始于唐代 。唐开元十九年(731)六月规定:“诸州贡举 , 皆于本贯分信明者 , 然后依例 , 不得于所在附贯 , 便求申送 。如有此色 , 所由州县即便使催科 , 不得递相容许 。”[1]宋人高承据此强调:“贡举之用乡贯 , 自明皇始也 。”[2]朱瑞熙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禁止贡举移民的第一条法令 。”[3]
宋代采取的措施是交纳家状、相互担保 。宋至道三年(997)宋太宗“依所奏 , 仍令今年秋赋举人并于本贯州府取解 , 不得寄应 。逐处各选清廉通本业官与本判官、录事参军同考试 。如本判官、录事有文艺通经 , 即不更差事官 。”[4]
明代开始规定依分区定额、原籍应试的原则 。明万历十三年(1585)内阁传奉圣旨:“近年以来 , 各省都有冒籍无耻之人 , 幸得取中 。提学官通不稽察 , 亦有嘱托依势 , 滥行收录 , 好生不公 。今年 , 各省直提学官姑且不究 。以后 , 务要严察 , 籍贯明白 , 方准收取 , 不许循情隐蔽 , 致伤风化 。如有仍前 , 的许本处生员人等实时讦奏 , 重治不饶 。”[5]
清代基本继承了分区定额、原籍应试原则 。刘希伟指出 , 清代“考生必须在其原籍地应试 , 具体来说 , 府、县试一般在考生原籍所属府、县境内 , 通常为府治、县治内进行 。”[6]“为防治冒籍应试 , 制订了童生互保、廪保机制 , 官员担保机制 , 有些地方还有审音机制(核查考生口音) 。”[7]《钦定学政全书》载:“乾隆三年议准 , 廪生为胶庠领袖 , 令其保结童生 , 以杜冒籍等弊 。”[8]管理相当严格 。
对于入籍 , 清顺治二年(164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生童有籍贯假冒者 , 进行斥革 , 仍将廪保惩黜 。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 , 坟墓、田宅俱有的据 , 方准应试 。”[9]《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载:“有田地、坟墓者 , 二十年 , 准其入籍 。”[10]分页标题
刘希伟在总结科举籍贯时强调:“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 , 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与分区定额、原籍应试原则密切相关 。”[11]
2.两次应试
康熙四十九年(1710) , 阮玉堂(1695-1759 , 阮元的祖父)符合清政府“有田地、坟墓者 , 二十年 , 准其入籍 。”[12]的规定 。“始占籍仪征县 , 复居郡城 。”[13]张鉴在《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阮元“祖玉堂 , 号琢庵 , 始占籍仪征县 。”[14]《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人物志》记载:“阮玉堂 , 字履廷 , 号琢庵……康熙辛卯 , 占籍仪征 , 中式武举 。乙未会试 , 成进士 , 分镶蓝旗教习 。”[15]阮玉堂是严格按清政府科举籍贯的有关法规执行的 , 他于康熙五十年(1711)以仪征籍中武举、五十四年(1715)中乙未科武进士 。[16]阮承信(1734-1805)继承了父亲阮玉堂的仪征籍 。阮元继承父亲阮承信的仪征籍(关于阮元的籍贯 , 笔者将另文专论) 。
既然是仪征籍 , 按清政府的法规 , 阮元就必须到仪征县学就读考秀才 。张鉴在《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阮元“乾隆四十三年己亥 , 十五岁 , 始应童子试 。”[17]阮元在《显考湘圃府君显妣林夫人行状》中也有回忆道:“不孝十五六岁与考试 。”[18]阮元自述:“元童试时 , 皆笠塘先生所保 。”[19]笠塘先生即方本 。“方本 , 安徽歙县人 , 籍江苏仪征 , 世居扬州郡城 , 字立堂、笠塘 。方椿林子 。未冠补诸生 。乾隆五十四年与弟方谷同举于乡 , 时称二方 。工诗文 , 善楷书 , 耽图史 , 精音律 。卒年六十八 。有《籍绿轩诗集》 。”[20]令人遗憾的是 , 乾隆四十三年(1778) , 阮元第一次到仪征县学应童子试 , 没有考取 。王章涛认为:“阮元参加第一次童子试 , 虽未被录取为县学生员 , 但对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无疑是一种尝试 。”[21]
乾隆四十九(1784)年 , 阮元21岁 , 三年丧母服满 , 再赴仪征县学应试 , 这一次成绩很好 。张鉴在《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谢金圃侍郎墉督学江苏 , 岁试取入仪征县学第四名 。”[22]
阮元在办理结状时 , 因贫颇为尴尬 。焦循在《忆书》中回忆道:“宫保阮公幼时 , 往仪征应县试 , 县吏索钱五百始与结状 。宫保时贫无以给 , 止得钱二百 , 吏众咻之 , 一吏独毅然让诸吏曰 , 观此君寒士 , 与二百钱买一张纸 , 不为负矣 , 何恶状至此 。众更并呵叱此吏 。此吏自益钱三百 , 以结状与宫保 。宫保后督学两浙 , 过里门 , 首见此吏 , 厚酬之 。”[23]阮元当面酬谢县吏 , 是在嘉庆三年(1798) 。是年 , 阮元浙江学政任满回京述职路过扬州 , 第一件事是到仪征当面酬谢这位县吏 。十余年后 , 不忘曾经帮助自己的恩人 , 专程报以厚谢 , 可见 , 此事在阮元心中一定留下深深的记忆 。
3.寄宿之地
仪征县学距离扬州阮元老宅白瓦巷31.2公里 , 距离阮元舅舅家陈集28.4公里 。那么 , 在仪征县学求学期间 , 阮元住在哪里呢?阮元自述住在仪征城里的资福寺 。阮元在《广陵诗事》中回忆道:“仪征资福寺 , 门有桥池 , 寺多竹树 , 其正殿双楹 , 皆古楠为之 , 二人不能合抱 。元幼时尝寓此 。”[24]由此可见 , 阮元对多年前的读书之地记忆犹新 , 并饱含深情 。
阮元求学和寄宿之地 , 后来都被阮元定名为真州八景之一[25](仪征在宋元时称真州) 。据清代仪征著名画家褚乃方《真州八景图》 , 这八景分别是:东门桃坞、文墩积雪、胥浦农歌、北山红叶、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 。泮池新柳即仪征县学 , 这里现在是仪征市实验中学;资福晚钟即资福寺 , 这里现在是仪征市人民政府 。对资福寺 , 阮元曾在《广陵诗事》中引用清初仪征诗人魏廓功在《西陴诗稿》中的诗:“书声出秋树 , 花雨送溪风” , 并评价:“极得情境 。”[26]可见 , 阮元对多年前的寄宿之地记忆犹新 。
经过仪征县学一年多非常刻苦地学习 , 阮元的学业有了明显的进步 , 这年科试 , 他获得一等第一名 , 并成为“廪膳生” 。张鉴在《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五十年乙巳 , 二十二岁 。科试一等第一名 , 补廪膳生员 。场中经解策问 , 条对无遗 。文亦冠场 。侍郎惊赏曰:余前任在江苏得汪中 , 此次得阮某矣 。遂延订明年至江阴 , 馆于学使者署中 。”[27]一个刚入学的生员居然被学政聘为幕僚 , 这种情况相当罕见 。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 , 阮元23岁 , 离开仪征县学 , 去江阴学政督府随谢墉(1719-1795)按试各地 , 八月参加乡试 , “八月十六日终场 , 九月初九日 , 中式第八名……五十四年会试中式第二十八名……四月 , 圆明园复试 , 钦取一等第十名 , 殿试二甲第三名 , 赐进士出身 。朝考钦取第九名 , 引见 , 改翰林院庶吉士 。……五十五年四月 , 散馆 , 钦取一等第一名 , 授职编修 。……五十六年二月初十 , 圆明园大考翰詹 , (皇帝)亲改擢为一等第一名 , 十三日奉旨升授詹事府少詹事 。……十月 , 奉旨补授詹事府詹事 。”[28]六年时间做到正三品 , 仪征县学是阮元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站点 , 在这里他通过刻苦地学习 , 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仪征县学是阮元的福地!分页标题
4.两位同窗及交游
在仪征县学就读期间 , 阮元的同窗 , 目前可查到的有名有姓的有两位 , 一位是方仕倓 , 一位是贵仲符 。
阮元在《罗两峰画方氏兄弟孝廉春风并辔图跋》中说:“甲辰 , 与八虎弟同入学 。”[29]八虎即方仕倓 。“方仕倓 , 方本子 , 字月槎 , 小名八虎 , 县学生员 。”[30]方士倓不仅是阮元仪征县学的同学 , 更是阮元少年时的同学 。阮元9岁时师从乔书酉先生 。当时乔书酉在方笠塘先生家教方家的两个儿子 , 即方仕燮(字赞元 , 小名七虎)和方仕倓(字月槎 , 小名八虎) , 他们与阮元住处“门巷相近 , 同朝夕焉 。”[31]阮元与七虎、八虎和三虎方仕煌(字又辉)等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五年 。作为阮元在仪征县学同窗 , 方家也是占籍仪征 , 世居郡城 。能查到的方仕倓资料有限 , 只知道他是仪征县学生员 , 有诗作存世 。阮元在《罗两峰画方氏兄弟孝廉春风并辔图跋》中回忆道:“元六岁从姑父贾载清先生天凝学 , 九岁(壬辰)由花园巷迁居百岁坊弥陀寺巷 。方笠塘先生本为贾先生弟子 , 乔书酉先生椿龄又笠塘先生弟子 , 方氏居北柳巷与百岁坊近 , 书酉先生在笠塘先生家教先生二子赞元(仕燮小名七虎)、月槎(士倓小名八虎) , 贾先生命元亦从乔先生学 , 门巷相近同朝夕焉 。二虎与元年相近 , 友若弟兄 , 常登堂拜母 , 笠塘先生时为廪生 , 文学名盛 。”[32]
阮元与方氏兄弟结下了深厚友谊 。道光二十一年(1841) , 时隔69年后 , 当方仕燮、方仕倓的堂兄弟方仕焕以罗聘所绘《方氏兄弟孝廉春风并辔图》请阮元题识时 , 时年78岁的阮元 , 回忆起儿时与方氏兄弟相处的往事 , 欣然题之图上 , 并嘱咐方仕焕交仕燮的儿子白池过目 , 足见阮元十分珍惜这段友谊 。[33]
根据王章涛的研究 , “贵仲符 , 仪征县学生员 , 阮元入学后与其交 。”[34]贵征(1756-1815)是阮元在仪征县学就读期间结交的好朋友 , 两人同时中秀才、同年中举人、同科中进士 , 是为“三同”好友 。“贵征 , 字仲符 , 号一堂 , 工于为文 , 而不喜时艺 。故《十三经》《左》《国》《史》《汉》最熟 。乾隆丙午举人 , 己酉进士 , 历升吏部文选司郎中、石经馆校勘官 。因公 , 谪往伊犁效力 。将军松相国筠延入署 , 办理笺奏 , 校勘《钦颁蒙古王公表》 , 校出勘误违例字句 , 将军特疏保奏 , 奉旨回京复职 , 在本部行走 , 尊例加升道员 。以母张氏老 , 请归养 。与修《扬州府志》 。乙亥 , 丁母艰 , 哀毁逾恒 , 疾 , 遂不起 , 年六十 。著有《安事斋制艺》《诗》《词》《新疆道里图表》《扬州河渠志》 。”[35]《扬州画舫录》记载:“贵征 , 字一堂 。进士 , 官吏部 。善属文 , 尤工汉魏六朝骈丽之作 , 姚姬传山长知之最先 。”[36]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 , 在扬州丁忧的阮元 , 约贵征(以母老乞归养已在家)与族弟阮亨同游翠屏洲 , 与王豫(1768-1826)见面 , 共同商讨编撰《江苏诗征》的事情 。[37]
道光十四年(1834) , 贵仲符已经去世 , 他的儿子贵正元将父亲的遗稿《安事斋诗录》寄到昆明 , 请云贵总督、他父亲的三同好友阮元选定并为之作序 , 阮元于道光十五年(1835)冬(此时阮元已到北京 , 任体仁阁大学士)选定完毕 , 将诗稿定为四卷 , 作序时深情写道:“安事斋诗 , 仪征贵吏部仲符所作也 。仲符与元同为秀才时 , 即相友以文学齐名 , 丙午同为朱文正师所举 , 己酉又同进士榜 。仲符春试 , 赋得‘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有‘碧归行马外 , 青到濯龙隅’句 , 都下传诵之 。”[38]随即将文稿寄回扬州 , 让族弟阮亨帮忙校对和刊刻 。73岁的阮元对47年前与同学一起参加的己酉会试印象深刻 , 对“三同”同学在此次会试上的佳句记忆犹新 , 在转任京官的繁忙之际 , 积极整理选定同学诗稿 , 并帮助校勘付梓 , 可见阮元不忘旧交、热心助友的高尚情操 。分页标题
5.报效母校与甲子重游
展翅高飞的阮元始终未忘母校仪征县学的培育之恩 。嘉庆八年(1803) , 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得知母校缺少乐器 , 立即为母校捐备了灵璧石编磬一套16件 。嘉庆十三年(1808) , 又向母校捐备编钟12件 。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仪征县儒学宋庆历四年始建……嘉庆八年 , 浙江巡抚邑人阮元捐备灵璧石编磬十六 , 嘉庆十三年又捐备编钟十二 , 并存贮祭器库 。”[39]道光元年 , 时任两广总督的阮元 , 会同监掣同知巴彦岱、知县马嗣援等人 , 共同捐资修缮县学的大成殿、尊经阁、庑斋等处 , 使仪征县学面貌焕然一新 。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道光元年 , 监掣同知巴彦岱 , 知县马嗣援 , 邑绅、两广总督阮元等 , 捐修大成殿、尊经阁、庑斋等处 , 庙貌一新 。此次捐赀及工费 , 已勒石于大成门左 。”[40]道光二十六年(1846) , 阮元为县学题写了“明伦堂”匾额 。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二十六年 , 立太傅阮元额于明伦堂之中楹 。”[41]由上述可知 , 阮元曾多次向母校仪征县学捐赠 , 受之滴水 , 报以涌泉 。
道光二十四年(1844) , 阮元已经81岁了 , 这一年是他入学仪征县学60周年 , 他非常想念垂柳摇曳、绿水涟漪的泮池 。3月10日 , 老人先到仪征南侧长江中的礼祀洲 , 在长芦庵小住几日 , 然后乘舟至仪征 , 在仪征两儒学学官和诸生员陪同下 , 来到仪征县学的泮宫故地重游 。据阮元自述:“放舟入旧江口 , 过梅花院至真州 , 与两儒学应甲辰六十年重游泮宫采芹之典 。”[42]拜圣贤于棂星门下 , 黑头少年簇拥着这位白头老翁 , 出入于学宫内外 , 驻足于奎光楼前 。回顾当年从这里出发 , 60年一甲子 , 弹指一挥间 。60年前的乾隆四十九年(1844) , 英俊才子阮元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考取仪征县学 ,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 , 以一等第一名考取廪膳生 , 从此走上了中举人、中进士、任职封疆、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仪征县学是阮元仕途的起点 , 60年后重游故地 , 怎不叫人感慨万千!老人豪情满怀 , 欣然作诗:
春冰长芦夜泊舟 , 齐肩葭叶满沙洲 。
烟江叠嶂寻常见 , 月色柴门相见不 。
赏雨茅檐留宿客 , 重游芹泮到真州 。
青衿六十年前事 , 感忆先生颂鲁侯 。
自注:谓前少宰 , 督学谢东墅师 。[43]
60年后再来仪征县学 , 阮元念念不忘的是恩师谢墉 , 是谢墉慧眼识才 , 识拔阮元科试一等第一名成为廪膳生 , 从此走上了科举上升通道 。吃水不忘挖井人 , 阮元尊师报恩的情怀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
【「仪征县学」阮元与仪征县学】阮元祖父虽曾为官 , 但到阮元父亲时家道中落 , 为生计阮元父亲在外奔波 , 母亲林氏在家操持 , 小阮元读书也不安定 , 因贫搬家至少六次 , 母亲大伏天搬家中暑不治身亡 。阮元从小备偿生活艰辛 , 他读书用心 , 进步很快 , 不仅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 也铸就了他念乡重情、知恩图报、淡泊名利、尽忠报国的道德情操 。使得他在今后九省封疆的岗位上 , 能够不忘旧年同窗 , 多次报效母校 , 并始终保持清廉高效的工作作风 , 做出了杰出成就 , 成为一代楷模 。仪征县学是阮元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平台 。

「仪征县学」阮元与仪征县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仪征县学】
参考资料
注释:
[1]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缘举杂录》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 第1638页 。
[2]高承、李果、金圆《事物纪原》 , 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 第165页 。
[3]朱瑞熙《宋代的贡举“移民”及政府对策》 , 《科举文化与科举学》 ,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版 , 第207页 。分页标题
[4]徐松《选举十四·发解》 , 《宋会要辑稿》 , 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 第4490页 。
[5]周永春《丝纶录》卷三 ,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4册 ,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 第633页 。
[6][7][11]刘希伟《清代科举冒籍研究》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第70页 , 第287页 , 第3页 。
[8]素尔讷《童试事例》 , 《钦定学政全书》卷22 ,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 第4页 。
[9]昆冈、刘启瑞等《礼部·学校·生童户籍》 ,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九十一 , 《续修四库全书》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 第239页 。
[10][13]刘文淇纂 , 万仕国整理《食货志》 ,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十二 , 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版 , 第207页 , 第207页 。
[12]阮亨《家述四》 , 《珠湖草堂笔记》
[14][16][17][22][27][28]张鉴等撰、黄爱平点校《阮元年谱》 , 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 第2页 , 第2页 , 第5页 , 第6页 , 第6页 , 第7-11页 。
[15]刘文淇纂 , 万仕国整理《人物志》 ,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二 , 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版 , 第207页 , 第584页 。
[18]阮元著、邓经元点校《显考湘圃府君显妣林夫人行状》 , 《揅经室集》二集卷一 , 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版 , 第375页 。
[19][29][31][32][33]阮元著、严一萍选辑《罗两峰画方氏兄弟孝廉春风并辔图跋》 , 《揅经室集》第7册再续集卷三 , 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版 , 第7页 , 第7页 , 第7页 , 第7页 , 第7页 。
[20][30][34]王章涛《阮元年谱》 , 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版 , 第1095页 , 第1095页 , 第18页 。
[21]王章涛《阮元传》 , 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 , 第20页 。
[23]焦循《忆书》卷六 , 转引自王章涛《阮元年谱》 , 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版 , 第18页 。
[24][26]阮元撰 ,王明发点校《广陵诗事》卷六《扬州地方文献丛刊》 , 扬州:广陵书社2004版 , 第92页 。
[25]忆明珠《胥浦农歌》 , 《忆明珠文集》第二卷 ,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05年版 , 第21页 。
[35]刘文淇纂 , 万仕国整理《人物志》 ,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一 , 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版 , 第573页 。
[36]李斗撰、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 , 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版 , 第38页 。
[37]阮元著、邓经元点校《题曲江亭图》 , 《揅经室集》四集诗卷八 , 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版 , 第885页 。
[38]阮元《安事斋诗录序》 , 《揅经室集》续集卷二 , 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 第100页 。
[39]阿克当阿 监修《学校》 ,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十九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 第323页 。
[40][41]刘文淇纂 , 万仕国整理《学校志》 ,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十七 , 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版 , 第284页 , 第286页 。
[42][43]阮元著、严一萍选辑《三月十日约仪征两儒学重游泮宫采芹拜圣贤于棂星门墀下》 , 《揅经室集》第8册再续集卷六 , 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版 ,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