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一、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关联
把现代化范式作为审视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新视角 , 可以启发人们从另外的方面总结历史经验 。 但新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视角 , 如果完全脱离了革命范式这个视角 , 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解读显然不够完整 。
胡绳在1990年提出:“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 , 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 。 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 。 ”刘大年也说:“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 。 一是民族不独立 , 要求在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后 , 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 ”两位史学前辈做出的回答 , 现在基本上可称是近代史学界的共识 。
文章图片
1945年9月 , 中国重庆 , 西摩爵士和夫人 , 蒋介石、阿波罗答彼得罗夫和妻子、帕特里克赫尔利等人出席茶话会 , 庆祝日本投降 。
抗日战争 , 无疑地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 。 同时 , 又由于这个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 中国有了共产党所代表着的先进力量 , 这又使得这个战争自始到终包含了改造旧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 。 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有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一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 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
应该强调的是 , 无论是革命的范式 , 还是现代化的范式 , 把它们运用于历史研究 , 都应该特别地强调两者都不是孤立的方法 ,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这正如胡绳所说:“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并不妨碍使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 相反的 , 如果不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现代化的许多复杂问题恐怕是难以解释和解决的 。 ”刘大年说得更为明确 , 这“两个问题内容不一样 , 又息息相关 , 不能分离 。 没有民族独立 , 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 , 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 , 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 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 , 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 ”这与他把抗日战争称为中国复兴的枢纽 , 在思想认识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
二、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所谓的现代化 , 其实有不同的概念界定 。 而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观点 , 即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的过渡 , 过渡的目标 , 是商品经济的发达、教育的发达、工业的发达和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 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化 。 近代中国与日本 , 现代化的最初历程是十分相似的 。 但不同的是 , 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 , 日本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 , 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 , 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 , 通过对外扩张 , 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 。
通过甲午战争 , 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 , 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 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 。 这些赔款 , 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 是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倍多 。 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 , 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 , 一部分用来发展教育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 ,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 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
甲午战争也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 , 被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 。 这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 , 更能说明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
很多人认为 ,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 。 但严格说来 , 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工业化运动 , 还不是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化运动 。 清末维新运动 , 也提出了有关现代化的一些措施 , 但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列强瓜分的境地 , 这些措施难以实行 。 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 , 中国民族工业趁着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 , 有过几年的迅速发展 。 但战后列强重新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 以军阀割据为表现的国家分裂 , 又严重地阻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分页标题
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观点 , 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明显加速 , 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 。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里 , 经济现代化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 首先 , 与国家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关税自主权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 在1927年以前 , 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 , 到1934年达到了25% 。 正是由于关税自主的实现 , 关税收入从1928年的13400万元增至1931年的38800万元 。 关税的增加 , 一方面对中国民族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 , 另一方面 , 也极大地增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能力 。 其次 , 改革了国内税制 , 建立了新的金融体系 。 国民政府在1931年将厘金以及由厘金变种的各种各样的具有通过税性质的捐税尽行裁撤 , 而代之以单一的统税 , 即只对一些特种商品课税;1933年推出了“废两改元”的货币政策;1935年又实行了“币制改革” , 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银本位制 , 货币由国家银行统一发行 , 实现了对金融的控制 。 这些改革 , 一方面为官僚资本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 一方面也对现代化经济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
以上变革 , 加快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 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1936年为例 , 有如下统计:电力工业从1927年的772百万千瓦增至1936年的1724百万千瓦 , 年平均增长9.4%;煤炭工业从1927年的14.2百万公吨 , 增至1936年的26.2百万公吨 , 年平均增长7%;水泥工业从1927年的498千公吨增至1936年的1243千公吨 , 年平均增长9.6%;生铁从1927年的436815吨增至抗战前的958683吨 , 年平均增长9%;钢从1927年的30000吨增至抗战前的556347吨 , 年平均增长达40% 。 另据有的学者研究 , 从1927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 , 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 , 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 。 有的学者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 中国的工业化步伐必将大大加快 , 在40年代初期就进入“起飞”阶段 。
但是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 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 据统计 , 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 , 中国丧失了三分之一的森林、铁矿和煤矿;十分之四的铁路;十分之七的大豆产量;五分之二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黄金 。 另据统计 , 至1932年底 , 中国政府在东北的损失达178亿元 , 加上私人损失 , 不下200亿元 。
而日本对东北的占领 , 除了掠夺中国发展现代工业所需的物质资源外 , 更为严重的是它建立起来的殖民地经济体系 , 把东北完全地排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外 , 造成了东北经济的畸形 。 日本占领东北后 , 确实在东北进行了大量的工业投资 。 但是 , 这些投资的去向是与它的侵略政策相一致的 , 即发展与军事力量密切相关的重工业 , 并把这些投资纳入了日本本国的经济体系 。 据统计 , 1936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额为14.5亿美元 , 而1937年至1944年间 , 在东北的投资即达57.4亿美元 。 从1933年至1944年 , 东北的钢材产量增长了42倍 , 电力增长了20倍 , 生铁、煤、水泥增长约1-2倍 。 这些工业均与日本的军力增长相关 。 而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发展却很缓慢 。 同时 , 在“日、满、华农业一元化”的政策下 , 东北的农业也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 。 另外 , 日本在东北的劳工政策、集家并屯政策等等 , 不仅剥夺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条件 , 也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 。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如果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还没有阻滞中国的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 那么到了1937年 , 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 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则被完全地打断了 。 八年间 , 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 , 其中包括了大城市的80%以上 。 而这些城市 , 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 。 这些工业 , 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 , 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 , 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 。 在沦陷区 , 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 , 还截留税收 , 把持金融 , 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殖民地经济体系 。 1947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国抗战时期财产损失说帖》 , 比较详细地统计了战时全国经济损失情况 , 总数约204.44亿美元 。 而应当补充说明的是 , 这个统计还不包括敌后地区的财产损失 , 因此并不完整 。 而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 ,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 , 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分页标题
对于一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中国来说 , 上述战争损失不仅使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难以为继 , 还足以使它的经济全面崩溃 。
三、中国的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由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而中止 。 但是 , 也正是由于伴随着日本侵略而兴起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 , 又逐渐地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 还在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 , 共产党人就已经察觉到战争将会为中国的改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会 。 而国民党也是把“建国”作为重要的目标与“抗日”的口号并列提出 。 因为阶级理念的不同 , 国共两党关于改造国家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异 , 实现改造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 但可以肯定的却是 , 无论是共产党也好 , 国民党也好 , 当时都是把争取民族独立 , 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盛的现代化国家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
关于现代化的含义 , 除了工业化为其核心外 , 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应包括在其中 。 而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 , 后者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 抗日战争 , 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 全面抗战开始之前 , 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实行了高度的独裁政治 。 事实证明 , 这种独裁政治 , 严重地妨碍了民族力量的凝聚 。 后来 , 以西安事变为契机 , 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随之而来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实际上是为实行民主政治创造了条件 。
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 , 与此同时 , 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 。 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 ,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只能顺应潮流 。 1938年3、4月间 ,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抗战建国纲领》 , 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 , 为实现宪政做准备 。 共产党虽然认为这个纲领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 但它的基本精神与《抗日救亡十大纲领》是一致的 。 其后不久 , 有各个不同政治派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成立 , 参政员虽然不是民选 , 但确实有广泛的代表性 。 从“建国”的意义上去看 , 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 。
政治民主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 但是 , 政治民主还需要其他社会条件作为支撑 。 其中重要的一条 , 就是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对社会的主导作用 。 而这个条件 , 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 。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放了政治民主 , 但这种开放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 。 如果离开了这个条件 , 民主随时都要被关闭 。 但是 , 与战前的情况不同 , 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社会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 。 抗日战争是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 。 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 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内容 。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 , 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 , 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 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 , 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 , 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 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趋向 。 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
现代化因素积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 反映在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 。 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 , 迫使着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 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 。 这种体制的建立 , 确实包含了诸多新的现代化因素 。 如关于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 , 关于工业结构的调整 , 关于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 , 关于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 , 都表现出了相当多的现代化因素 。 尤其是被称作是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 , 尽管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举措 , 但其结果却是 , 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输入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 另外 , 与工业内迁相一致 , 战时对西部矿产、石油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 在战后仍有积极影响 。 除此之外 , 战时经济体制还包含了兴办水利 , 开发水陆交通 , 督促垦荒 , 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 。 应该说 , 这些措施不仅对克服战时经济困难起到了实际作用 , 也对战后的经济恢复产生了影响 。分页标题
而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 , 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 , 在那里并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经济的条件 。 因而在那里 , 现代化因素主要不是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 , 而是表现在生产关系的改革方面 。 包括减租减息 , 鼓励垦荒 , 发放农贷 , 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 不仅使抗日力量在贫困的地区得以生存 ,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 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 。 而这些变化 , 最终又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 。 从这点来看 , 这是现代化因素的间接积累 。
中国是通过抗日战争才得到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 而独立的主权国家 , 是任何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 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 , 中国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 。 中国人民为了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 , 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 但是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 这些斗争多数没有成效 , 因此 , 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中国与美、英等国结成了盟国 。 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 。 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 ,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 。 1943年初 , 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 。 从此 , 中华民族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 , 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 从此 , 中国开始以同盟国平等的地位参与国际事务 , 并且以“四强”身份成为1943年莫斯科宣言的签署国 。 同年蒋介石代表盟国首脑之一出席了开罗会议 , 而该会议决定了中国将收回包括台湾在内的一切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 。 中国人民艰苦抗战及近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宿愿得到了世界的确认和肯定 。 战后 , 中国成为了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 。
最后还应该补充说明的是 , 除了以上方面 ,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积累起来的现代化因素 , 还表现在中国社会在战争期间发生的其他重大变迁 , 这些变迁包括人民觉悟的提高 , 文化的传播 , 妇女的解放 , 中外交往的加强等诸多方面 。 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 , 最后成为了开启中国新的现代化进程的动力 。
- 土地|本是中国领土,25年前才与中国分离,如今32万人美女如云
- 朝鲜人民军|朝鲜人民军一路打到韩国釜山,中国在押战犯一看:朝军要完
- 文强|此人是毛主席的表弟,为何一步步成了军统特务?
- |中国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余震持续了3年
- 哈扎拉|成吉思汗子孙竟被奴役数百年 为何自称中国后裔
- 苏联|中国抗日14年, 苏联靠一小动作十天就解决60万关东军
- |中国最牛的组织,为造反而生,历经1000多年,熬死5个王朝
- |中国历史上疑似穿越的5个人,王莽只能排第二,第一令人细思极恐
- 蒋介石|蒋介石如何通过外交打赢抗战
- |这个中国人突然人间蒸发,世界找了他100年,他究竟是何方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