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活动结束后 , 老人和馆长吴雨初见了面 。老人整理衣服 , 摘下帽子、行碰头礼而后贴面——这是一整套牧民见面的方式 。一进馆长办公室 , 老人说:“我们藏族人很少懂得感恩牦牛 , 可是您却做到了 , 还告诉了所有人 。”
场景化是牦牛博物馆吸引、触动参观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行走在展厅 , 人们如何驯化放养牦牛、如何在草原上放牧、如何在定居点和牦牛相处……青藏高原数千年牦牛饲养史次第呈现 。“我虽然不是牧民 , 但走在展馆内深深感受到了藏民和牦牛之间的深厚情谊 。”扎西平措说 。
许多展品来之不易 。在展厅 , 游客常常被墙壁上挂着的154个牦牛头骨所震撼 。这些头骨都是博物馆从牧民手里精心收集的 , 每一个都有牦牛的详细档案 , 包括品种、性别等 。牦牛博物馆正逐步扩大展品覆盖范围 。从传统的牦牛骨、牦牛历史器物 , 拓展到所有和西藏游牧文化有关的历史藏品和现代艺术作品 。
除了练好陈列“基本功” , 这些“小众”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策展方式、传播渠道 , 提升自己的“可见度” 。
西藏牦牛博物馆开起了文创商店 , 往来的人们常常驻足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 读者可以网上预约参观 , 了解展览信息 。
山西青铜博物馆地处商业区中心且不收门票 , 但很多参观者仍会觉得有“门槛” 。“我们努力消除公众对文物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 看似古板、陈旧的青铜器 , 也可以很时尚 。”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张晶晶说 , 他们尝试了一系列推广活动 , 近期正在商场里搭建青铜博物馆临时展区 , 引流人群 。此外 , 他们还策划推出了“拓印体验”“凤鸟纹纸浆画”等教育活动 , 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去年7月开馆至今 , 山西青铜博物馆已接待参观者21.3万人次 。
精
深耕主题 , 精细专业发展
自2017年对公众开放以来 , 山西地质博物馆一直在增强与特定受众的黏性上精准发力 。古生物历史、地质资源、矿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精华 , 被浓缩在这“一园一馆”内 , 除了基本陈列 , 还展出了1300吨的古生物、岩石矿石标本 。
地质博物馆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学生 。为此 , 博物馆在展厅内打造了“史前部落”观众互动体验区 , 开发VR体验、“恐龙涂鸦”游戏、恐龙化石挖掘等互动体验项目 , 增强趣味性 。
“作为一所年轻的地学博物馆 , 更应注重服务质量、展览水平、科普效果 , 避免旅游式参观 。”山西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刘雨奇认为 , 区别于综合型博物馆 , “小众”博物馆更应该精准找到特定受众群体 , 与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 , 增强参观人群的接受度和沟通黏性 。
稿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网址:/a/2020/0518/gxnews164664.html
标题:小众博物馆 提升能见度(解码·国际博物馆日)(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