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汪曾祺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_本文原题:汪曾祺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有人说 , 不读汪曾祺先生就不足以谈生活 。
【汪曾祺汪曾祺与四川的不解之缘】作为一枚资深“吃货” , 汪曾祺笔下关于美食的文章 , 读起来总让人垂涎三尺 。
本文插图
提起中国美食 , 就绕不开川菜 , 汪曾祺先生到四川的次数虽然不多 , 却提到了十多种川味 , 种类仅次于他的故乡江苏高邮 , 读大学时的云南昆明 , 以及居住时间最久的北京 。
01
川菜:有味 , 更有趣
对于川菜 , 汪曾祺是真喜欢 。
他从中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 , 更是食之趣 , 让人光是看到他的文字 , 就能感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 。
川菜之中名气大一点如麻婆豆腐、东坡肉 , 名气小一点如豆花、泡菜 , 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 , 到他笔下 , 都能生出花来 。
他写豆腐 ,“各地的豆腐 , 五花八门 , 均携带着本地的饮食文化基因 。 ”并对麻辣鲜香的四川麻婆豆腐情有独钟 。
汪曾祺心中的麻婆豆腐味道 , 必须是:麻、辣、烫 。
本文插图
麻婆豆腐
但他颇感遗憾的是 , “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 , 都不是那个味儿 , 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 。 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 。
原来尝过天下美食的汪曾祺 , 也会为麻婆豆腐的用料耿耿于怀 。
汪曾祺认为 , 做川菜跟写文章一样 , 要有想象力 , 要爱揣摩 , 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 。
汪曾祺写美食还有一大绝招 , 就是引经据典 , 顺手引出美食背后的故事 , 让人读罢还能长几分见识 , 比如他写“东坡肉” , 就顺道讲了几句苏东坡的喜好:
本文插图
东坡肉
“浙江杭州、四川眉山 , 全国到处都有东坡肉 。 苏东坡爱吃猪肉 , 见于诗文 。 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 , 功夫全在火候 。 先用猛火攻 , 大滚几开 , 即加佐料 , 用微火慢炖 , 汤汁略起小泡即可 。
东坡论煮肉法 , 云须忌水 , 不得已时可以浓茶烈酒代之 。 完全不加水是不行的 , 会焦煳粘锅 , 但水不能多 。 要加大量黄酒 。 扬州炖肉 , 还要加一点高粱酒 。
加浓茶 , 我试过 , 也吃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味道 。 传东坡有一首诗 , ‘无竹令人俗 , 无肉令人瘦 , 若要不俗与不瘦 , 除非天天笋烧肉 。 ’未必可靠 , 但苏东坡有时是会写这种打油体的诗的 。 冬笋烧肉 , 是很好吃 。 ”
汪曾祺喜欢四川的灯影牛肉 , 他说:
“灯影牛肉是一绝 。 为什么叫灯影牛肉?有人说是肉片薄而透明 , 隔着牛肉薄片 , 可以照见灯影 。 我觉得灯影即皮影戏的人形 , 言其轻薄如皮影人也 。 ”
本文插图
灯影牛肉
并考据《东京梦华录》有“影戏豝” 就是这样的东西 ,“宋人所说的‘豝’ , 都是干的或半干的肉的薄片 。 此说如可成立 , 则灯影牛肉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
他怀念北京的一家四川小馆子:
“一九四八年我在北京沙滩北京大学宿舍里寄住了半年 , 常去吃一家四川小馆子 , 就是李一氓同志在《川菜在北京的发展》一文中提到的蒲伯英回川以后留下的他家里的厨师所开的 , 许倩云和陈书舫都去吃过的那一家 。 这家馆子实在很小 , 只有三四张小方桌 , 但是菜味很纯正 。 李一氓同志以为有的菜比成都的还要做得好 。 我其时还没有去过成都 , 无从比较 。 我们去时点的菜只是回锅肉、鱼香肉丝之类的大路菜 。 ”特别加注“这家的泡菜很好吃”。分页标题
还有昆明护国路和文明新街有几家四川开的小饭馆:
卖毛肚的饭馆早起开门后即在门口竖出一块牌子 , 上写“毛肚开堂” , 或简单地写两个字:“开堂 。 ”晚上封了火 , 又竖出一块牌子 , 只写一个字:“毕” , 简练之至!
“这大概是从四川带过来的规矩 。 后来我几次到四川 , 都不见饭馆门口这样的牌子 , 此风想已消失 。 也许乡坝头还能看到 。 ”
汪曾祺还吸取了川菜的制作精髓 , 发明了别样的“川味” , 比如以四川制水煮牛肉法教大家以猪肉制拌里脊片 , 读来让人莫名骄傲又口齿生津 。
本文插图
如果让汪曾祺用一个字来概括川菜 , 那么一定是辣 , 让他多年以来念念不忘 。
关于辣 , 他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们剧团到重庆(重庆当时还未直辖)体验生活 , 天天吃辣 , 辣得大家骇怕了 , 有几个年轻的女演员去吃汤圆 , 进门就大声说:‘不要辣椒!’幺师父冷冷地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只要写到四川菜 , 只要写到辣 , 汪曾祺都要讲这个故事 。 但其实在四川 , 汤圆有时也放辣椒 。
本文插图
汪曾祺所著《人间滋味》配图
川菜味道 , 丰富不离麻辣之宗 , 奇特却又变化万端 , 其他菜系 , 无法比 。
02
四川的忠实粉丝
汪曾祺对吃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 , “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 ”
他是这么说的 , 也是这么做的 。
虽然热衷于四川美食 , 但人生之前的岁月中 , 汪曾祺一直没有亲身到过四川 , 早年他写的川菜 , 都是在昆明、上海、北京吃到的 , 不够地道 。
1992年 , 72岁高龄的汪曾祺终于来到四川 , 吃到了原汁原味的川菜 , 并对四川一见倾心 , 还在 《四川杂忆》里 , 把从四川的美食到景色再到特产都狠狠夸赞了一番 。
作为一个颇具人文情怀的作家 , 汪曾祺看重的 , 便是四川地方景物、地方特色里蕴藏的文化内涵 , 以及这些文化内涵里的人文特质 。
在他的笔下 , 四川的气候养人:
“多雾 , 雾养百谷;土好 , 不需要怎么施肥 。 在一块岩石上甩几坨泥巴 , 硬是能长出一片胡豆 。 这不是夸张想象 , 是亲眼目睹 。 我们剧团的一个演员在汽车里看到这奇特情景 , 招呼大家:‘快来看!石头上长蚕豆!’”
汪曾祺写城市 , 写景色 , 总能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出发 , 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 。
对成都 , 汪曾祺有一句概括性的话: “在我到过的城市里 , 成都是最安静、最干净的 。 ”
在他看来 , 干净是成都的外在表现 , 安静才是成都的内在气质 , 成都的城市特征 。
安静体现在成都人身上 , 便是“举止言谈都透着悠闲” , 即使“这种悠闲似乎脱离了时代” 。
他喜欢现在的武侯祠 , “气象森然 , 很能表现武侯的气度 。 这是我所到过的祠堂中最好的 。 这是一个祠 , 不是庙 , 也不是观 , 没有和尚气、道士气 。 ”
本文插图
汪曾祺写眉山只写了三苏祠 , 写新都只写了升庵祠 。 这不奇怪 。 因为 , 眉山、新都 , 可能在他看来 , 就是苏轼苏东坡的眉山 , 杨慎杨升庵的新都 。
汪曾祺看到三苏祠“祠中有个陈列室 , 搜集了苏东坡集的历代版本 , 平放在玻璃橱里”大为赞赏 , 说:“这一设计很能表现四川人的文化素养 。 ”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三苏祠
汪曾祺看到升庵祠“正准备为杨升庵立像” , 他眼见《升庵醉后图》中杨升庵是个“魁伟的胖子” , 觉得在桂湖之侧立一胖子的像 , “不大好看” 。
可能在汪曾祺眼里 , 文人就应该是高挑帅气的 。
对川剧 , 汪曾祺更是换着花样地夸奖:
“川剧文学性高 , 像‘月明如水浸楼台’这样的唱词在别的剧种里是找不出来的 。 ”
“川剧喜剧多 , 而且品位极高 , 是真正的喜剧 。 川剧喜剧的诗意跟语言密不可分 。 ”
“川丑都有书卷气 。 ”“川剧有些手法非常奇特 , 非常新鲜 。 ”“真正有意识地运用‘间离效果’的是川剧 。 ”
本文插图
川剧
纵观他的一生 , 可以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来概括 , 但大家更喜欢称他是文艺界的段子手、泥石流 , 全方位美食家 。
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致体察 , 更能把吃的感触、吃的渊源以及制作方法娓娓道来 , 读起来活色生香 。
其初衷正如他在《旅食与文化》题记中写的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 搜狐新闻|黄晓明上《向往的生活》,意外带火这四川美食,网友:比薇娅还牛
- 旅游狂魔夏夏夏|甘孜世界遗产泉华滩,被四川乐山三男子驾车毁损,网友:惩罚太轻
- 旅途见闻|四川有条真实的“黄泉路”?已禁止进入数百年,进入者都有去无回?
- 杰出世界|四川被人忽视的景点,千年酒庄免费开放,却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 四川农村日报|绘画飞上村民墙——乐山新增一处网红打卡地
- 四川吃喝玩乐|夏日炎炎,食欲不振、头晕、中暑?这样做马上解决
- 四川自驾公路|6条景观公路,带你畅游大美四川
-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西岭雪山),野生大熊猫的乐园
- 都江堰|都江堰旅游攻略:四川有一堰,造就天府国
- 慢游赤水|四川泸州合江先市镇为啥叫先市,赤水河畔酱油名镇,一个因人名而来的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