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巨富朱葆三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值得年轻大学生读一读

宁波历史上有个巨富 , 名字叫朱葆三 , 可能很多人已经忘记这个富豪了 , 然而 , 其白手起家的精神却非常值得我们年轻大学生学习 。虽然时代不同了 , 但我们面对的竞争都是一样的 。

:宁波巨富朱葆三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值得年轻大学生读一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很多后来发家致富的商人一样 , 朱葆三也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出身——货店学徒 。他的父亲本是一个绿营官兵 , 打了一辈子仗 , 却没给妻儿留下什么财物 , 十几岁的朱葆三在同乡的介绍下 , 来到了大上海做学徒 , 名义上是学 , 实则就是干杂活混口饭吃 。
这一年恰好是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起义 , 百废待兴之时 , 生意格外的好 。朱葆三打工的这家店是专门做洋酒罐头生意的 , 往来的都是洋人主顾 , 这也就要求站柜的伙计能与洋人接洽 。当时有一首诗形容这种情形 , “洋帽洋衣洋式样 , 短胡两撇两边开 , 生来一件伤心事 , 碧眼天成学不来 。”这首打油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洋货店里的东家伙计想与洋人拉关系的迫切心情 。
朱葆三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 , 见了洋人更是张口结舌 , 成了掌柜眼中最没用的伙计 , 被分派到库房干苦力活 , 其他伙计见他呆头呆脑 , 当面叫他“阿木林” 。朱葆三虽然外表有些呆 , 可是心底瓷实 , 他也明白在这家洋货店 , 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英语 。可是他一个月的零花钱只有区区几块钱 , 到哪儿去拜师学艺呢?终于被他发现了一个好机会 , 这家洋货店里还有一个学徒 , 家道比较殷实 , 家里人为了让他能早日发达 , 于是拿钱让他去夜校补习英语 。朱葆三于是想方设法和这个“小开”套近乎 , 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钱都拿出来进行交际 , 趁机从他那里学了不少英语 , 同时他也留心听店里的掌柜与洋人之间的对话 , 有机会就私下练习 , 练到两眼发直 , 别人取笑他 , 他也听不见 , 这下子大家更当他是个傻瓜了 。
皇天不负苦心人 , 有一次能用英语与洋人交流的掌柜恰巧请假回家了 , 一笔大买卖谈不下去 , 把东家急得火上房 , 这时候朱葆三挺身而出 , 操着流利的英语与洋人交谈起来 , 这一幕把东家和所有伙计都瞧傻了眼 。东家当然是识货的 , 他了解了朱葆三苦学英语的经过后立时对他刮目相看 , 着意培养他来挑大梁 , 很快朱葆三当上了店里的账房先生 , 又过了三年 , 店里的掌柜病故 , 朱葆三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大印 , 当初嘲笑他的那群伙计 , 如今都到了他的指挥之下 。
然而朱葆三再也不是那个傻乎乎的“阿木林”了 , 经过几年的历练 , 他的眼光已经从一家小小的洋货店看到了整个大上海的生意场 。这时候朱葆三要结交的也不再是什么小开 , 而是能帮助自己鲤鱼跃龙门的富商巨贾与达官显贵 。
朱葆三的运气很好 , 这一次他结交上了“五金大王”叶澄衷 , 叶澄衷只比朱葆三年长不到十岁 , 然而已经在生意场上闯荡多年 , 一眼就看出朱葆三是可造之才 , 于是劝他不妨也进入五金业做事 。朱葆三的商才在经营五金业时显露无遗 , 他很快从经营散件的小五金生意做到了钢管钢材一类的大五金生意 , 生意拓展的速度之快连叶澄衷也瞠乎其后 。朱葆三还从叶氏的生意经中得到启发 , 反其道而行之 , 叶澄衷是“先进后销” , 也就是先大批量进货 , 然后分销 。朱葆三则是“先销后进” , 首先开国内订货会 , 摸底之后再向外国下订单 , 由于他能保证每一批货都及时销出并结清货款 , 洋人也乐于给他一个优惠价 , 于是朱葆三的生意一发不可收拾 , 很快就在上海滩的五金业与叶澄衷并肩而立 , 成为了另一个“五金大王” 。
朱葆三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 他从当时的大生意人身上看到 , 要想将生意做大做强 , 一定要结交官场 。如胡雪岩与左宗棠交好 , 盛宣怀依附李鸿章 , 朱葆三也决心在官场上找到一个靠山 。这个靠山就是袁树勋 , 袁树勋历任上海知县、上海道台、山东巡抚 , 直至两广总督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背后的金主朱葆三为他出钱出力 , 才能在晚清官场中如鱼得水 , 平步青云 。为了达到与袁树勋休戚与共的关系 , 朱葆三还“忍痛割爱”推荐自己的总账房同时也是莫逆之交的顾晴川担任道台衙门的会计员兼出纳司库 。分页标题
【:宁波巨富朱葆三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值得年轻大学生读一读】而朱葆三得到的回报则更为丰厚 。在袁树勋任上海道台期间 , 清政府规定各通商口岸的关税必须统一解缴到上海 , 由上海道保管并按月结清“借洋债”的本息 。袁树勋对于将这一庞大数目的银两存在哪家钱庄并没有把握 , 但是他知道朱葆三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 于是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他处理 。这一下可不得了 , 官库的存银利息远远小于同行拆解的利息 , 这笔官银存在哪家钱庄 , 哪家钱庄立马就成了行业翘楚 。全上海的钱庄老板眼睛都红了 , 天天聚在朱葆三的家里 , 不惜仰人鼻息 , 愿意给付巨额回扣 , 拼命想揽下这笔大生意 。
难得的是 , 朱葆三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趾高气扬甚至趁机勒索 , 而是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与各个钱庄老板谈着生意 , 尽心尽力为国家运营这笔数目不菲的资金 。时间长了 , 袁树勋与上海金融界对朱葆三的人品与漂亮手腕都称道不已 。在当时的上海商界 , 朱葆三说一句话 , 比上海道贴出去的公文还好使 , 钱庄甚至仅凭朱葆三点点头 , 就愿意放贷借款 。市面上渐渐传开了“上海道一颗印 , 不及朱葆三写封信 。”这两句话成了朱葆三名动天下的金字招牌 。
由于朱葆三在上海金融界深得人心 , 后来盛宣怀筹办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时 , 打算在上海金融界找一个头面人物出来担当总董 , 可是各个钱庄之间都有盘根错节的矛盾 ,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这时有人提出了朱葆三的名字 , 盛宣怀向各钱庄试探着问了一下 , 结果却是交口称赞 , 没有一个人反对 。事情就这样定局了 , 本是金融业局外人的朱葆三却一举当上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的总董 , 在当时的上海滩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
图文来自网络 , 仅作交流学习使用 , 如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