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林彪谈打仗: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
刘统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关山夺路》是最生动反映国民党军生活的纪实 。 进了沈阳、长春 , 国民党军过上了好日子 。 大量日本人留下的房产等他们接收 , 长官体恤部下 , 抗战八年辛苦了 , 该娶媳妇成家了 。 报纸上每周都是新1军、新6军集体婚礼的广告 , 东北女生最仰慕的就是当官太太 。 王鼎钧亲眼看到 , 许多军官都去嫖日本女人 , 这叫“以个人幸福庆祝抗战胜利” 。 你想 , 有了小楼、娇妻、醇酒妇人 , 谁还愿意去蹲战壕 , 去冒着枪林弹雨打仗?国民党军的意志就这样被腐蚀了 。
文章图片
1947 年 , 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 , 面对东北严寒的天气 , 民主联军居然打过来了 , 还打得国民党军望风而逃
1946年底 , 国民党军进东北的第一个冬天 , 共军开始了三下江南战役 , 向松花江对岸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了 。 零下40℃的严寒 , 别说打仗 , 在户外待会就会冻死人 。 王鼎钧说:“我们的军棉服里有毛衣 , 外面有厚毛呢和咔叽布大衣 。 风雪之夜 , 卫兵只能在户外停留30分钟 , 他得回室内休息30分钟再出来 , 室内有暖气 。 可是想想共军 , 他们如何度过第一个冬天?我在风雪之夜站岗的时候常替他们发愁 。 那时国军掌握城市 , 共军掌握乡村 。 乡村的建筑水平、取暖设备、食物热量都差一大截 , 那日子如何过?咳 , 布鞋 , 没有大衣 , 还半夜出来模哨、挖铁路 。 ”
文章图片
就是这样的严寒 , 东北民主联军居然打过来了 , 打得国民党军望风而逃 。 一个国民党军将领感叹:“他们怎么没冻死!真是天亡我也 , 他们怎么冻不死!”据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的总结说:当林彪调动部队准备二下江南时 , 北满突遇寒潮 , 气温降至零下40℃ 。 我军战士缺乏防寒知识 , 有的棉鞋打仗时破开了口子 , 有的棉衣太短遮不住身体 。
在两天的行军中 , 有的冻坏了手脚 , 有的冻坏了五官 , 还有的卧倒时冻坏了生殖器 。 1纵轻冻伤2034人 , 重冻伤644人 。 6纵冻伤3000多人 。 6纵夜行军中冻坏七百余 , 轻者手足冻肿 , 重者即发黑 , 都有冻掉指甲的 。 为了避免严寒造成更大损失 , 林彪下令各部队返回松花江以北休整 。
文章图片
1949 年5 月27 日 , 解放军战士入城后 , 为了不惊扰上海市民 , 露宿街头
从只会打游击到会打正规的攻坚战、围歼战 , 从小部队出击到大部队的协同战役 , 我军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 。 国民党军队抱怨共产党军队是“人海战术” , 其实这是我军作战的第一条原则:“集中优势兵力 , 各个歼灭敌人 。 ”林彪每次打完仗 , 都要总结经验 。 三下江南战役后 , 林彪特别强调两点:一、不打莽撞仗 。 二、要敢打硬拼仗 。 他说:“过去我们打惯了弱的敌人 , 今天敌人变了 , 你脑子不变 , 就会犯错误 。 总之 , 对弱的敌人 , 不讲技术 , 是不会暴露自己的弱点的;但对强的敌人不讲技术 , 就会着着实实的暴露出毛病来 。
16师是头等部队 , 一个师打了两天 , 伤亡很大 , 只占领了一间房子 。 就是情况未弄清楚 , 未很好准备 。 而18师事先有了充分准备 , 仅以三十余人的伤亡 , 将制高点占领了 。 有准备与无准备的进攻 , 是根本不相同的 。 所以碰到敌人 , 不要莽莽撞撞的就打 , 查明敌情地形后再去进攻 。 必须强调弄清情况这一条 , 叫做不打莽撞仗 。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林彪#林彪谈打仗: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林彪又谈到:“当我们布置好了 , 准备好了 , 火力配备好了 , 包抄到了 , 攻击开始了 , 这时就照原订计划硬干下去 。 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是死打!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 。 就是打不下来 , 也是锻炼了队伍 。 不要以为第一次冲不开 , 第二次第三次也冲不开 。 其实我们每一次冲锋下 , 敌人的内部在起变化 , 一次比一次的削弱 。 在战术动作上 , 必须有这种蛮干的精神 。 ”林彪最后说:“总的作战方针就是:不打莽撞仗 , 要打硬拚仗 。 第一阶段上不要莽撞 , 第二阶段上就要硬拼 。 ”
- |林彪出逃后,查抄其两个住所竟然有惊人发现
-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赓粟裕 他们打起仗谁也不服 唯独很尊敬一人
- |林彪最爱的女人不是叶群,万没想到竟然是她
- 林彪|林彪身边的中央眼线竟是她,到死都不会想到
- 指挥|揭秘毛泽东五虎将歼敌数比较:粟裕胜过林彪
- 林彪|林彪遭遇灭门惨祸 周恩来为何痛哭 当时没人懂
- 毛泽东|林彪的两封信与毛泽东的经典之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林彪坠机身亡后,中共各大元老反应令人惊诧
- 『冰淇淋』美军F4U战机不仅能打仗 还带专用挂架制作冰淇淋
- ■毛主席一生仅为这二人打破过此规矩,其一是林彪,另一个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