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数得上名号的诸侯国非常少 , 基本上来来回回只有齐、楚、燕、晋(韩、赵、魏)、秦这几个国家而已 。在这几个国家中 , 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改革开始强大起来的 , 赵国同样如此 。而在赵国崛起的过程中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赵武灵王名垂青史 ,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引领的“胡服骑射”的改革之举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 这样的功绩是难以磨灭的 。而促使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契机又是什么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诸侯争霸:赵国的艰难崛起 , 改革与变法带来的希望
春秋战国时期是众所周知的混乱时代 , 各路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这是一个中国有史以来社会变动最为激烈的时代之一 , 各诸侯国在这数百年之间纷纷成功转型 , 一点一点成为我们心目中熟悉的那个样子 。这是时代压迫下的必须 , 也是历史必然的前进方向 。有转型成功的 , 自然也就是转型失败或者完全没有转型的 。而这些没有跟上时代的国家 , 结局只有一个:消失 。
三家分晋后赵国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国土和国号 , 同时韩、赵、魏三国的成立也将历史的前进车轮拉动到了“战国”这一时期 。我们常言“春秋五霸”或“战国七雄” , 实质上国家本质并没有改变 , 占据霸主地位的始终是那几个国家 , 不同的是他们转型的时间、方式 。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正式成立 , 获得周天子的认可 , 但这并不代表就此站稳了脚跟 。三家分晋后 , 中山武公趁机攻入赵国腹地 , 实力并没有那么雄厚的赵烈侯(赵国开国君主)不得已之下向魏文侯求救 , 而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要将智地割让于魏国 。自然 , 以一地为代价换得整个赵国一时的安宁 , 这笔买卖对于赵烈侯来说是很划算的 , 于是欣然同意 , 甚至还想坐山观虎斗 , 以求做那在后的黄雀 。而魏国显然实力十分雄厚 , 几年的攻伐 , 不仅将中山国的军队赶出了赵国 , 甚至还一举击破中山国 , 直接吞并了中山国的属地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次的危机事件虽然在付出代价后被完满解决 , 但是 , 赵烈侯却从中嗅到了危机:一个中山国便可对新建立的赵国产生如此的威胁 , 更何况灭亡了中山国、实力得到再次壮大的魏国呢?于是 , 在危机的刺激下 , 赵烈侯积极任用良臣贤臣 , 推行了赵国的第一次改革 。
赵国的第一次改革又叫做公仲变法 , 是由相国公仲连主持的一次变法 。此次变法主要是在百姓的教化、官制以及财政三方面进行的改革 。公仲连推荐数人 , 赵烈侯经过核查后一一采用并且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公仲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赵国的实力 , 使其在这乱世中获取并且稳定住了这一席之地 , 但是相对同时代的其他变法来说 , 力度比较弱 , 影响没有那么大 , 最重要的是 , 并没有带领赵国从奴隶制社会蜕变到封建制社会 。整体来说 , 在战国环境下的争霸 , 军事、政治等硬实力都难有抗争之力 。
赵国的积弱状态一直维持到了赵武灵王继位 。在赵武灵王刚刚继位时(公元前325年) , 就面临了一大难题:赵魏之争 。三家分晋后 , 韩、赵、魏三国之间一直就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之间 。公元前325年 , 魏国大败赵将赵护 。魏国此举 ,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 , 应当是属于主动撕破和平表面之举 , 下一步二者应当彻底翻脸、兵戎相见 , 直到分出胜负或彻底吞并某一方才符合我们的认知 , 但事实上不仅没有如此 , 赵、魏二国甚至还进行了会晤 。会晤的内容和具体时间我们不得而知 , 也无法判断会晤与国战究竟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 但是通过史料我们知道 , 此次会晤中的赵国代表是相国赵豹 , 作为君主的赵武灵王因为年幼而被排除在外 。分页标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于赵武灵王的亲政时间 , 司马光认为应当是在继位元年 , 那么这件事就显得非常的不同寻常 。究其原因 , 我们还要追溯到赵国历代国君继位时的传统——来自宗室公子的挑战 。二.“胡服骑射”:跨越重重障碍后的亲政
从公元前505年赵国继位的第七位君主赵襄子开始 , 一直到赵武灵王继位之时 , 几乎每一代君主都会受到来自宗室公子的挑战 。所谓的宗室公子 , 也就是除了继位之人以外同样有实力继承的王室宗亲 。到了赵武灵王时 , 尽管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宗室公子与其竞争王位 , 但是宗室公子中仍旧有人可以左右政局 , 叔叔公子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
魏国大败赵将赵护只是赵国数年来现状的一个缩影 , 事实上 , 在赵武灵王继位之时 , 赵国对外战争几乎无一胜绩 。军事力量的虚弱直接反映了国力积弱 , 赵武灵王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君主 , 当然不甘于此 。他试图通过一些举措扭转局势 , 诸多大臣中唯有肥义与楼缓二人支持他 。在这种情况下 , 唯有冒死一搏 。幸运的是 , 他做对了选择 , “胡服骑射”大获成功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观察地图后我们会发现 , 赵国的位置并不好 , “今中山在我腹心 , 北有燕 , 东有胡 , 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 而无强兵之救 , 是亡社稷 , 奈何?”这段话是史料所载的赵武灵王在主持改革时试图说服群臣的理由 , 前文刚刚说到 , 唯有肥义与楼缓二人支持他 , 但是这二位却都是异姓臣 , 反对者几乎都是赵国的宗室 。
说到这里 ,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完成 , 时间滚轴推动至战国 , 也就是春秋时期结束不久 。在评论春秋时期的战争时我们常说 , “春秋无义战” , 究其原因不过都是打着“清君侧”的幌子 , 实际上是各诸侯国自己四处征伐、掠夺土地的不义之战 。但也正是这个幌子 , 使得各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明面上维持着一种和平 , 而这种和平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于夏民族、夏文化 , 亦或是说对于所谓正统的维护 。
赵武灵王试图进行“胡服骑射”改革 , 我们很清楚这是一种战斗技术上的提升与学习 , 并不意味着文化受到侵袭、被改变 , 更不代表改革之后赵国就会由夏入夷 , 但是当赵国宗室道德的制高点上来指责赵武灵王时 , 这就成为了一大攻击点 。对于赵武灵王来说 , 能够说服影响力最大的公子成 , 那么他的改革之计也就成功了一半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胡服骑射”既能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同时也是最主要的 , 就是稳定、集中军权 , 而后者 , 恰恰是宗室公子们反对他的原因:谁都不想将已经到手的权利交还给君主 。因此 , 为了打破这种僵持不下的尴尬局面 , 赵武灵王派使臣到公子成的府上尝试说服他 。理所当然的 , 首次尝试失败了 , 赵武灵王毫不意外 , 紧接着就亲身上阵 。而这件事情彻底解决的契机 , 还是赵国曾经占领的代地 。赵简子时曾制定的“北进战略”的成果之一就是“北有代” , 因此当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称之为是北进战略的继承之举后 , 公子成就再无反对的理由 。三.成功背后:“胡服骑射”与民族大融合
毫无疑问 , “胡服骑射”这一举措在没有内部阻力后能够很快的顺利实施 , 从而使得赵国拥有了战斗力极强的骑兵 , 尽管不是第一个拥有强劲骑兵的国家 , 但赵国的战斗力仍旧不可小觑 。但是“胡服骑射”背后的成功意义并不只是一国的强大或者服装的改良 , 在笔者看来 , 它更意味着一种长久以来“唯夏”意识的松动 , 更是民族融合的契机 。分页标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久以来的中原正统之说 , 直至今日仍旧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影响 , 更遑论是其最为盛行的时刻 。楚国数百年中始终被认作“蛮夷之地” , 数百年的努力才使他们获得“夏民族”的认可;诸侯争霸数百年 , 发现任何外族入侵的苗头也始终都是一致对外 , “唯夏”的正统意识十分强烈 。
作为正统地位的中原(夏民族) , 一直保持着文化输出的优势 。而“胡服骑射”则是首次逆转了这种优势 , 这是首次文化的逆输出 。尽管在许多人看来 , 这只不过是服装样式的变革 , 但是其内在确确实实是文化的反输出 , 是“正统”地位受到的第一次挑战 。
但也正是这种挑战 , 使得人们不再一味高高在上的俯视周边的国家与民族 , 开始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这样交流的大环境下 , 使得民族融合逐渐成为了可能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结语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举 , 尽管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 , 巩固并提升国家的地位与实力 ,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 此举改变了中华长久以来始终盛行的宽袍大袖 , 紧身窄袖、长裤、革靴 , 这样的装扮既保暖 , 又方便 , 同时还有利于进行户外活动 , 拥有了更加优良的物质条件 , 人们也更加热衷于进行户外运动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
从国家军事角度讲 , 胡服的引入极大的破除了传统服装的限制壁垒 , 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 。
因此 ,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 , 实乃“功在千秋”之举 。
参考书目:
[1] 寒江独钓:《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图强后的民族融合尝试与中华衣冠改变】[2] 张大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