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_本文原题: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深圳人搭乘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
据说 , 深圳的科兴科技园是全国网约车接单数最高的地区 。
又据说 , 深圳人共享单车使用最频繁的时间段是凌晨一点到两点 。
还有人笑称 , 自己每天乘坐的都是“上亿”的交通工具——地铁上下班 。
现在的深圳人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 理所当然地使用着智能、便捷的交通工具出行 。
然而 , 早期深圳人的交通出行其实是非常粗放的 。 回顾那些老深圳们乘坐过的交通工具 , 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
0 1
不可思议的深圳的士
说起深圳的士 , 总会伴随一场“红蓝之争” 。 尽管现在深圳路上跑的都是比亚迪的蓝色的士 , 但是 , 怀念“红的”的深圳人也有不少 。
听一些爱喝酒的深圳人说 , 比亚迪“蓝的”就是他们的噩梦 。 因为电动汽车加速要比燃油车更快 , 更容易让人晕车 。 他们头一天喝大的话 , 第二天坐“蓝的”的时候 , 只要一加速 , 基本上就是要吐的节奏……
不过 , 另一派的人却力挺“蓝的” 。 因为 , 在他们看来 , “红的”不仅价格更贵 , 而且座位感觉没有“蓝的”那么整洁 。
这么一说 , 圳长也有同感 。早期 , 在深圳坐的士 , 并不是为了享受服务 , 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

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深圳微时光
圳长回忆 , 自己小时候就一直抱着这么一个观念:打的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 每次搭的士的时候 , 都感到压力巨大 。
在五毛钱就能买一根冰棍的年代 , 深圳的士12.5元的起步价简直就是“天价” 。 坐车的时候 , 计价表每跳一下 , 伴随的就是心里的一次绞痛 。
另外 , 深圳作为一个遍地都是商机的国际大都市 , 的士曾经的运营却好像不太规范 。
从前 , 深圳的士“宰客”现象非常严重 , 机场、火车站的的士不打表是一种常态 。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拒载 。 某些时段想打的士的时候 , 司机经常会摇下车窗问目的地 , 如果目的地不合他心意 , 他就会表示坚决不去 。
不过 ,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 , 现在深圳的的士也变得越来越规范 。
据老一辈深圳人回忆 , 在深圳早期 , 的士司机属于高端行业 , 主要服务对象是来深圳投资的香港人以及外国人 。 在那个普通深圳人月收入几百元的年代里 , 出租车司机却可以做到月收过万 。
然而 , 其实深圳早期的士司机的行为要更加“狂野” 。 一位曾经的深圳出租车司机告诉圳长 , 他八十年代在深圳开出租车的时候 , 因为外币非常值钱 , 他们看到香港人或者外国人就眼睛发亮 , 而且 , 每次一定要求对方用美元或者港币付钱 。 有一次 , 他的一个同行因为外国乘客不愿给美金 , 居然死死抓住对方的高尔夫球杆 , 不让对方下车……

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深圳微时光
当年 , 听闻开出租车可以发家致富以后 , 大量的外来者抱着淘金的梦想 , 来到深圳握起了的士的方向盘 。
最有名的就是湖南攸县人 。 一度 , 攸县人成为了深圳的士市场的主力军 , 每年过年的时候 , 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深圳的士在攸县“招摇过市” 。 当时 , 很多深圳的士司机来自同一个地方 , 为了互相照应会住在一起 , 结果 , 深圳的“大望村”“石厦村”等城中村还成为了著名的“的哥村” 。 如今 , 许多当年来深圳开车的的士司机已经回家盖房;还有的依然坚守 , 其中很多人转型成为了滴滴司机……
深圳的士 , 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梦想 。 不论是司机的 , 还是乘客的 。分页标题
02
传说中的深圳小巴
对于很多早期来深建设者来说 , 学会的第一句粤语 , 可能就是“有落” 。 因为 , 深圳小巴的“官方语言”就是粤语 。
和大巴不同的是 , 小巴不会按站停车 。 上车的话需要在路边挥手 , 下车的话还得跟司机说一声“有落” 。
由于圳长不会粤语 , 以前在深圳坐小巴 , 最严酷的一个环节 , 就是准备下车的时候——眼看要坐过站了 , 可是又怕自己粤语说的不标准 , 结果不得不用普通话说出“师傅 , 我想下车” 。
这么一说的话 , 车内的空气似乎就为之一变 。 司机一开始会一愣 , 然后赶紧停车 。 那一刻 , 圳长会深深感到被社恐支配的恐惧 , 仿佛整个小巴里的乘客都看向了自己 , 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深圳人 。
下了小巴之后 , 载着一车人的小巴会马上飞奔离开 。 奇怪的是 , 之后周围的深圳人却又开始说起了普通话……
所谓小巴 , 其实是学习自香港 。 早期香港小巴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覆盖一些冷门路线 。
深圳也有类似情况 。深圳小巴 , 可以说是开路的急先锋 。 当年 , 许多大巴覆盖不了、出租车不愿意进入的区域 , 都由小巴承担起了交通运输的使命 。

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深圳晶报
曾经 , 圳长的一个朋友谈起了自己坐小巴的经历 。 03年的时候 , 她大学毕业刚到深圳 , 每天坐小巴去学府路上班 。
她提到了圳长一个没注意到的现象 , 就是在小巴上 , 司机经常会喊一句话:“猫低” 。 在粤语里就是蹲下的意思 。 因为 , 那时的小巴都是私人承包 , 经常出现超载现象 。 在路上遇到交警检查的时候 , 司机就会让乘客蹲下 。
她说 , 她常常会在小巴车上坐小板凳 , 一旦“猫低” , 小巴刹车的时候 , 她就会从后排滚到车的前头 。
还有一次 , 因为车上过于拥挤 , 她下车的时候居然被挤得摔到了地上 , 接着汽车重新启动的时候差点轧到了她的腿 。 一个老奶奶路过看见了 , 就跑去跟司机讲“你差点轧到别人了” 。 结果 , 车上的乘客却在喊“快开车 , 上班要迟到了” 。
她说 , 她人生第一次哭 , 就是那次坐小巴的时候 。 当时 , 那个奶奶一直在安慰她 。 她感到深圳这座城市 , 既让她痛苦 , 又让她感动 。
圳长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不再乘坐小巴的 。 不过 , 后来听说深圳的小巴开始按站停车了 。 据说 , 许多小巴乘客还产生了“不适应症” , 纷纷表示:按站停车的话怎么还能叫小巴了呢?
有人总结道:深圳的小巴 , 带给来深圳人的记忆往往都是苦涩的 , 但又是难忘的 。
03
“横冲直撞”的深圳大巴
在深圳 , 一直流传着大巴“飙车”的传说 。 如果要评论“深圳最快大巴”的话 , 估计每个深圳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
不过 , 据圳长统计 , 在各大论坛关于深圳大巴的讨论中 ,3字头的深圳大巴总是和“飙车”关联度最高的 。
其实 , 按照深圳公交系统线路分类 。 3字头的属于“跨原特区内外公交大巴线路” 。 因此 , 这类路线有一大特征 , 就是特别长 。 一位接受采访的大巴司机告诉圳长 , 曾经深圳许多大巴公司由私人运营 , 一方面按照每趟规定的时间来考核绩效 , 另一方面还按照趟数来计算薪酬 , 这就造成了大巴司机为了自己的工作收入而危险驾驶的情况 。

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深圳晶报
在深圳3字头系列中 , 曾经的310-315环线可以说是最具有知名度的一条线路 。 它创造了各种“最长”纪录:全程122公里 , 共设102个站 , 全程需耗时5个小时 。
虽然路线很长 , 不过当年310-315环线还存在的时候 , 据说司机实际上只要三个小时就能跑完一趟 。 为了追求速度 , 310-315在驾驶途中轮胎起火甚至爆胎、入站的时候“抢车位”之类的情况比比皆是 。分页标题
圳长身边恰好有人体验过310-315环线 。 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是乘坐310-315环线去车公庙上班 。 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 就是每次准备下车的时候 , 司机会大声催促“快点下车” 。 结果 , 当他急忙从车上跳下 , 还悬浮在半空中的时候 , 发现司机早就油门一踩扬长而去了 。
据他说 , 除了司机开得很急 , 310-315大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拥挤” 。 当然 , 拥挤并非3字头大巴的专利 。从前深圳地铁线路还不丰富的时候 , 大巴是深圳上班族的主要出行工具 。 一位住梅林的同学跟圳长说 , 她当初最怕的一件事 , 就是坐大巴上班的时候 , 见到拖着购物车去梅林农批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 。 每次见到那样的大爷大妈 , 她就知道情况不妙 。
另外 , 还看到一位网友表示深圳的K204大巴“相对温和” 。 圳长身边恰好又认识一个人 , 在2010年来深圳的时候有几个月天天坐K204上班 。 他说 , 自己当时坐K204上班的时候被挤出了心理阴影 。 后来 , 他见到深圳大巴就想吐 , 从此再也没有坐过深圳大巴 。
不过 , 也有人对3字头大巴表示认可 。 他们认为 , 自己上班只认准3字头大巴 。 因为坐3字头大巴上班 , 自己从来都没有迟到过……
04
危险与便利并存的深圳“摩的”
直到现在 , 在深圳各大地铁站门口 , 电动“摩的”一直都是标配 。
而且 , 越是人流涌动的地方 , 这种“摩的”生意还越好——因为许多人害怕上班迟到 , 就会从地铁站打“摩的”到公司 。 尽管是非法运营 , 但是长期以来“摩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潜规则” 。 例如 , 从“深大”地铁站去科兴科技园的话 , 拉客的“摩的”就会开一个“一口价” , 然后直接把乘客送去目的地 , 连从前讲价的环节都省了 。

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 , 以前深圳还有货真价实的“摩的” 。 可是 , 后来因为禁摩政策 , 取而代之的就是电动车 。
有人吐槽:深圳这样的大都市 , 怎么还有“摩的”存在?这明显体现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的缺陷 。
还有的人认为 , “摩的”缺乏安全性 , 坚决不会乘坐 。 一般来说 , 非法经营的“摩的”容易违反交通规则 , 闯红灯、逆行都是常态 , 乘坐“摩的”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 圳长周围就有人表示 , 有一次自己坐“摩的”差点撞上机动车 , 吓得他以后再也不敢坐“摩的”了 。
不过 , 也有人抱不同看法 。 比如圳长一个朋友 , 还很喜欢乘坐“摩的” 。 他说 , 如果下了地铁 , 等公交费时间 , 骑自行车费力气 , 打打“摩的”也未尝不可 。
有一次在罗湖坐“摩的” , 他还和司机搭话 。 他问:如果你们被抓了怎么办?对方回答:自己的二手电动车只值几百块 , 如果要被抓了就扔掉电动车 , 以后再去买一辆二手的继续营业……
圳长感到 , 电动“摩的”对于许多人深圳人来说 , 可谓一种无奈的选择 。
05
尾声:“永动”的深圳人
交通工具 , 可以见证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 。
据圳长父辈回忆 , 他们八十年代来到深圳的时候 , 出行的标配是一辆单位分配的自行车 。 那时 , 自行车在深圳属于高效的交通工具 。 大街上骑自行车的年轻人 , 都俨然一副精英的模样 。 不过 , 当年深圳偷自行车的现象非常严重 , 如果谁的自行车被偷 , 就等于一时间丧失了精英的“身份认证” , 总会难过很久 。
后来 , 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 , 自行车不再成为“身份的认证” 。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如的士、巴士出行……
几十年来 , 深圳的许多出行工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然而 , 在变化的背后 , 不变的是深圳人对“效率”的追求 。
深圳人 , 仿佛永远在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 在计算的过程中 , 不论是司机还是乘客 , 都达成了一种默契: 把“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作为优先目标 。分页标题
在各种交通工具中 , 就算是简陋的电动“摩的” , 许多深圳人也依然不会挑剔 。 “永远在路上”的深圳人 , 更愿意考虑的是节约时间而不是舒适程度 。
深圳人出行的时候 , 可能少了一份体面 , 却体现出了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 。 在圳长看来 , 这种野蛮生长的力量 , 正是城市生命力的证明 。
作为深圳人 , 你印象最深的出行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出品:深圳客编辑部
主笔:张彧
【深圳深圳出行史:深南大道上被遗忘的速度与激情】编辑:张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