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士大夫"一词原是社会名流或官职人员之意 , 其真正指代儒仕的知识分子与官僚的结合体或文人官僚 , 是在士大夫政治的确立之时 。自秦汉以来 , 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与统治中士大夫的地位日渐显著 , 对古代各朝的政治影响巨大 。至宋朝 , 古代的士大夫政治正式确立 , 改变了汉唐以来世家豪族在朝堂政治舞台上长期充当领舞者的政治形态 , 并且对整个赵宋王朝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
与前朝历代相比 , 赵宋王朝的统治者与士大夫们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主柔臣强"的状态 。宋朝士大夫在政治中投入极大的热情 , 深度参与国家政治 , 积极实践其政治理想 , 甚至一度限制皇权 , 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历史景象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士大夫政治的背景—宋朝"崇文抑武"与"祖宗家法"的治国策略
宋朝士大夫政治的确立与宋朝贯彻实施的治国思想密切相关 , 并且与魏晋隋唐以来 , 门阀士族对官僚政治的垄断地位的溃散趋势相联系 。统治者"崇文尚武"的治国理念
赵宋王朝建立之初 ,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前唐五代时期武将势大乱政的政治隐患 , 提出"崇文抑武""兴文教 , 抑武事"的国家政策 , 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政治行为削弱武将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可以凭借统治者的重视青睐 , 成为政治上的重要角色 。科举制度对普通文人的极大助益
此前 , 魏晋时期推行新式的官僚体制九品中正制 , 使得众多寒门子弟冲破社会的士族门第观念 , 得到进入官僚统治阶层之中的机会 。隋唐两朝的统治者开创发扬科举制度 , 使延续千年的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溃散 , 普通文人走进朝堂参政议政的道路更加宽阔 。宋朝建立之后 ,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 带给普通文人士大夫更多的公平入仕机会 。这对宋朝众多文人进入官僚阶层 , 逐渐形成士大夫政治有助推作用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代推行的"祖宗家法"与士大夫精神追求的契合
宋朝建立之初 , 社会刚从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恢复统一 , 但在内政外交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宋太祖为解决这些问题 , 恢复正常的政治运转 , 以稳固王朝的统治 , 急需一套完善有效的治国理念 。
而这时 , 深受统治者重视的文人士大夫所提倡的儒家礼法与统治者的需求完全契合 。据《宋史》记载 , 宋初推行的"祖宗家法"为历任赵宋王朝的统治者沿袭推行 。"祖宗家法"所提倡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精神中的宗法礼教 。仁宗之时"谨守祖宗经制""谨守祖宗法度"的观念已深入士大夫的政治观念 。
在赵宋王朝统治者的助推之下 , 士大夫成为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朝堂政治中举足轻重 。此外 , 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亦与士大夫们所追求的儒家宗法礼教相契合 。这使得宋朝士大夫政治的确立成为必然趋势 ,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士大夫政治的特点——复兴儒学 , 与主共治
历经唐末至五代的长期混战与动荡 , 赵宋王朝的社会建设正处于关键的成型时期 。而宋朝士大夫政治的正式确立 , 影响宋代政治形态的发展 , 并呈现出其独特的政治特征 。士大夫以复兴儒学为己任
隋唐五代以来 , 胡汉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尤其是在具有鲜卑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 , 社会风气开放 , 经济文化交流日盛 , 并渐趋昌盛繁荣 , 却也使得传统的儒家礼法受到冲击 。唐末五代的长期混战 , 更使得儒家思想提倡的"正统观念"与"君臣礼法"弱化 , 甚至出现礼崩乐坏的恶劣局面 。欧阳修对此曾感慨道"礼乐刑政几何其不坏矣""中国几何其不夷狄矣 。"分页标题
不仅如此 , 东汉魏晋以来 , 经由西域各国传入的印度佛教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中 , 渐为古代中原地区的宫廷贵族和普通民众所接受 , 并成为主要的宗教思想 , 一度在中国本土的道家黄老思想的竞争中有取胜之势 。这亦使得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成为封建王朝官方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 , 受到极大地冲击 。这是文人士大夫的痛心之处 。
宋朝时期 , 士大夫政治正式确立 。士大夫成为官僚统治阶层的的核心 , 掌握较高的政治话语权 , 亦拥有影响一个王朝整体态势的实权 。如此 , 在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又一有利条件下 , 士大夫们在政治行为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复兴儒学为己任 , 借用政治舞台的影响力为复兴儒学提供最大的助力 。
从"宋初三先生"孙緮、石介、胡瑗 , 到"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 再到南宋的理学家朱熹 , 两宋时期的儒学士大夫把振兴儒家文化思想作为入仕从政的核心精神 , 以作为治学著书的根本 。宋代名臣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 熙宁变法的王安石 , 程朱理学的奠基人朱熹等儒学士大夫 , 在其政治思想与行为中皆渗透儒家思想 , 他们的各种儒学著作更为儒学的复兴有极大的作用 。可以说 , 宋代士大夫政治在儒学士大夫们的努力之下 , 时刻尽显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执着精神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士大夫提倡与君主共治天下
积极振兴儒学的士大夫们 , 在朝堂之上 , 政治事务之中 , 时刻秉持儒家思想 , 并以此为行为标尺 ,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儒家思想"与人主共治天下"的极力提倡 , 并真正实践于朝堂之上 。这种思想的顺利施行 , 得益于宋朝建立之初的治国思虑 。
宋太祖建国之后 , 认为自古王朝的兴建始于对士大夫的成功笼络 , 却皆亡于统治者对士大夫的忽视 , 反而重用外戚或世家豪族 。魏晋各王朝如此 , 李唐王朝亦是兴于关陇士族而亡于庶族 , 五代更有兵权乱政 。出于各种考虑 , 宋太祖认为王朝的统治稳固依赖于统治者士大夫阶层的笼络 。
为此 , 宋朝历任统治者皆贯彻建国之初的削弱武将 , 重用文人士大夫的治国思想 。不仅通过科举制度扩充士大夫阶层 , 还在政治上给予士大夫相当高的权力 。却并非是分享皇权 , 而是在国家的各项方针制定等政治事务中 , 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和决定权 。这与儒家君臣思想中 , 君臣相辅 , 非君王一言独断的政治追求高度符合 。于是 , 宋朝士大夫政治下的政治格局呈现出"权归人主 , 政出中书 , 天下未有不治"的特点 。
士大夫政治下的宋朝政治形态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朝统治者对士大夫们的重用 , 与儒学士大夫们振兴儒家思想的责任感相统一 , 共同促成独具特点的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此外 , 宋朝规定"不诛大臣、言官" , 开不杀文臣的历史先河 , 可谓对士大夫极尽偏爱!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士大夫的政治热情—忧怀天下 , 内有治国新政 , 外有制敌策略
宋朝士大夫深受统治者重视 , 并且儒学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谐统一 , 这使得宋代士大夫们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 , 积极将他们的社会思想和政治理念付诸于政治实践之中 。
宋初建国以来 , 文人士大夫一改唐末五代以来消极避世的士人风气 , 尊儒而排斥佛道思想 , 振兴儒家思想 , 积极入世 , 参与国家政治建设 , 并将儒学思想作为社会思想和政治行为的根本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的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儒学士大夫在社会理想中阐释儒学的真谛 。分页标题
宋代政治主体士大夫对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追求 , 对宋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祈祷积极助推作用 。在面临众多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时 , 宋代士大夫深度参与政治 , 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不断努力 。诸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等政治举措 , 虽形式各有不同 , 但士大夫为社会的长治久安的共同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仅是在宋朝的内部政治领域 , 在国家外交政事方面 , 士大夫亦体现他们的国家责任感 。尤其是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后 , 宋朝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矛盾愈加紧张 。为缓和宋朝外部的社会危机 , 士大夫们致力于外交政策的实施 , 以朝贡制度为外交手段 , 以物质经济免除外交战事 ,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宋朝社会的稳定发展 , 减轻与他国的矛盾 。虽无强大的军事武力压制他国 , 但温和的外交手段对社会大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 在士大夫们的努力之下 , 宋朝虽有靖康之耻 , 更有拒不以和亲谋和平的傲然骨气 。
宋朝儒学士大夫们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 , 使得他们可以在政治上大展拳脚 , 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 , 也无法避免权力之争 , 或是士大夫之间的斗争 , 或是士大夫与统治皇权的制约 , 皆难以避免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劝谏皇帝 , 抵制皇令 , 主柔臣强
士大夫政治下的宋朝君臣关系 , 整体上呈现出"主柔臣强"的状态 , 这与士大夫对皇权的制约的很多行为有关 。最重要的是宋朝台谏制度中的御史官员们 , 他们时刻监督着朝中重臣以及皇帝和后妃的行为举止 , 若有违法乱纪 , 或是与祖宗法度等宗法礼教相违背的行为 , 士大夫们会于朝堂之上 , 公然启奏弹劾 , 可谓是尽职尽责 。
宋太祖赵匡胤沉迷于一女子 , 受到朝臣的劝谏后 , 便趁该女子熟睡时将其杀害 。可见士大夫们的劝谏威力 。仁宗时期 , 韩琦在审阅记录皇帝行为的《三朝圣政录》时 , 发现太祖的这一行为 , 直接指责太祖的滥杀无辜的行为不堪为后世效仿 , 直接说道:"此岂可为后世法!杀之 , 彼何罪?" , 便将这一事迹删去 。仁宗偏宠张贵妃 , 甚至一度僭越立法 , 以皇后之礼为其下葬 , 这亦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劝谏 。就连贵为一国公主且深得仁宗喜爱的长女徽柔 , "夜扣宫门"违法宫禁 , 亦受到士大夫们的弹劾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皇权的限制的另一直接途径 , 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 , 欲封刘氏为贵妃 。李沆认为此事不可 , 当着使者将皇帝的手诏焚烧 , 此事便被真宗作罢士大夫的缴诏封驳 , 制止皇帝轻率或荒唐的旨意 , 避免恶果产生 , 有效地约束了皇权 。这也是宋朝基本没有暴君暴政的原因 。
士大夫对皇权的限制的同时 , 统治者亦会采取措施防止士大夫们的权力高于君主 。宋朝为防止某一士大夫的权力过大 , 实行朝臣之间的分权限制 。诸如宋朝的宰相并无绝对的政治决断权力 , 其下设有枢密院和中书院来分割宰相的权力 , 枢密院与中书院之亦彼此制约 , 在参政议政上二者相互独立保密 , 有效的防止士大夫权力过大 。然而 , 这也造成宋代士大夫之间的朋党斗争以及官员相互的现象常有 , 是士大夫政治难以克服的弊端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结语
宋朝建立之初 , 百废待兴 , 统治者鉴于前朝各代的王国教训和统治思想 , 采取"崇文尚武"的治国思想和"祖宗家法"的礼法条例 , 重用文人士大夫 , 助推士大夫政治的正式形成确立 , 在"君柔臣强"的君臣关系下 , 创造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
【[政治]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士大夫政治在对宋朝升平盛世的开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他们致力于儒学复兴 , 将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融入到政治实践中 , 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 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