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地痞流氓“流里流气”原来是因为明朝“刘六刘七起义”

人们形容一个人流里流气 , 指这个人举止轻浮 , 品行不端 , 通常用来形容地痞流氓 。其实这个词是由明朝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来的 。起义爆发于明朝北直隶 , 史称刘六刘七起义 。

「」形容地痞流氓“流里流气”原来是因为明朝“刘六刘七起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六(名宠)、刘七(名寰)兄弟 , 河北文安县刘庄子村人 , 明正德年间 , 农民起义军首领 , 自幼习武 , 善骑射 , 尚侠义 , 骁悍过人 。
明朱元璋统一中国后 , 与历代君王一样 , 实行残暴统治 , 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 不堪忍受 。正统后 , 阉宦擅权 , 史胥作弊 , 徭役繁苛 , 较前更甚 。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许多破产农民 , 接连不断爆发起义 , 以反抗朝廷官府统治 。文安县境内有多股三五人或十数人结伙的流亡农民进行活动 。他们邀路劫财 , 盗窃官府大户 。同年秋 , 霸州府衙被盗 , 屡派人辑捕不获 , 而且盗案屡出 。官府苦于无能为力 , 昼夜思治不得 。当时文安县属霸州管辖 , 闻刘六、刘七之名便由霸州官府招募入衙 , 协助擒捉“盗寇” 。刘氏兄弟入衙连破数案 , 深得官府赏识 。从此刘氏兄弟的名声便传出去了 。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大太监刘谨独揽朝政 , 集军政大权于己手 。其家人梁洪 , 仗势欺人 , 横行无忌 。闻刘氏兄弟得朝廷赏赐颇丰 , 便向刘氏兄弟勒索金银财物 , 刘氏兄弟严词拒绝 。梁洪勒索未遂 , 恼羞成怒 。暗向其主子刘谨诬告刘氏兄弟等是畿南强盗 。刘谨偏信谗言 , 派遣都御使柳尚义等画影图形 , 调兵缉捕 。刘六、刘七闻讯逃匿 。官军将其家抄掠焚烧一空 , 并逮虏了妻孥 。刘氏兄弟陷入无路可走的绝境 , 只好揭竿而起落草为“寇” 。

「」形容地痞流氓“流里流气”原来是因为明朝“刘六刘七起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六刘七被逼无奈落草为寇 , 一开始的起义军总是值得可怜的 。遇见不平揭竿而起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魄也令人敬佩 。他们曾经也都是农民 , 只不过走投无路 。但是当起义的部队越来越庞大 , 军纪便越来越难以维持 , 他们渐渐开始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一面 。

「」形容地痞流氓“流里流气”原来是因为明朝“刘六刘七起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六刘七起义后 , 军队在山东河北一带专找小城镇和农村进行烧杀抢掠 , 纵横乡里 , 杀民壮老幼 , 奸淫妇女 , 抢夺粮草 , 为扩充军力 , 把所到之处村镇房屋尽数烧毁 , 使百姓无家可归无饭可吃 , 要么投靠起义军队活命 , 要么拖家带口进山躲藏四处乞讨饿死或被乱军所杀 , 而最初义军成员大多是地痞流氓 , 而所到之处率先加入军队的也是当地一些地痞流氓泼皮无赖 , 所以山东河北百姓对之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 私下称义军领袖"刘六刘七"为"流里流气" 。
在明末清初的文献资料中 , "刘六刘七"就以典故形式存在于说书人的话语中 , 自然也会存在于民间语言中 。而其语音形式略一变化 , 在山东方言里就成了"流里流气" 。
"刘六刘七"在山东等地可能还知道典故所在 , 传到北京等其他地方可能就逐渐丧失它本来的意思和语音形式 。我们从《醒世姻缘传》中看到这么两段话 , 其中第六十六回出现的"刘六刘七"已经是现在"流里流气"的意思了:即流氓气 , 不正经 , 有说 , 二流子 。
资料来源:《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五》《食货志》
【「」形容地痞流氓“流里流气”原来是因为明朝“刘六刘七起义”】图片来源网络 , 侵删分页标题